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觀鳥散記
◎ 傅加華 胡永波
2015年的5月中旬,第七屆亞洲賞鳥博覽會舉辦權首次落戶中國、落戶中國的首個觀鳥之鄉——京山。一時間,消息在華夏觀鳥族之間不脛而走。
在中國內地,觀鳥者和觀鳥組織的迅速發展不過十來年。這一項興起於18世紀晚期的英國和北歐、早期純粹供貴族消遣的觀鳥活動為何在鄂中的山區小縣京山火爆,京山又是憑什麼「絕招」贏得洲際賞鳥博覽會主辦地殊榮的呢?
讓我們先把鏡頭拉到京山的一處觀鳥基地——
良田沃野,蔥翠欲滴,綠樹掩映,清新的山野風撲面而來!
白鷺在暖暖的陽光下扇動翩然的雙翅,舞出春的生機,如同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詩;紅尾水鴝靜立在牆頭,開合著引以為傲的橙色尾羽,就像是把玩著一把精緻的摺扇;遠處馬尾松上的松鴉,印在藍天下猶如一幅絕美的工筆畫……這些色彩斑斕的鳥兒如靈動的仙子將「鳥人」引入夢幻。清風徐來,慄花的獨特清香沁人心脾,眼裡是滿滿的蔥綠,耳中迴響著的是鳥兒們婉轉的歌唱,像大洪山飄逸的流雲,芬芳迷人。鳥兒的歌聲一次次喚回人們曾心醉神怡、心潮澎湃的甜美記憶,它傳導的是生命的五光十色,流動的是京山的泉水之音,折射的是人們的價值審美和生命表達。
每年4月初至6月底的觀鳥旺季,來自全國十多個城市的觀鳥攝鳥愛好者不遠千裡而來,或匿身在密林裡、草叢間,或駐足於清清的小河畔,透過鏡頭,捕捉精靈們美麗的身影。
無論是電線上搖頭擺尾的白鶺鴒,還是麥田裡羞澀膽怯的紅腳苦惡鳥,抑或是溪流間一閃而過的斑魚狗,無不述說著這個東經112度、北緯30度的世界裡的鳥語花香。這份清新自然的綠色請柬,讓人無法拒絕。
觀鳥的心境是天籟的,就像瑤池般純淨聖潔的天籟。
鳥兒喜歡的地方上帝也喜歡
哲人說,鳥兒喜歡的地方,上帝也喜歡。這話一點兒也不假。
楚韻荊風的京山神奇瑰麗,秀美俊俏,她北倚大洪山麓,南臨江漢平原,集山區、丘陵、平原的地形特徵和風光神韻於一體。大自然億萬斯年的造化,雕塑出這裡數不盡的奇峰峻岭、怪石幽洞、嘉木異花、流泉飛瀑,加上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化遺勝,使這方錦繡山水更添幾分靈氣與神奇。
京山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森林覆蓋率高達45.13%。廣闊的森林與溼地,眾多的水庫與塘堰,最適合鳥類棲息繁衍。迄今為止,京山已發現的鳥類達214種,總量約12.4億,鳥類種群的密度高達35.2萬隻/平方公裡。縣內設有30多個觀鳥點,野生鴛鴦、壽帶、中華秋沙鴨等都建有專門的保護區。早春時節,草長鶯飛,各種鳥兒傾巢出動,讓人目不暇接。
說到京山鳥類中最有代表性的明星,當首選壽帶。壽帶鳥因其中央兩根尾羽長達身體的四﹑五倍,形似綬帶,故名。這種鳥體型和色彩都十分美麗,雄鳥比雌鳥更甚。壽帶素有「林中仙子」的美譽,飛行時速度較緩,長尾搖曳如絹帶飄逸,十分優雅悅目。每年5到7月的壽帶繁殖季,為了拍到這位鳥中明星,觀鳥者常常是不辭辛苦翻山越嶺,支起望遠鏡在觀察點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CCTV4攝製組曾為壽帶兩次奔赴京山,才最終拍到它迷人的身姿。
京山鳥類不僅密度大,種類多,珍稀鳥種也不少。
2011年1月,京山境內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瀕危鳥種中華秋沙鴨,這距離湖北省上次發現該鳥種隔了整整50年。中華秋沙鴨為中國特有鳥類,與華南虎、滇金絲猴、大熊貓齊名,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目前全球存量還不到2000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聯合會已將其列入瀕危物種和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在隨後兩個越冬季的中華秋沙鴨調查行動中,京山都有重大發現。2014年秋季,一群「鳥人」在京山一地發現了近60隻的中華秋沙鴨種群,如此集中的大批量的中華秋沙鴨被發現在全國尚屬首次。
鳥類是環境的生態風向標,最能反映生態環境的細微變化。《莊子·秋水》有言:「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意思是說鳳凰不是梧桐樹不歇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中華秋沙鴨便是現實版的鳥中「鳳凰」,它對環境特別是水質的要求非常高。而京山能被它作為遷徙越冬的首選之地,正說明這裡的生態良好,食物充足,水質一流。
2014年5月,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鳥」的藍喉蜂虎也在京山縣永興鎮被首次發現,隨後又在宋河鎮發現了更大的種群,數量竟達50隻之多。藍喉蜂虎為蜂虎屬鳥類,小型攀禽,多生長於歐亞兩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廣東、海南等南部地區。其頭頂及上背巧克力色,餘部藍綠色,因喉部藍色、嗜食蜂類而得名,極具觀賞價值。藍喉蜂虎在湖北省本就稀少,如此成群結隊的出現更是十分罕見。隨後幾年在宋河鎮觀鳥點發現的藍喉蜂虎不僅在當地成群活動,並且還在河畔沙堆築巢繁育。曾為「匆匆過客」的藍喉蜂虎竟然華麗轉身為京山的「常駐居民」,讓當地人驚嘆不已!
2016年高考前夕,英語聽力測試試聽環節,京山城區幾個高中考點的試聽由於校園內鳥群集中、鳥叫聲太大而不得不臨時中斷,全體考務人員放下手頭的事情,開始人工驅鳥。京山的鳥種繁多、數量龐大、鳥況喜人由此可見一斑。在京山,不必到專門的觀鳥點,只須漫步在城市中心的公園街道,綠樹林蔭,便可輕易見到三五成群的鳥類。灰頭綠啄木鳥、戴勝、珠頸斑鳩、黑水雞、鶴鷸、黑耳鳶、小鸊鷉、白鷺、松鴉、紅嘴藍鵲、紅脅藍尾鴝、鵲鴝、北紅尾鴝、紅尾水鴝……怡然自得或覓食或嬉耍。它們伴人左右,相安無事。人與自然,在這裡水乳交融。連白冠長尾雉等珍稀鳥類也會時不時昏頭脹腦地闖入學生正在上課的教室,或是突然飛臨盤旋於正在舉行大型賽事的網球場上空,驚呆一眾人等。京山人早已習慣了把鳥類當做同一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夥伴,這在中國城市中,是難得一見的景致。
身居雄山秀水之間的京山人真有福氣!
一張封條護住綠水青山
一個地方能成為觀鳥勝地,鳥多和觀鳥愛鳥護鳥的人多,同為必要條件。
事實上,京山的鳥類數據,完全是靠京山人民自己看護得來的!京山的珍稀鳥類,是京山人民自己通過優質的生態環境招引來的!而最重要的,這些鳥,是京山幾代人長期呵護,才越來越多的!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京山縣,也有過「靠山吃山」的不堪經歷。曾幾何時,京山北部山區風行鋸櫟植菇,就是在鋸下來的一截截大櫟樹上點種,最後長出段木香菇。結果是一片片的山林被砍成了「光頭」,一條條溪流日漸乾涸。樹倒下了,水斷流了,鳥飛走了,京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急。轉機的出現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從有林鄉鎮開始,京山在全國率先颳起一股「綠色風」,扛起一面「生態旗」。通過設立7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小區,劃定42萬畝生態公益林,成立300餘支護林護鳥隊,京山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好轉。
九十年代末期,京山縣政府一紙文件全域封山,明確要求「綠」只能增加,不許減少。段木香菇項目被緊急叫停,作為農民主要增收項目的香菇種植,全部採用袋料種植新技術,不再砍伐森林和大口徑樹木,改用粉碎的小枝條、小灌木等做原料。
從那時起,京山人就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透支賴以生存的資源是最愚蠢的執政理念和發展方式,不能用明天的資源獲取今天的「政績」。
愛鳥是京山的傳統習俗。「不打鳥、不吃鳥、不掏鳥窩」是從小就被灌輸的古訓,到今天更上升到護鳥的高度。
京山三陽鎮有位叫孫修權的農民,今年57歲,在白鷺坡4組,他已經住了大半輩子。每年穀雨一過,白鷺的大部隊便來到了他所居住的白鷺坡,一時間,山上的松樹仿佛堆上了一團一團的白雪。自從有了白鷺大軍,村裡的稻穀再也不需要打農藥了,因為白鷺們早已幫他們把害蟲都解決了。
在利益驅使下,一些不法之徒鋌而走險,欲偷捕偷獵白鷺,賣到武漢的餐館。為了防止白鷺遭受傷害,孫修權與村民們一道自行組成護鳥小組,輪班負責阻止來打鳥捕鳥的人。
花鳥怡人,亦柔亦剛。從歷史上看,鳥文化是京山亙古絕麗的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對鳥的崇拜尤為突出。
京山人認為,鳥兒是天上來的,其充滿靈性的鳴聲是世間最美的語言。於是乎,京山的姑娘們語音清脆,歌喉婉轉動人。鳥兒縱情翻飛的幻想之翅,浩然大氣、清逸大勇,一如京山人性格中的不甘平庸和沉淪。於是乎,京山人衝出牧歌的籬笆,演繹出綠林起義這一名震古今的歷史活劇。
從洋溢生命激情的飛鳥中,京山人的精神、信仰、情感願望得到極大的張揚。寓意的背後,是意味悠遠的內涵和指向。
鳥兒是京山最美的邀請函
2015年的5月17日,上午,湖北省京山縣楊集中小學塑膠運動場正在舉行第八屆中國(京山)觀鳥節。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動的開幕式吸引來了一批尊貴的客人。亞洲賞鳥博覽會執行委員,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華臺北的安德魯、呂倫立和餘維道先生,以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普處處長郭立新、省野保協會秘書長張衍澤等重量級嘉賓均接受邀請欣然前來參加儀式。正是在這次儀式上,ABF執委安德魯·塞巴斯蒂安隆重宣布京山縣榮幸地獲得第七屆亞洲賞鳥博覽會舉辦權。
第七屆亞洲賞鳥博覽會將在京山舉辦,這事兒有多大?這麼說吧,這是鳥博會第一次移師中國大陸。前6屆,不是菲律賓就是新加坡,還有馬來西亞、泰國。曾經在中國土地上舉辦的兩屆,還都在臺灣。此時此刻,ABF卻選擇了京山。
其實早在2013年3月,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就授予京山縣「中國觀鳥之鄉」的稱號。值得強調的是,這是該協會命名的全國首個「中國觀鳥之鄉」。「中國觀鳥之鄉」已然成為京山的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
隨後不久,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編導歐陽堯帶領《中國古鎮》攝製組來到京山。9月29日晚8時,《走遍中國》欄目準點播出京山觀鳥專題片《奇聞軼事》之《壽帶迷蹤》。專題片以尋找壽帶鳥為線索,在「鳥王」以及攝影愛好者的指引幫助下,在尋找的過程中向海內外觀眾呈現了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鳥類資源。
發端於京山的觀鳥活動,至此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京山作為一個山區小縣,開始走出中國,走向亞洲。
「百囀千聲、眾禽競鳴的燕語鶯聲,簡直是沒有籠子的鳥語林。」被譽為「中國麋鹿之父」 、大半生都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著名野生動物保護專家郭耕在初到京山時曾這樣感慨。
聲名鵲起,離不開一個人的全力推動
一身淺綠色的戶外速乾衣,一隻雙筒望遠鏡,一副金邊眼鏡平添幾分儒雅之氣——這就是混雜在各地來的「鳥人」中間的詹從旭給人的第一印象。
已成為深圳知名企業家的詹從旭出生於京山的一個小山村。從小就聽慣了各種鳥叫聲的他在外打拼多年後,故鄉的鳥在記憶深處總是揮之不去,構成了鄉愁的一部分。2004年清明,詹從旭回到京山縣三陽鎮老家省親掃墓。家鄉豐富的鳥類資源和孩子們單調的課外生活激發了他回報家鄉的強烈願望。他決心發揮自身所長,帶著孩子們觀鳥,於是成立起觀鳥興趣小組,出資組織學生到外地開展觀鳥夏令營活動。同年,詹從旭在家鄉京山註冊成立「寸草心鄉村環境保護促進會」,廣泛吸納師生會員,添置裝備,開展常態化的觀鳥活動。自此,詹從旭發起的觀鳥活動,逐漸向京山縣的各個中小學校推廣延伸。
在京山縣的觀鳥族中,最酷的當屬三陽小學的學生們。觀鳥期間,他們幾乎人人都掛著一個望遠鏡,能認識好多好多種鳥,並且個個都能如數家珍。有的孩子甚至能光憑鳥鳴,便能判斷出鳥的品種,其功夫之高妙,令人刮目。
2007年,京山縣三陽鎮的白鷺坡被湖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授牌為「湖北省觀鳥基地」,這是湖北省第一個觀鳥基地。同年,詹從旭在京山縣組織了第一屆京山觀鳥節,大大提高了京山觀鳥活動的社會知名度。此後京山每年都會舉行觀鳥、攝鳥大賽,中國(京山)觀鳥節的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從此京山觀鳥開始廣為人知。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可在京山,你能看到一群群像詹從旭這樣嚮往精神家園、追尋心靈純淨的人,他們就那麼簡單的快樂著,同時也把快樂傳遞給別人,傳遞給下一代。
京山觀鳥,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詹從旭功不可沒。
合力打造驕人名片
穿越流轉的時空,森林便如一支隱形的畫筆,悄悄勾畫出京山古老而又清麗的神韻。樹綠了,水清了,鳥回了,以觀鳥為主題的環保實踐活動在京山健康有序開展。
自2005年詹從旭在三陽鎮中心小學率先發起觀鳥活動以來,觀鳥活動通過經年努力逐漸在全縣14個鄉鎮40多所學校蓬勃開展起來,全縣教育系統也以觀鳥活動為切入點,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京山特色的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新途徑。
京山縣教育局從小學學段就開設了戶外觀鳥課程,教育引導孩子們與鳥兒為伴,與自然親近。由京山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編寫,湖北教育出版出版的全省第一本普及鳥類知識的鄉土教材《觀鳥》在京山首發。《觀鳥》教材圖文並茂,介紹了湖北省境內456種鳥類生活習性及觀鳥方法技巧,目前已經下發至全縣70餘所中小學,實現了以觀鳥活動為載體的生態德育實踐活動全覆蓋。
2012年,由國家林業局和湖南省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洞庭湖(嶽陽)國際觀鳥大賽落幕,來自國內外的30支代表隊參加了觀鳥比賽,京山觀鳥隊獲得此次賽事學生組最高榮譽「雛鷹獎」。 該隊平均年齡只有10歲,是此次參賽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但隊員們的「鳥齡」都在2年以上。此屆觀鳥節上,該隊以觀察並準確記錄65種鳥種的驚人成績摘得桂冠。
2013年12月在北京,京山縣教育局作為唯一基層代表應邀在全國未成年人生態德育高峰論壇上作了題為《生態道德教育——蕩滌學生心靈的成功之旅》的經驗介紹。
2014年 1月4日,京山縣觀鳥協會成立儀式在毓秀賓館舉行。縣政府和縣教育局主要領導分別兼任名譽會長和會長。各方合力打造「觀鳥」
這張驕人名片。這種由社會公益組織主導、政府職能部門配合、民間資本大力支持的「三位一體」、全民參與的創新模式令京山觀鳥協會這個新生團體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2014年9月,京山縣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觀鳥專家在縣長的帶領下,專程考察了陝西洋縣和華陽鎮朱䴉保護管理局,為京山引進世界上最瀕危鳥類之一——朱䴉作準備。朱䴉素有鳥中「東方寶石」的美稱,朱䴉若能順利落戶京山,必將進一步提升京山「觀鳥之鄉」的含金量,為「生態京山」建設再添亮麗一筆。
經過多年的努力,京山已建立了二十多處標準觀鳥基地、八條專業觀鳥線路。自2008年起,京山已連續舉辦八屆「中國(京山)觀鳥節」,並成功承辦了三屆省級觀鳥攝鳥比賽。曾經寂寂無聞的小鎮三陽成了鳥人們的觀鳥天堂,小家碧玉的京山成了聞名遐邇的中國觀鳥之鄉。
鳥,帶來了春天的音韻、春天的色調,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無與倫比的天然之美,帶給人們透徹心扉的享受。如今,「觀鳥文化」已成為京山的一種追求,一種時尚,一種品位,這粒文化種子的播撒,必將持續浸潤京山的秀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