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澎湃新聞微博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NgAgo(NatronobacteriumgregoryiArgonaute,格氏嗜鹽鹼桿菌的核酸內切酶)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曾被國內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學術成果,一時引起學術界轟動,叫好聲一片。
然而,兩個月後,事態發展急轉直下。多家科研機構及生物學家通過實驗證明,NgAgo基因編輯未能實現重複操作。
質疑淹沒了掌聲,輿論風向旋即轉變,不少媒體和網民紛紛聚焦於「學術造假」話題。
10月10日晚,國內13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並希望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韓春雨」事件進入輿論白熱化階段。
微博@澎湃新聞於10月11日凌晨發布微博:「13位科學家實名呼籲對韓春雨啟動調查:為了中國學界的名聲」。
截至10月11日16時,該微博共被轉發1500餘次,獲得評論與點讚近2500個。
「NgAgo基因編輯技術」從被發現到被質疑
NgAgo基因編輯技術,指的是NgAgo能對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工作。NgAgo被譽為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前三代分別為:ZFN,TALEN,和CRISPR/cas9。
2016年5月2日,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後,一系列榮譽也隨之而來。
儘管實驗結果還未得到驗證,韓春雨已從一介「三無」(「無名校身份」、「無名氣」、「無職位」),搖身成為河北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並獲得1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榮譽。
首次對「NgAgo基因編輯技術」提出質疑的,是打假專業戶方舟子。七月初,方舟子在新語絲(xys.org)開始質疑這一工作的可重複性。
7月29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遺傳學家GaetanBurgio在其博客中公開了重複實驗失敗的細節,預示著這一爭論正式走向國際化。
此後,馬德裡的西班牙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的遺傳學家LluísMontoliu、MRC中心(英國愛丁堡再生醫學中心)的分子生物學家PooranDewari等多位國際、國內知名生物學家均對NgAgo提出質疑。
面對各界質疑,發布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的權威雜誌《自然.生物技術》,將一份聲明提交給了《Nature》新聞團隊,並提及「數名研究人員」聯繫了該雜誌並報告他們並不能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結果,「該雜誌隨即表示將按照既定流程調查此事」。
8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作出的承諾: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然而,河北科技大學的承諾日期已經過去整整40天,針對NgAgo的實驗,卻依舊沒有任何實驗室宣稱能夠重複,亦未見河北科技大學的後續聲明。
《自然》雜誌回應 論文調查尚無最終結果
8月8日,Nature正式發文:「關於『諾獎』級別的基因編輯『神器』NgAgo是否能替代CRISPR-Cas9的爭論仍在急劇發酵。」
令網友瞠目咋舌的是,在遭遇「涉嫌造假」風波後,8月9日,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建議書依然通過了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則同意」的批覆,獲得總投資2.24億元的財政性資金。
《自然》雜誌最新回應,論文調查尚無最終結果,不排除有造假,或者實驗失誤的可能。
韓春雨:「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韓春雨事件」自發生以來,備受媒體關注,近期,僅澎湃新聞就發布了33篇相關報導和評論。
據報導,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分析「NgAgo基因編輯技術」現象,有3種可能:
1.NgAgo技術是高效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但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效率為零,唯一可能是相關課題組隱瞞了關鍵的實驗步驟;
2.NgAgo技術能夠工作,但是效率很低;而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嘗試為不工作,則課題組在論文中嚴重誇大了NgAgo的效率;
3.完全不工作。
對於第一種情況,魏文勝解釋:「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
面對多方質疑,韓春雨表示,只有在他們實驗室培養的細胞中運用這套NgAgo系統,是有效的,但是他們購買的細胞系卻重複不出同樣的結果。
隨後,韓春雨發現其購買的細胞被支原體汙染,並表示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此外,韓春雨說,許多研究生可能實驗做得太快而沒有留意一些試劑。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PhD學生Jan Winter對此表示異議,「我不認為這是個科學家都會做錯的問題」。此前,Jan Winter經過幾周內重複的實驗,認為NgAgo無效果。
韓春雨曾對《科技日報》稱:「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此外,韓春雨還說:「(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作為13名學實名公開者之一,魏文勝說,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學者認為,「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公開表態的13名學者名單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志偉
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
輿論表示,實驗重複失敗的13名中國科學家已實名公開實驗結果,表達訴求,韓春雨也應兌現承諾,公開重複實驗成功的科學家名單。
部分網友「種族性」評論遭批駁 輿論相信科學公證可證
經過梳理,網友對「韓春雨」事件的觀點大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從媒體公布的韓春雨照片,部分網友質疑其「並不專業」
@遁世修緣說:「拿移液槍的姿勢都不對…」
@沒起名的小魚:「為什麼不穿白大褂,帶手套做實驗呀?還老說別人的實驗材料被汙染?求真相。」
否定官方及媒體急於褒獎頒勳的行為
@劉不言:「應該追究的不是韓春雨本人,而是那些沒有經過縝密驗證就給韓授獎的頒獎單位,更不能少了那些一個勁鼓譟捧殺的媒體!」
@靈犀谷主:「我是中國納稅人,嚴格來說,那2億多經費裡,有一塊二毛五和我有關係。」
支持權威部門開啟調查
@李李李柏明啊:「問了幾個搞生物的博士,他們的觀點基本都認為是造假了。因為就其發表的成果來說,前三階段太簡單,然後突然跳躍到最後諾貝爾獎級別的階段,這本身就讓人懷疑。加上全世界都沒有成功的案例,這種情況下,開啟調查是最好的方式。」
@文天林醫生:「面對質疑,韓春雨的回應顯得顧左右而言他。如果可以重複,那就真刀實槍演示一下,保留所有證據來證明清白,只有你自己認為是真實的其他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無法重複的技術在科技上毫無意義。」
部分網友諷刺網絡「噴子」
@杜冷丁的時候:「跟自己族人無關,這是對學術必須的態度,對知識的敬畏。如果這一點做不到,還有什麼未來?」
@焱Regulus:「評論裡的都是長江學者麼?學術上的事情,就不能交給學術圈判斷?在這裡搞群眾審判,是什麼意思?」
究竟韓春雨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真實與否,至今未能蓋棺定論,輿論也從起初的觀望,逐漸演變為「納稅人」的聲討。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吳強說,重複試驗需要經費,如果韓春雨可以早點解開同行的謎團,也可以少浪費國家寶貴的科研經費。
科學界的學術爭論一直都存在,「反學術詐騙」的步伐從未停息。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科學技術創新名列世界前茅,其原因不僅在於對學術科研的大力支持,還有對學術造假、學術欺詐妥善嚴謹的處理態度。
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曾宣稱發現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但後期被認定造假。小保方晴子身敗名裂,博士學位被早稻田大學取消,其導師不堪受辱自殺。
綜合網絡輿論,面對「韓春雨事件」,最為普遍接受的方式是儘快啟動學術調查,這是在保護韓春雨智慧財產權的同時,維護中國科學界聲譽,維護納稅人權益的妥善做法。
若NgAgo基因編輯技術經調查確認為真實,既能為韓春雨正名,又能為我國科學研究正聲。若NgAgo基因編輯技術確實存在學術欺詐,韓春雨課題組應對此承擔法律責任,剝奪因此研究所獲殊榮;河北科技大學相關責任人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在實驗未經證實的情況下,急於劃撥巨額經費的相關主管單位難逃問責。以此,展現我國科學界對學術詐騙的零容忍態度和嚴謹篤實的決心。
(http://hn.chinaso.com/ 國搜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