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漢陽強力推進「區域化、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黨建工程,繼4月向116個社區下派「第一書記」「黨建指導員」「主任助理」後,11月初再推「網格沉底」新舉措:每個社區服務大廳只保留黨務服務、政務服務2個窗口,其他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全部全天候、專職化進網格、進樓棟、進家庭服務,加強「民呼我應」,快速解決居民問題。
漢陽區龍湖東岸社區,網格員柳青在轄區內商戶走訪。記者史偉 攝
把網格化這張基層治理之網,通過網格員的工作方式改變,下得更深,沉得更實,能有哪些突破,是否切實有效?該舉措實施一個多月後,記者探訪了漢陽區多個社區。
「敲門」「刷臉」精準掌握居民需求
17日,開完工作早會,龍陽街龍湖東岸社區網格員柳青例行下到「網格」入戶、巡樓、為居民辦事。她每天都要「敲門」巡查,「每一戶居民情況基本了解,每家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能叫出名字,讓居民都知道我們的名字和電話」。
柳青分管的002網格有1192戶、3000餘人,按要求每天敲門入戶10-15戶,一個多月來,她和600多戶建立了更緊密聯繫。「敲門」並不止一遍,柳青告訴記者,她是在第5次敲門後,70歲的空巢老人王德清才請自己走進家門,反映窗外垃圾和噪音問題,「要想各種辦法,打開居民心門」。
四新街梅林都匯社區網格員李倩倩熟悉居民情況靠「刷臉」。她要入戶前,先跟居民打電話,有時根據情況帶去口罩、消毒液等小禮品。
「認識居民多少和居民滿意度評價,是社區網格員評優晉升的依據。」漢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按要求,全區每位網格員都要成為流動「窗口」,「坐等群眾上門」徹底轉為「進門主動服務」。
「耳聰」「目明」讓問題隱患不出網格
「成天在網格轉,問題隱患馬上知曉,比事後整改更及時有效。」16日,永豐街龍磨社區網格員李皓楠、徐暢這樣評價專職化以來的變化。
兩人共同管理的003網格有2個村灣、1個漁場和2個老小區,地廣人稀,租戶佔比高達90%。「有個垃圾堆總有人亂丟菸頭,就是抓不到現行。」直到有一天,李浩楠和徐暢在村灣巡查時,居民反映「剛剛有人在垃圾池燒火,旁邊有車烤糊了」,兩人開著社區消防車趕過去,及時撲滅火情,還找到了丟菸頭的居民教育處置。
漢陽區龍磨社區,網格員李皓楠(左)、徐暢在做巡察前的準備。 記者史偉 攝
服務「最後一公裡」壓縮成「零距離」,網格員得到居民更多信任,工作起來也更「耳聰」「目明」。
十裡景秀小區網格員韓希介紹,有一天晚上,居民在網格群裡曝料,稱小區一期門口積水嚴重,她核實情況後立即上報,琴斷口街道辦事處馬上聯繫水務部門現場調度,連夜解決了隱患。
「自己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處理的上報協調。」十裡景秀社區書記易仁念說,社區正在探索形成問題收集-整理-上報-處理-反饋的工作閉環,整合各方職能部門力量為前方網格員提供支撐。
「紅色工作隊」做治理「壓艙石」
「沉得越深,幫手會越多。」在四新街上太子溪社區網格員吳戀的積極組織下,網格中的下沉黨員、志願者為13歲的困境少年小宇(化名)送去物資慰問和學習輔導。吳戀說,現在自己正學著調動各方力量組建「網格紅色工作隊」,協作解決居民難題。
「網格裡蘊含各種寶貴資源,需要網格員沉下心發掘,形成治理合力。」龍湖東岸社區書記陳念說,現在無需網格員們再做填表、上報等機關事務性工作,實際上對大家工作主動性和綜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他們社區,網格員們依託網格資源,發動自管黨員、下沉黨員、志願者、樓棟長、物業小管家以及文體骨幹、民警、律師等力量,組建了社區理論宣講、衛生健康、應急救援等十支「紅色工作隊」,把基層治理能力在網格壓實。
如今,「找到幫手、組建隊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社區培養網格員的共識和行動。「我給網格員們半年時間,要求每人必須拉一支隊伍出來,這是今後網格員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基礎。」建橋街鍾家村社區書記李瑞芬說。(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肖娟 史強 通訊員王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