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丑,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忘記諾蘭版《蝙蝠俠》中的希斯萊傑,深入骨髓的表演背後,仿佛讓人看見了人性的地獄。人們都說,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雖然自殺小隊中的小丑的表演依然在線,可以在希斯萊傑的光芒和神話之下,就顯得暗淡了很多。
不過這一情況可能要被打破了,不久前,由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放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5分滿分的場刊評分為4分,10分制的IMDB評分9.7。
傑昆·菲尼克斯的名字可能並不如「小李子」那麼如雷貫耳,他一直徘徊在商業和藝術之間,相信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可能就是《角鬥士》裡的國王了。當時二十多歲的他跟拉塞爾克勞對戲,氣場完全不輸,甚至讓人懷疑在他年輕的體內住著一個久經世事的老靈魂。而這一次,傑昆·菲尼克斯炸裂的演技配合上小丑豐富的想像空間,不出意外的話將會成就影史上一個新的小丑巔峰。
這部影片10月份將會在美國上映,目前並沒有引進國內的消息,總體來看國內上映的希望不大,所以我們也只能等著年底的時候出DVD來欣賞。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裡,不妨來了解一下小丑ABC。
小丑A:我那麼有趣,為什麼大家都怕我?
在大熒幕之外,人們對小丑的認知多來自於馬戲團裡那個風趣幽默,畫著一臉濃厚的小丑裝,給人做氣球帶來快樂的形象,亦或是坐在長椅上的麥當勞叔叔。但根據一份調查,美國大概有將近一半的人會懼怕小丑。由於文化的不同,東方人很難理解這一點,但想想我們對於那種穿著清朝服飾的蹦跳殭屍的恐懼,可能西方人也不理解。
在大熒幕上,小丑的形象就與恐怖有著不解之緣。最有名的要數史蒂芬金的《小丑回魂》,今年已經拍到了第二部,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的恐怖片。另外一個現象級的小丑形象,就是《電鋸驚魂》中的那個騎著小單車的小丑人偶。
其實小丑的形象,最初跟恐怖並沒有什麼關係。最初小丑只是一種職業,是專門為宮廷中的王侯和貴族們表演的滑稽演員。在《宮廷丑角史》中就記載道:「滑稽小丑(jester)已經獲得了比愚者(fool)更高的地位了」。
而後來,小丑的形象漸漸從宮廷走入民間。卡特萊特的《頌詞》中說道,「一些老式的聰明人經常穿著大水桶褲從一個城鎮穿越到另一個城鎮,我的父親把他們叫做小丑。」那時出現了一些街頭的喜劇演員,以小丑的名義取悅觀眾。
有記載最早的白臉小丑,也就是接近於我們現在對小丑認知的形象出現在17 世紀早期,英國喜劇演員約瑟夫·格裡馬爾迪創造了第一個白臉小丑,並發揚了小丑的滑稽表演和英國啞劇,被譽為英國的「小丑之父」。從他開始,小丑逐漸作為馬戲團的標誌。
進入18世紀,小丑的身份也有了進一步確定,就是Joker這個詞出現了。雖然此前小丑的形象一直存在,但有的叫jester,有的叫clown,而這些詞也相對於中性,是一種職業的描述。但joker是從joke演變而來,指的是那些開玩笑捉弄別人的人。與此前的中性名字相比joker有「惡性取笑」的意思,還有精神不正常的隱含意思。
從此,小丑就在不正常的路上越走越遠。十九世紀法國的一個著名小丑讓·嘉斯帕·杜布拉火爆整個巴黎,人們對他的表演趨之若鶩。但後來杜布拉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用拐杖把一名男孩活活打死,只因為那個孩子用舞臺上的名字在現實中叫他。
而對現代大眾影響最大的小丑形象的塑造,可能就要數DC宇宙中《蝙蝠俠》裡的小丑了。
小丑B:跟蝙蝠俠帶著面具不同,我的臉就是面具
1940年,《蝙蝠俠》的作者——比爾·芬格、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第一次把小丑引入了漫畫世界,創造了小丑(The Joker)這個角色。最初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蝙蝠俠製造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不斷給蝙蝠俠製造麻煩的惡魔般的存在。
據說傑瑞·羅賓遜從手邊的撲克牌上找到了靈感,為角色取名為「小丑」,並設計出了一張帶有小丑頭像的撲克牌作為概念圖。比爾·芬格認為,僅僅讓小丑擁有反常的思維,這個角色的形象是不夠完整的。他參考康拉德·維德在1928年電影《笑面人》(雨果原著)中的劇照完善了小丑的外貌,賦予了小丑可怕的笑容,隨後寫出了小丑登場的第一個劇本,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一同完成了作畫。就這樣,小丑誕生了。
由於最初的設定,小丑只是一個嘻嘻哈哈的殺手,並沒有任何超能力。如果想要在怪異的DC宇宙生存,就只能給他超越常人的智慧、難以捉摸的思維、以及飄忽不定的性情。小丑沒有目標,沒有規則,他不在乎金錢,也不求名利,他製造爆炸和屠殺,可能有他的原因,也可能只是因為他想這麼做。
也正是因為創作小丑的時候並沒有給他太多能力,也就沒有了太多的限制,漸漸的,在跟蝙蝠俠的鬥爭故事中,小丑逐漸發展成了一種讓現代人慾罷不能的角色。冷靜、乖張、無欲無求又特立獨行。他似乎是這個現代文明世界規則的反面,說出了我們內心隱藏著的想要打碎現實生活的想法,做了我們夢寐以求卻不敢實施的事情。
也許人們都希望被蝙蝠俠拯救,但內心卻願意做一個小丑。著名哲學家齊澤克認為,認為蝙蝠俠代表一種帶著面具的人,代表著意識形態的謊言,而小丑他的臉就是面具,面具就是臉,小丑是唯一一個要求真相的人,他沒有任何行動的動機。
小丑也總是在自己的背景、身份和過去問題上顧左右而言他,這是對任何意識形態的抗拒。一旦我們站在某種意識形態背後讓它們幫助我們代言的時候,我們就成了真正帶上面具的人了,那個時候我們看到小丑那張被化學毒液所扭曲的臉龐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真理,看到自己才是那個戴著面具的人。
從最早的小丑職業,到一種不正常心理狀態的形象,再到人人懼怕的恐怖形象,最後進化為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意義符號。《蝙蝠俠》給了小丑一個新的身份,也讓小丑成為了現代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給你一個建議……永遠別為你的長相道歉。」—— 小丑
小丑C: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
快樂,他跳躍,希望快樂成倍
悲傷,他翻騰,眼淚凝固油彩
離別,他出神,回憶點點滴滴
重逢,他羞澀,默念相思愁苦
愛,他放肆,活脫像個孩子
恨,他猙獰,在笑臉後咆哮
油彩,是最真實的偽裝
而眼淚,是最深刻的悲傷
面對風雨,保持著嘴角上揚
無人的時候,端著內心的悽涼
小丑,背後站著英雄
他是英雄的註腳
英雄是他舞臺的天空
即便踮起腳
英雄的世界,也無法觸碰
安靜的小丑
沒人在乎他的腳步
只有癲狂的表演
才能讓人駐足
面具,就是小丑的摸樣
油彩是流出體內的欲望
裂開的嘴角,是日復一日的堅強
紅色的鼻子,是敢於自嘲的坦蕩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
哭成歡笑,瘋的優秀
他跟我們一起,面對孤獨、嘲諷
守著苦澀、心酸
念著放飛,自由
看著,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