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一下自己為什麼用回了薄膜鍵盤,以及幾十塊和幾百塊的薄膜鍵盤有什麼區別。
這是我通過一周時間,用了十幾把鍵盤得出的感受。
作為一名鍵盤俠,每天就是看啊看敲啊敲,有一天手腕酸痛難受,我知道,需要換把鍵盤調整下感覺了。
機械鍵盤和薄膜鍵盤哪個手感好?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就像有人希望推薦Windows筆電,回答加錢上MacBook就跑偏了。
便宜不代表低級,比如GAM戰隊Stark用的是幾十塊的鍵盤,這把鍵盤見證了2017年GAM如何暴捶FNC和WE。
每個人喜好不同,哪怕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段也會有不同選擇,不能武斷地說孰優孰劣。
就像我目前用機械用膩了,選擇回歸薄膜,機械鍵盤敲字的姿勢基本是這樣。
因為鍵程長,鍵帽高,需要手掌上翹攀在鍵盤上,而不是自然地落在鍵盤上,這會增加手掌背面和手腕的運動量,而且沒法使出手指翻飛行雲流水的碼字動作。
加手託對我來說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更複雜化。
一直喜歡surface那種堅韌、反饋清晰、鍵程短的鍵盤,但這個鍵盤連結方式只有金屬觸點,無法用在其他設備上。
一開始我把選擇範圍圈定在薄膜、無數字鍵。
羅技K380本來是完美選擇,按鍵阻力大小適中,回彈迅速,手感不錯。
但這把鍵盤的問題是太小了,一是按鍵面積小,形狀是模仿打字機的圓形按鍵,需要手指精準敲擊才行,很累。
第二個是按鍵距離短,從caps lock鍵到L鍵只有19釐米,而多數鍵盤這一距離是20釐米。
一釐米差距帶來的影響是,用K380碼字時,需要收肘,兩手聚攏——像戴了一副手銬。時間長了挺難受。
如果沒有短這一釐米和圓形鍵帽,K380挺完美,價格便宜,做工出色,能連接三臺設備 。
我將目光投向了一個老品牌,雙飛燕。
這把鍵盤的問題是它太傳統了,重量很輕,採用了傳統的火山口結構。
鍵帽接觸的是一個上凸且帶有彈性的橡膠膜,所以按鍵時鍵帽會晃動,手感不如剪刀腳結構鍵盤。
筆電鍵盤通常用的就是剪刀腳結構。
薄膜、無數字小鍵盤選擇範圍有限,於是我將範圍擴大至全尺寸鍵盤。
兩百多的羅技K470、K580,以及799的mx keys,這三把帶有數字鍵盤,都是剪刀腳結構。
羅技針對K470、K580的刀法很精準,嚴格說K470叫MX470,是帶有滑鼠的套裝。
這兩把鍵盤採用相同模具製造,細微差距在K470是無線連接,需安裝USB接收器,僅支持Windows,K580則是無線、藍牙雙連接,能在任意兩臺Windows、Mac設備間切換。
上方K470,下方K580
不過讓我詫異的是,K470鍵盤手感明顯優於K580,前者按鍵緊實,後者按鍵有些松垮。不知道是我手上這兩把的做工差異還是這兩個型號的差異。
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按鍵都能有明顯差異,難怪鍵盤手感是玄學了。
但K470的手感被按鍵材質拖了後腿,這種粗糙的硬塑料按在上面有些生硬打滑,沒有細膩感。
材質甚至不如K380。
那麼按鍵材質細膩、按鍵距離適中的mx keys和craft就完美了嗎?
這兩把鍵盤按鍵區域幾乎一樣,是羅技的高端薄膜產品。
但,羅技的設計師對圓形有種執念,mx keys、craft沒採用圓形鍵盤,卻通過另一種更糟的方式保留了圓形造型。
按鍵下凹設計給人第一感覺是按了等於沒按。
平復心情想想它有多貴後,我再次體驗,還是沒get到設計師的意圖。
這種設計讓手指有「踩空」的感覺,99%的鍵帽都是平整或者弧形設計,而給鍵帽挖坑的設計,讓手指敲擊時需要額外下探,增加了手背部肌肉和神經的負擔。
其他鍵盤的感覺是把凸起的鍵帽按到平面上,而這個是把平面的鍵帽按進坑裡。
這把鍵盤的鍵帽設計雖然不對我胃口,但用料、功能達到了旗艦級別。
這就像一個美女,雖然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我得承認人家確實是美女。
鍵帽材料細膩,摸上去非常舒服,鍵盤重達806克,快趕上全尺寸機械鍵盤的重量了,擺在桌子上很穩,不會因敲擊動作大移動位置。
具備無線和藍牙兩種連接方式,能在三臺設備間切換,支持Windows、Mac雙系統,而且有鍵盤燈。
我計劃K470和mx keys交替著用,反正無論怎麼選,半年以後又會蠢蠢欲動起來。
對了,相信我,無論怎麼選,都別選矮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