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家到入世--專訪普光明寺住持聖傑法師

2021-02-08 淨土緣

聖傑法師個性爽朗直率,無論談到什麼話題,皆能暢所欲言。 (圖:羅佩明)

爽朗直率、平易近人、不拘小節,這是聖傑法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說得直接一點,健談愛笑的他,就像身穿僧袍的鄰家男孩,充滿親和力與親切感。

如此形容一位佛門禪師,即使未算冒犯,自覺也有違常規。然而,自幼學佛、八歲出家的聖傑法師,本就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他直認像他這樣年紀小小已被送到寺院出家的孩子,在香港可謂絕無僅有,更不諱言當法師也須入世「貼地」,與時並進。正如他所說﹕「一般成年人出家,是從俗世走到寺院﹔但我卻剛剛相反,由寺院走到俗世……」

眾緣成就   八歲出家

剛於今年三月底陞座為普光明寺住持的聖傑法師,是本地佛教界少有的年輕住持。他生於香港一個佛教家庭,早在九十年代,已隨同父母和兄長一起皈依寶林禪寺聖一老和尚。聖傑法師坦言,當年父母信佛茹素,其實沒有特別原因,並非遇上了什麼大事件而有所頓悟,只能說,一切皆出於一個「緣」字。

法師回憶道﹕「皈依初期我們對佛教也沒有太深認識,所以經常參加法會、共修,又會到寶林禪寺聽聖一老和尚開示。小時候我聽《金剛經》,儘管未必聽得太明白,卻沒有半點陌生的感覺,彷彿以前曾經聽過一樣,大抵一切都是宿世的善根因緣。」他續說﹕「兒時我看見別人敲法器,總覺得很有趣,於是自己又跟著把玩,年僅六、七歲已在共修會跟師兄們一起敲法器。不久,我又在迎佛牙舍利盛典中擔任散花童子,從而認識了其後為我剃度的覺光長老。我們佛教常說『三世因果』,相信這都是前生甚至累積了幾世的宿緣。」

回想當年,聖傑法師一家四口每周都會到臺灣靈巖山寺香港分會參加共修,並有幸遇見來港弘法的靈巖山寺住持妙蓮老和尚。「當時老和尚覺得我這個小孩子很有智慧,很有善根,於是問我想不想出家。正是老和尚的這句說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及後,聖傑法師就隨同母親到靈巖山寺作實地考察,最終更決定剃度出家,依妙蓮老和尚座下受沙彌戒。「記得當年靈巖山寺有武術表演,功夫都是由少林寺的法師教授的。我看見成群小沙彌一起打拳練功,覺得好『型』,自此對出家人的生活就更加嚮往。雖然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但出家必須出於自願,並非任由父母擺佈。說到底,都是眾緣成就。」

當然,年僅八歲的小沙彌終究發現,出家人的生活不僅是敲敲法器、耍耍功夫那麼簡單。再有慧根,也難敵「刻苦」兩個字。「當時我覺得最辛苦的是每晚十點就得安板養息(睡覺),凌晨兩點半就要起床,而且早、晚課時間都很長,像早課於凌晨三點十五分開始,到五點半才完結,之後還要出坡作務、上殿過堂、拜佛背經。莫說是小孩子,即使成年人也未必熬得住。」聖傑法師邊說邊笑,盡顯其坦率個性。

法師直言,像他這樣年僅八歲已被送到寺院出家的香港孩子,可謂絕無僅有。 (圖:羅佩明)

除了生活刻苦,小沙彌要學的東西更是多不勝數。「我們在佛學院接受教育,除了學習佛法,還會學中文、寫字及其他正規科目,既要背誦文言文,又要背經。另外,梵唄也是沙彌必學的。那是一種唱誦,說來也算一門學問,因為不同的法會有不同的唱誦內容,不同的內容又有不同的唱腔,如七月盂蘭法會、清明梁皇法會、浴佛法會等等,各有特色,要全部學懂還得下點工夫,而且必須不斷練習。」

法師心如明鏡,思想通透,對佛教更有不少獨到見解。 (圖:羅佩明)

法師直言﹕「一般小孩子的玩具可能是Iron Man、Batman﹔而小沙彌的玩具就是木魚、鐘鼓。一般人的童年,都是在吃喝玩樂中度過﹔但小沙彌卻沒有假期,不能外出。別人經歷的,我無法擁有﹔但我所經歷的,也非一般人所能體驗。畢竟,每個人的因緣各有不同。」

鑽研佛學   力求精進

就這樣,聖傑法師在靈巖山寺度過了六個寒暑。回港後,他再跟隨其剃度師父覺光長老學習佛法,並於2005年在覺光長老引領下返回臺灣,入讀圓光佛學院。「圓光佛學院的教育跟靈巖山寺截然不同,專攻經教。比方說,《法華經》為何叫《妙法蓮華經》?還有佛教歷史,包括佛教為何會在印度滅亡,以及中國歷代皇帝如何對待佛教等等,我們都要學習。同時,圓光佛學院對行持也非常注重,始終出家人並非一般學生,我們的身份是宗教師,故此不能只把佛學看成一種學術研究。」

學海無涯,佛法無邊。聖傑法師在圓光佛學院完成了高中課程後,即轉往福嚴佛學院大學部繼續進修,而選擇福嚴,皆因他想更全面、更深入地鑽研佛法。「福嚴佛學院的教育較著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這個部分,偏向學術性,跟圓光的又有所不同。部派佛教的學說比較複雜繁瑣,當時我和同學們都覺得非常艱深。不過,這都是出家人必須懂得的基本知識,否則某天有人前來問我﹕『法師,什麼是三毒煩惱?』我也不懂回答。」


聖傑法師強調,學佛若只知誦經拜佛,不懂箇中道理,無疑流於膚淺,而所謂膚淺,就是沒有將佛法實踐於生活之中。他解釋道﹕「福嚴佛學院的創辦人是印順導師,他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深信『諸佛皆出於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意思就是要將佛法活用於現世當中,例如當我們遇到困難,可以怎樣藉助佛法幫我們解決難題。」


師承覺光長老的聖傑法師,對弘揚佛法抱有使命感。 (圖:羅佩明)


「《華嚴經》有雲﹕『一切唯心造』。無論你遇到什麼困難,情緒如何低落,其實也不過是一念之間。如果你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也許沒什麼大不了﹔又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困難其實是一個轉機。佛法所說的許多道理,包括我們的終極目標﹕斷煩惱,著眼點也是我們的心。所以,佛法不能外求,無論你學習什麼法門,最終也要回歸自心。」談到佛法,科班出身的聖傑法師自有不少精闢見解。

「無論外面的境界是華麗還是衰敗,都只是一個假象,重點在於你的心可有受到這個假象影響。也就是說,你面對困境時,能否抽離?面對快樂的境界,又會否執著?快樂是無常的,終有一天會失去。人生在世,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快樂,一定會遇到很多煩惱,但這些煩惱也不是有常的,只是一陣子的事。」

法師明言,佛教其實很有自己的一套,但假如這些理論未能弘揚,就會不為人知,或導致一知半解,而他不斷修學,力求精進,目的也是為了弘法。「我在福嚴五年 (第一年做旁聽生),每個學期都要交三、四篇論文,每個科目都要提交報告,其實蠻辛苦的,能夠畢業也覺不容易。身為法師,想入世弘法,就得與時並進。以前,主要看修行﹔現在,更講求學歷。」

晉山陞座   入世弘法

在臺灣完成大學課程後,聖傑法師隨即回港參與慈山寺的法務建設,及後又出任東蓮覺苑與弘法精舍的佛學講師,期間除了繼續進修,還經常於國內外弘道佈教,直至今年三月,更陞座為普光明寺住持。

年紀輕輕就擔任寺院住持,外人看來是難得修為,但聖傑法師卻說,名位於他,其實不太重要。「對我來說,當住持是一個學習機會,而普光明寺就是一個弘法平臺。我師父覺光長老臨終前曾跟我說過一句話﹕『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簡單點說,就是要為弘揚佛法作出貢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為香港佛教發展貢獻一生,我身為徒弟,也得為佛教做一點事。因此,當他們邀請我出任普光明寺住持,我也欣然接受這個使命。」


他補充說﹕「普光明寺是居士道場,過往只會邀請外來的法師到寺院講學及主持法會。然而,他們覺得寺院以這種模式運作有欠完整,難以全面弘揚佛法,加上外地來的法師大都說普通話,講課時每每要透過翻譯傳遞訊息,有時候難免失真,所以他們希望能有一位本地法師擔任住持,推動寺院作更全面的發展。」

當問及他對普光明寺有何期望,聖傑法師毫不猶豫地說了四個字﹕「盡力而為」。他解釋道﹕「目標固然要有,但能否達成又是另一回事。當然,我很希望有更多人前來學佛,更期望信眾學佛後,對佛教的認知能有所提高。」他不諱言,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都流於片面,有人因為家庭遭逢巨變而學佛,也有人為了消災解難而參加法會。只是,佛法並非一般人看得那樣膚淺,它其實有更深層的意義。

聖傑法師陞座當天,在普光明寺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晉山典禮。(圖:由受訪者提供)

法師手執如意,進行佛前大供儀式。(圖:由受訪者提供)


臺灣淨土院住持自誠大和尚贈送心經,祝賀聖傑法師晉山陞座。(圖:由受訪者提供)

聖傑法師與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圖:由受訪者提供)


「有人說佛教常強調『隨緣』和『無常』,未免太過消極,這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人有七情六慾,佛教提倡『隨緣』、『放下』,並非要滅絕人性,而是教導你利用佛法來管束自己,好好操控你的人生與命運。命運不同皆因思想不同。思想影響習慣,習慣影響命運,就是這麼簡單。」他接著說﹕「又如佛教說『因果』,但我們不會將『因果』看成宿命,絕非前生種了那個因,今生就註定只得那個果。除了『因果』,還有『眾緣』,就像我們必須要有茶葉、茶具和熱水,才能泡成一杯茶。」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現在的佛教已經很入世。在網絡世界,隨時都可以接觸到佛法,甚至You Tube、Facebook都有法會的現場直播。不過,有一個問題也值得佛教徒去反思,那就是學佛的態度。究竟你把學佛視為一種終身修行、一個五年計劃、還是一項周末活動?這問題的確值得大家去深思。」法師語重深長地說。

他更有感香港人學佛過於側重理性,寄語信眾別忘掉信仰。「一個宗教,一定是信仰先行。可是,香港人都比較理性,總認為你的理論必須有足夠說服力,才值得信服。這是我在香港弘法的一大體驗,但我覺得這並非好事。印光大師曾經說過﹕『佛法從恭敬中求』。宗教始終是一種信仰,並非純粹一門學問。」

法師的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不拘小節的鄰家男孩,其實心如明鏡。誠然,佛法豈止是人人掛在嘴邊的一句「隨緣」與「放下」?今天,當「佛系」一詞已成為一代潮語,每天被人無限複製兼隨意演繹,我等學佛之人,是否也該問問自己﹕「佛在何處?」




相關焦點

  • 五蓮山光明寺在北京曾設有「辦事處」
    弘覺禪師按照弘覺禪師所撰《敕賜五蓮山護國光明寺心空明開法師塔銘》記載:「開山寂後,師始北省先師」「公走,燕居城庵」五蓮山光明寺五代僧海徹和尚出家的第二年,暨崇禎二年元旦日開山祖師心空和尚圓寂後,海徹和尚始北去京都,侍奉師傅性覺和尚,此處「師」和「公」指海徹和尚。
  • 又見商丘 | 伍燈法師墨跡賞鑒
    該木刻匾額之文,是元學禪院住持伍燈法師所書,餘與伍燈法師結緣已數年,深感法師悲心殷殷,慈心廣大。幾年前法師應商丘市佛教協會、商丘市清涼寺、商丘國學文化研究會邀請,蒞臨歸德,在挹珍閣開展了為期四天的弘法及書法作品展。其書作皆為珍品,被藏家奉為至寶,其精彩的演講絲絲入扣,深入淺出,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彰顯了法師的博學及行持一如的內涵。
  • 【雲端華嚴.華嚴心鑰】卷26 十迴向品 見輝法師
    當然,供養者會期待出家僧寶,既然已有此難遭難遇的機緣出家,一定要精進,成就道業。因此在供養時,要起一個善念,好難得能夠遇到一位出家師父,好難得有一位菩薩,願意下定決心發出離心,能夠在世間以弘揚佛法為本份。因此,當我們在頂禮的當下,要感恩這位師父,也要祝福與期待這位師父。如此期待跟祝福的心,會讓世間真正發心修行的僧寶,得到護持。
  • 003|由葉青霖到常霖法師
    這裡說的出離不是指出家修行,而是要從種種假相出離,如果你只把自己生命的價值投射在外在事物上,以為那才是真的,其實是很可惜的。要活出自己生命真實的內涵,就是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承當自己。 所謂好好照顧自己是指真正成為生命的主人,不再被外在事物所操控。
  • 釋迦牟尼佛出家日|悟道法師開示
    這個啟示,第一個是世間再高的榮華富貴,到最後也是要死,也是帶不走,到最後還是什麼都沒有了,還是要經過生老病死,這是第一個他出家的理由;第二個更重要,就是要尋找解決了脫生死的理論方法,要解決這個問題。後來他找到了,找到解決了脫生死的理論方法,所以他成佛了。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明白,知道生死怎麼來的,要怎麼修學能夠了生死,得到了正確的答案,所以講了這麼多經典。
  • 五蓮山光明寺的槍聲
    他看好了五蓮山和五蓮山光明寺當家和尚緒讓的養子安子璋,1930年冬,他以同族關係發展安子璋入黨,成為五蓮山區第一位黨員。安子璋入黨後,利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在光明寺及五蓮山周圍發展黨員22名。到1932年春,五蓮山支部已發展黨員50餘人。
  • 紀念大詮法師圓寂十週年暨大詮法師生平簡介
    [一九三八年]  十五歲離開龍瑞庵,到興化縣小南門外的圓通庵, 拜在人偁佛教歷史學家的上震下華法師門下,法號大詮。[一九三九年]  十六歲進入竹林佛學院就讀,時震華法師為竹林寺住持兼佛學院的院長。開始研究佛教各種學說、人生哲學及各宗派原由。
  • 13歲出家、23歲當住持,這位中國90後法師,長相清秀如同女子
    目前中國就有一位史上最年輕的90後法師,他13歲出家,面容清秀且智慧出眾,23歲就成為千年古廟的住持。天資聰穎且極具佛家慧根,13歲少年剃度出家用「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來形容中國最年輕法師——寂源再合適不過,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家人也不例外。
  • 你一定要看: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悟道法師,俗姓林,名正道。 二○○三年六月三十日,設立淨空法師專集英文網站,提供淨空老法師多元文化講經教學資訊,以及國際參訪等活動報導。十月一日成立華藏淨宗學會網站,以推廣佛陀教育,拓展學會多元文化弘法理念,並使用國、臺語,便於大眾參考。 二○○四年元月二十五日,陪同淨空老法師赴日本出席由聯合國主辦之「祈求世界和平」會議。
  • 罐 專訪|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辦人何國慶詳解已開展的【歷代高僧書法展】
    也有明末清初東渡到日本,開創黃檗宗的隱元隆琦等黃檗諸僧書寫的草書偈語。三、「清初四書畫僧」,弘仁漸江、髡殘石谿、八大山人、原濟石濤是開創中國清初畫史的宗師,他們也都是古代書畫拍賣市場天價級的明星,作品與畫論中,處處可以看到深受禪宗思想影響。《清代民國篇》展品有 : 寄禪大師、諦閑大師、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弘一法師、太虛大師、 倓虛大師、大醒法師等。
  • 【工美迎春拍】弘一法師著作罕見本三種
    ,也入世,千古奇人。法師在晚年勤於著述。但法師著述多見後來影印本,即將舉行的工美迎春拍推出弘一法師著作三種,皆為木刻本,存世少見,實法師慈悲之遺珍。尺寸:21.5×13.5cmRMB:5,000LOT 253據弘一法師手書刻版,僅印百部之一《弘一法師手書三經》民國十一年懷古齋據弘一法師手書刻版白紙 線裝 一冊提要:是書據弘一法師手書雕版刻印,三經為《佛說五大施經》、《佛說戒香經》、《佛說木槵子經》。
  • 【周四菩提行】行腳非洲20年的慧禮法師和ACC簡介(推薦閱讀)
    ACC簡介】慧禮法師,一位從臺灣佛光山走進非洲的出家人,1955年生於臺灣屏東,一個典型的農村子弟。1974年依止佛光山星雲大師剃度出家;1992年開始行腳非洲,歷經十年創建非洲第一座大乘佛教寺院——南華寺並擔任住持。2001年卸任南華寺住持,開始深入非洲,為續佛慧命再入蠻荒。目睹非洲愛滋病蔓延、百萬孤兒四處流浪,病苦、貧窮、動亂、死亡籠罩著這塊黑色大地,慧禮法師立下了「願埋骨非洲,五次轉世為黑人僧伽,以一世之不能,願以五世做拼搏」的度眾悲願。
  • 曉雲法師──創紀錄的一代高尼
    法師在四十五歲出家之前,已對代表東方主流文化的儒家及佛教古籍文獻文藝,多已有深入的涵養,當過教師,與許多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往還,也親近過虛雲老和尚,以及香港的東北三寶──倓虛、定西、樂果等佛教耆宿,甚至參訪過印度現代三聖之一的阿羅頻多。
  • 祈誠屬想 觀音放光 | 東晉慧虔法師
    親愛的各位聽眾,大家好,今天為您帶來東晉時期高僧慧虔法師的往生故事。慧虔法師,俗姓皇甫,今陝西省人。年少時就出家,持戒精嚴,志向操守堅定不移,在廬山居住了十多年,東晉安帝義熙初年(公元四〇五年),來到山西山陰的嘉祥寺。慧虔法師克己修行,化導眾人,自身堅苦精進,以身作則,率領大眾。
  • 海濤法師慈悲志業 2018年國際短期出家體驗營(歐洲‧德國)
    九、主辦單位海濤法師慈悲志業~德國慈悲協會主辦。一、辦理宗旨海濤法師慈悲志業2018年暑假將在英國-伯明罕舉辦「國際短期出家體驗營」,目的是為了讓旅居海外的青年學子或想出家卻因緣不具足的佛子們,皆能暫時拋開世俗的煩擾,來參加出家體驗營活動,親身體驗僧團生活,
  • 梵音寺-清涼一夏,弘法系列:寬謙法師紐約行
    寬謙法師簡介弘揚佛藝堅定弘揚佛教藝術的使命寬謙接任住持致力振興斌宗大師講經說法,研究經教之志業,並結合藝術的弘法佈教特色。法師不斷致力於佛法、建築、藝術三項專業的研究及推廣,肩負起弘法、藝術文化傳播與教育之使命,為佛教寺院豎立現代、藝術、人文等多項裡程碑。寬謙法師(1956─)生於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燻習藝術涵養,又具佛教性向,畢業於淡江建築系。
  • 【拜謁光明寺】
    寺院坐落在大悲峰向陽坡前,左有望海峰,右有天竺峰,面對五蓮峰,位置優越,鍾靈獨秀。建築依山就勢,層疊遞進,坐北朝南,氣勢雄偉。寺門左右石獅雄居,從它們身上依稀可見滄桑歲月。寺廟額匾為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手書「光明寺」,下有門聯一副,題為: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自然不二門。
  • 善備忍辱波羅蜜 芳味普勳耀人天——專訪湛山精舍郭善芳居士
    善芳小時候還特別喜歡跟父親到寺院及精舍聆聽法師講經。善芳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候因為講經結束後,法師會分派糖果、花生等小零食獎勵給那些因專注而沒有離開座位的小朋友,其中就有她。青年時期,善芳在美國就讀大學時,受人類硏究專業啟蒙教授影響,對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充滿濃厚興趣。這對後來善芳學佛打下堅實基礎,非常有幫助。 就這樣善芳在一個溫馨而睿智的佛學世家快樂成長。
  • 佛教大德們眼中的當代第一高僧淨空老法師(一)
    >卓哉法師,法化廣博。依圓瑛大師落髮出家,法名日新,號明暘圓公講經時,常命明暘復講,由於他辯才無礙,口若懸河,當時被譽為「神童法師」。明暘隨著圓瑛大師自寧波到了上海,進駐圓明講堂,明暘擔任講堂監院。到一九五三年,圓瑛老法師在寧波天童寺圓寂,明暘奉師命書寫遺囑,繼任為圓明講堂住持。
  • 中國「最帥」住持:13歲出家,15歲考入佛學院,23歲成為住持
    一般而言,印象中,寺院的住持大多是白髮老和尚,但偶爾也有例外。就是今天所說的這位大師,也是個例外,即使到了現在,他還只有三十歲,再看看他的生平,你會覺得奇怪。他13歲時離開家,15歲時考入大學,23歲時成為一名年輕的住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