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象牙筷子與朝鮮│11

2021-02-13 青禾田講古

故宮匾額,典出箕子《洪範》

商紂王即位之初,也曾勵精圖治。他最重要的助手有三人:微子啟、箕子、比幹,歷史上稱為「殷末三賢」(商朝,又稱殷,或殷商)。

其中,微子啟是紂王的親哥哥。紂王的父親是帝乙,爺爺是帝太丁。帝乙的大兒子,姓子,名字叫「啟」,因為封地在「微」,爵位是子爵,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微子,或者微子啟。但是因為微子啟的生母地位低下,因此微子啟雖然是長子,但是卻沒有繼承權。而紂王的生母是帝乙的皇后,所以帝乙死後,紂王就繼承了天子的位置。

微子像

比幹,姓子,名幹,帝太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官拜少師。

箕子,姓子,名胥餘,因為他的封地在「箕」,爵位是子爵,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箕子。他也是帝太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官拜太師。

開始的時候,箕子、比乾等人用祖先的赫赫功業,前輩先賢的諄諄教誨勸諫紂王的時候,紂王還是認真聽從的,也曾大有作為了一番。但隨著紂王的日益驕橫跋扈,越來越聽不進別人的勸諫了。

箕子佐政時,看到紂王吃飯的時候改用象牙筷子了,便感慨道:「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要用配套的玉杯,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再然後就是豪華的車馬和宮殿,這就是享樂的開始啊,這樣做怎麼能管理好國家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追求奢華享樂,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朝政,誰勸說也不聽,反而殘酷的誅殺大臣。

比幹塑像

微子啟嚇得跑到自己的封地微去了,比幹被紂王剖腹而死。有人勸箕子離開,箕子又不忍心眼看著大好的江山,就這樣斷送在紂王手中,而自己什麼也不做。但是看到比幹的下場,又知道勸諫也沒用。而且這時,紂王又把眼光,落到了箕子的身上。為了自保,箕子索性假裝瘋狂,把自己扮成奴隸模樣,彈唱「箕子操」以發洩心中悲憤。但即便這樣,紂王也沒有放過他,還是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孔子在《論語·微子》中說:「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三仁焉。」稱讚他們三人為「殷末三仁」。

箕子像

周武王滅掉商紂王后,命召公釋放了箕子。箕子趁亂逃往箕山,在箕山過了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因為箕子賢名遠播,周武王特意來此地尋訪箕子,並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

箕子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輔佐自己,治理國事。但箕子不願到周朝做官,武王無奈離開。

擔心武王還會再來,在武王走後,箕子帶領著族人、弟子與一批商朝的遺老故舊,約五千人,離開箕山向東而去。

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乘木筏一直向東。幾天後到達一座大島,見這裡景色優美,便取名為朝鮮,在此定居下來。

後來周武王得到消息,便索性將朝鮮封給箕子,封箕子為朝鮮的國君,並邀請箕子回鄉探望。箕子在接受周武王的分封後,也曾經覲見過周武王。

《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到朝鮮是在商朝滅亡之前,箕子見商朝已經完全沒有希望,就率領自己的族人遷居朝鮮。

箕子朝鮮

儘管時間有出入,但都認可箕子率眾進入朝鮮這一事實。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贊同這種說法,並基於儒家正統文化觀,認為箕子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箕子率眾進入朝鮮,不僅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及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等技術,還帶過去了大量的青銅器,並且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法律條文,以至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

箕子朝鮮一直延續了超過千年,直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個名叫衛滿的燕國人,率領1000多名部屬,也來到了朝鮮半島。後來衛滿滅亡了已經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前後存在近90年,於西元前107年被漢武帝所滅。

箕子陵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縱覽上下五千年文史的隱秘幽微

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鎮國之寶——后母戊鼎的故事│09』



相關焦點

  • 箕子、象牙筷子與朝鮮│11
    箕子佐政時,看到紂王吃飯的時候改用象牙筷子了,便感慨道:「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要用配套的玉杯,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再然後就是豪華的車馬和宮殿,這就是享樂的開始啊,這樣做怎麼能管理好國家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追求奢華享樂,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朝政,誰勸說也不聽,反而殘酷的誅殺大臣。
  • 紂王的象牙筷子
    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鉶,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
  • 一雙象牙筷子的啟示
    作者:佚名     來源:喻道故事集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有次命令工匠為其寵姬妲己,做雙象牙筷子,工匠們日夜精雕細鏤,在牙柄上琢滿遊龍戲鳳的圖鏤紋,很是精巧玲嚨。那天,匠人進殿獻納這雙筷子,紂王見後大喜,當即傳給群臣觀賞。群臣噴噴稱奇,皆呼「萬歲」,頓時齊鳴銅鐘玉盤,竹篪排簫,好一派悠悠樂哉!
  • 內容提要 | 《從「尊明」到「奉清」──朝鮮王朝對清意識的嬗變,1627-1910》
    接著兩章〈檀君朝鮮與箕子朝鮮歷史的塑造〉、〈朝鮮王朝關王廟創建本末與關王崇拜〉,選取兩個重要問題:朝鮮王朝箕子崇拜與關王崇拜,亦是與朝鮮王朝「小中華思想」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問題。朝鮮王朝初期,朝鮮認同明朝是中華,並把朱元璋賜李成桂國號朝鮮,比附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因而有明一代,朝鮮王朝一直信奉箕子朝鮮。不僅祭祀箕子,編修有關箕子朝鮮的史書,還有人自認為箕子的後人。
  • 一雙象牙筷的故事
    商朝(公元 17- 前 11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大的王國。這個強大王國的最後一個統治者就後世人稱的殷紂王。後人對殷紂王之所以亡國的原因分析不外乎生活上荒淫腐敗,沉湎於酒色,玩物喪志;政治上倒行逆施,殘害忠良之類。而根據歷史記載:殷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繼位後,他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
  • 妖后妲己聰明漂亮,有人認為筷子是她發明的,你信嗎?
    筷子是不是她發明的,還是要看證據,看歷史考證。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段話大意如下:箕子是紂王的親戚,當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子的時候,箕子就感嘆道:「今天用象牙筷子,明天就要用玉杯呀。
  • 新書:《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
    本書出版後做為岡本真希子之博士論文,主要探討戰前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官僚王國」如何建立,尤其是臺灣、朝鮮兩處規模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何特性與異同。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
  • 梁實秋 | 圓桌與筷子
    外國人說:「那麼你們的筷子有多長呢?」「六、七尺長。」「那樣長的筷子,如何能夾起菜來送到自己嘴裡呢?」「我們最重禮讓,是用筷子夾菜給坐在對面的人吃。」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明。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於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弄東西又進一步。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沒人知道道筷子是何時何人發明的。如果史記所載不虛,「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紂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泣吞聲的嘆氣,象牙筷子的歷史可說是很久遠了。
  • 一雙筷子的來歷
    筷子是中華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當我們的祖先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筷子便與文明一起誕生了。
  • 筷子的禁忌和規矩,第一雙筷子的起源
    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安徽貴池裡山徽家衝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1973年出土一雙竹箸,長17公分,直徑0.3公分。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銀箸。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 新書丨【日】岡本真希子 著,郭婷玉等 譯:《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出版
    本書出版後做為岡本真希子之博士論文,主要探討戰前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官僚王國」如何建立,尤其是臺灣、朝鮮兩處規模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何特性與異同。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
  • 上古傳說:山西陵川謀棋山,是箕子發明圍棋之處嗎?
    上古傳說:山西陵川謀棋山,是箕子發明圍棋之處嗎?箕子,名胥餘,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箕子諳熟佔卜和陰陽曆法,《韓非子》記載:商紂王在朝歌宮中,整日整夜地尋歡作樂,弄得連時辰也搞不清了,就問身邊的人,誰也說不明白,只好派人去問懂陰陽四時之事的箕子。周武王也曾向箕子詢問天道,箕子系統地向他講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徵,五福」等共九項,都是人道。
  • 新書丨[韓]宋永心 著, 陳曉菁 譯:《飲食中的朝鮮野史》出版
    酒館是朝鮮時代的SNS社群集散地,  現役歷史老師更帶領我們潛入酒館,一探飲食中的朝鮮野史。  朝鮮五百多年的歷史,奠定了現今韓國的文化及生活樣貌。不管是身上穿的、嘴裡吃的,大部分都是從朝鮮時代傳承至今。因此飯桌上所看到的每一道小菜,都包含著朝鮮時代人們耀眼的創造力、技術與智慧,並在在隱藏著不為人知、震撼人心的朝鮮歷史。
  • 瑞典17歲「環保公主」,建議各國放棄筷子改用刀叉,還想來中國演講
    《禮記·曲禮上》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梜」就是現在的筷子,從這裡看筷子在先秦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筷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各大古籍當中,都有記載,夏商周三代,只有商周有甲骨文文獻記載。
  • 從北朝鮮到韓國的路她走了十年
    她媽媽冒著危險給她打電話,告訴她不能回朝鮮。   她再次和家人團聚竟要在十二年之後。 因為脫北者的身份,她在中國就要假扮成中國人,因為若被警察發現真實身份,會被遣返回朝鮮。在此期間,她隱姓埋名,在中國過了十年。
  • 韓國人祖先竟是商紂的叔叔箕子,差點死於商紂,獲敵人解救仍不降
    有時候,箕子甚至還能苦笑著預言一下商紂的「遊戲養成套路」,有一次,商紂用象牙製作筷子,箕子就預言過,他將來一定還會用美玉做酒杯、造房子啥的,結果是商紂果然一點不差的找著箕子的預言劇本一一做到了!也不知道是該讚嘆箕子預言準確還是驚嘆於商紂「作到極致」的能力!
  • 新書|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從臺灣、朝鮮、滿洲、樺太到南洋群島》
    著有《鐵馬想奔馳──搭乘南北韓分斷鐵路》(鉄馬は走りたい──南北朝鮮分斷鉄道に乗る)、《亞洲鐵道之謎與不可思議》(アジアの鉄道の謎と不思議)、《鐵道與國家──「我田引鐵」的近現代史》(鉄道と國家─「我田引鉄」の近現代史)等。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
  • 甲申政變的朝鮮政府手稿孤本試讀(一)
    李氏朝鮮雖在世宗一朝創造了韓文,但其官方文字仍然採用傳統漢字。手稿的中文書寫字體與同期的中國官樣文字「館閣體」迥異。中國的「館閣體」蕭規曹隨,工而刻板,缺少變化,難免千篇一律。而此件朝鮮王朝官方寫本,是由「統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若干官員分別手錄,前後字體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字體或硬朗剛毅,或靈動飄逸,極富變化,手稿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藝瑰寶。
  • 朝鮮:從箕子到檀君
    孔子稱殷末有「三仁」,而箕子是「三仁」之一,乃殷紂王之叔父。紂王無道,其叔父比幹因諫而被殺,微子去之,箕子只好佯狂為奴並遭囚禁。周武王滅商後,把箕子從獄中釋放出來,箕子不忍,遂東走朝鮮,建立箕子朝鮮。箕子在朝鮮立國十三年之後,回來朝見周武王,與武王論及治國之道,是為《洪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