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典出箕子《洪範》
商紂王即位之初,也曾勵精圖治。他最重要的助手有三人:微子啟、箕子、比幹,歷史上稱為「殷末三賢」(商朝,又稱殷,或殷商)。
其中,微子啟是紂王的親哥哥。紂王的父親是帝乙,爺爺是帝太丁。帝乙的大兒子,姓子,名字叫「啟」,因為封地在「微」,爵位是子爵,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微子,或者微子啟。但是因為微子啟的生母地位低下,因此微子啟雖然是長子,但是卻沒有繼承權。而紂王的生母是帝乙的皇后,所以帝乙死後,紂王就繼承了天子的位置。
微子像
比幹,姓子,名幹,帝太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官拜少師。
箕子,姓子,名胥餘,因為他的封地在「箕」,爵位是子爵,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箕子。他也是帝太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官拜太師。
開始的時候,箕子、比乾等人用祖先的赫赫功業,前輩先賢的諄諄教誨勸諫紂王的時候,紂王還是認真聽從的,也曾大有作為了一番。但隨著紂王的日益驕橫跋扈,越來越聽不進別人的勸諫了。
箕子佐政時,看到紂王吃飯的時候改用象牙筷子了,便感慨道:「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要用配套的玉杯,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再然後就是豪華的車馬和宮殿,這就是享樂的開始啊,這樣做怎麼能管理好國家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追求奢華享樂,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朝政,誰勸說也不聽,反而殘酷的誅殺大臣。
比幹塑像
微子啟嚇得跑到自己的封地微去了,比幹被紂王剖腹而死。有人勸箕子離開,箕子又不忍心眼看著大好的江山,就這樣斷送在紂王手中,而自己什麼也不做。但是看到比幹的下場,又知道勸諫也沒用。而且這時,紂王又把眼光,落到了箕子的身上。為了自保,箕子索性假裝瘋狂,把自己扮成奴隸模樣,彈唱「箕子操」以發洩心中悲憤。但即便這樣,紂王也沒有放過他,還是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孔子在《論語·微子》中說:「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三仁焉。」稱讚他們三人為「殷末三仁」。
箕子像
周武王滅掉商紂王后,命召公釋放了箕子。箕子趁亂逃往箕山,在箕山過了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因為箕子賢名遠播,周武王特意來此地尋訪箕子,並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
箕子將夏禹傳下的《洪範九疇》陳述給武王聽,武王聽後,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輔佐自己,治理國事。但箕子不願到周朝做官,武王無奈離開。
擔心武王還會再來,在武王走後,箕子帶領著族人、弟子與一批商朝的遺老故舊,約五千人,離開箕山向東而去。
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乘木筏一直向東。幾天後到達一座大島,見這裡景色優美,便取名為朝鮮,在此定居下來。
後來周武王得到消息,便索性將朝鮮封給箕子,封箕子為朝鮮的國君,並邀請箕子回鄉探望。箕子在接受周武王的分封後,也曾經覲見過周武王。
《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到朝鮮是在商朝滅亡之前,箕子見商朝已經完全沒有希望,就率領自己的族人遷居朝鮮。
箕子朝鮮
儘管時間有出入,但都認可箕子率眾進入朝鮮這一事實。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贊同這種說法,並基於儒家正統文化觀,認為箕子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箕子率眾進入朝鮮,不僅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及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等技術,還帶過去了大量的青銅器,並且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法律條文,以至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
箕子朝鮮一直延續了超過千年,直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個名叫衛滿的燕國人,率領1000多名部屬,也來到了朝鮮半島。後來衛滿滅亡了已經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衛氏朝鮮」。衛氏朝鮮前後存在近90年,於西元前107年被漢武帝所滅。
箕子陵
作者簡介:李永田,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創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國傳統文化類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古文鑒賞》、《中國歷代散文名篇鑒賞》、《國學經典》(詩、詞、曲、賦四冊)、《唐宋名家詩詞賞讀》(全十二冊)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縱覽上下五千年文史的隱秘幽微
歡迎轉發,長按二維碼訂閱本公號
『鎮國之寶——后母戊鼎的故事│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