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耶魯校園,圖片來源:YaleNews
畢業後,二戰爆發,古迪納夫加入了美國空軍,不過他沒當成飛行員,而是被派到太平洋的一個海島上收集氣象數據。退役後的他選擇去芝加哥大學進修物理。當時錄取他的面試官有點瞧不上這個吹了四年海風的大齡青年,嘲笑道:「在你這個年紀,科學家早已經做出他們最大的成就了。」這話說的沒錯,那個年代風靡全球的智慧領袖們,哪個不是英姿勃發,愛因斯坦26歲提出相對論,愛迪生32歲點亮了白熾燈,居裡夫人36歲時已經拿到了諾貝獎。還算幸運,他的導師是個大牛人,物理學家齊納。順便一提,齊納在30歲時已經發明了齊納二極體,享譽業界。古迪納夫的博士導師,物理學家齊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芝加哥這幾年,古迪納夫的研究領域是固體物理,並在這裡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芝大畢業後,他被推薦去了麻省理工的林肯實驗室,主攻固體磁性的相關研究。在這裡,古迪納夫的天賦與功底得到充分發揮,他對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發展做了貢獻,這個技術就是後來的電腦內存。他甚至還和別人合作,冠名了一個固體磁性的規則——Goodenough-Kanamori規則。還是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電池,不過當時他研究的是鈉硫電池。1976年,牛津大學化學系恰好出現了一個空缺。憑藉在林肯實驗室的出色工作,古迪納夫得到了這個職位,成了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初到英國, 古迪納夫努力適應著陰鬱的天氣和寡淡的飯菜,從未想過這裡將會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這裡,他的研究領域轉到了電池。牛津時期的古迪納夫,圖片來源:美國化學學會
1970年代後期,有一種電池因為使用金屬鋰作為電極,而被稱為鋰電池。同樣質量下,鋰電池能比其他電池儲存更多的電能,因此很受市場青睞,比如當時「大哥大」手機使用的就是這種鋰電池。持有鋰電池技術的是一家加拿大公司,名叫Moli Energy。正當他們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傳來了噩耗——鋰電池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問世還不到半年,這種鋰電池就因為起火爆炸的問題,而被全球召回。從此,Moli公司一蹶不振。這個短暫霸佔全球電池市場的公司曇花一現,最後被日本NEC公司收購[2]。Moli公司生產的鋰電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此時,全球的電子產品市場初見端倪,大眾剛剛接觸到電子表、手機、電腦等新鮮玩意,這個朝陽市場無比誘人。作為電子產品的保障,電池技術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剛剛收購Moli的日本人迫不及待想解決鋰電池的安全問題,並計劃將這一產品發揚光大。收購了Moli的NEC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仔細檢測了幾萬塊電池,經過幾年的摸索,他們終於明白了鋰電池爆炸的箇中原因。鋰電池使用的電極材料金屬鋰,是世間最活潑的元素之一,極易燃燒,甚至與氮氣都能發生反應。這樣的特性極大拔高了鋰電池的技術要求:生產組裝過程中稍有不慎,洩進了空氣,輕則電池報廢,重則起火燃燒。而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患。因為動力學等因素,鋰金屬表面會形成一些「小毛刺」,叫做枝晶。隨著在電池的使用,這些枝晶會越長越大,最終會刺破電池正負極之間的隔膜,造成短路,引起電池自燃。雖然找到了問題所在,但是如何解決卻讓NEC陷入了困境。成分、組裝、生產環境等等都可以改進,但枝晶如同幽靈一般,縈繞在鋰電池中,無法擺脫。鋰枝晶的微觀照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此時,遠在牛津的古迪納夫正進行著自己的研究。雖然只學過兩門化學課,但憑著過硬的固體物理功底,古迪納夫居然在化學系也算站穩了腳跟,正在一門心思研究著一種神奇的材料——鈷酸鋰。鈷酸鋰晶體結構,其中白色的圓球表示鋰原子,紅色表示氧原子,藍色表示鈷原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鈷酸鋰,化學式LiCoO2,在晶體學上屬於一種層狀材料。所謂的層狀是指鈷和氧原子的結合更緊密,形成的正八面體的平板,鋰原子層就鑲嵌在兩個「平板」之間。正因為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鋰原子可以在鈷酸鋰晶體中快速移動[6]。如果把鈷酸鋰想像成一個漢堡包,鈷-氧構成了兩片麵包,那麼,鋰原子就是中間的牛排,能被很輕鬆地抽出。正因如此,這種鈷酸鋰可以取代金屬鋰,作為電池中鋰離子的提供者。而且,這種氧化物可以拔高電池的使用電壓,從而提升電池儲存的電量。更為重要的是,鈷酸鋰的對空氣等不敏感,在金屬鋰這個發瘋的公牛面前,鈷酸鋰乖巧的如同得到了棒棒糖的小孩。而枝晶問題在鈷酸鋰中也得到了改善。在一定的使用時長下,鈷酸鋰是一種安全係數很高的電極材料。然而,或許是這一創新太過前衛,也可能是Moli Energy的教訓太過慘烈,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竟然沒有一家企業敢接這個發明。甚至牛津大學自己都不願意為鈷酸鋰發現申請專利。古迪納夫只好找到另一個實驗室幫忙,勉強拿下了專利。牛津大學在古迪納夫當年實驗室門外豎起了牌匾,紀念鈷酸鋰的發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正處在經濟騰飛期,大刀闊斧的日本商人甚至一度收購了好萊塢。日本產的電子產品也迅速佔領著國際市場,西方不敢接的燙手山芋,日本人倒是想試試,要不然NEC也不會花大力氣收購Moli。不過這次站出來的幸運兒並不是NEC,而是當時憑藉Walkman(隨身聽)和紅白機風頭正勁的索尼(Sony)。1980年代末期的索尼手頭已經發明了用作鋰電池負極的石墨。這種石墨價格低廉,結構穩定,是十分理想的電極材料,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正極與之匹配。古迪納夫的鈷酸鋰簡直如同一道光,照亮了索尼的前程。很快,索尼將鈷酸鋰和石墨結合,開發出了全新的可充電鋰電池。整個電池中沒有純鋰,因此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由於電池中僅存在鋰的離子狀態,這類電池被稱為鋰離子電池(Lithium ion battery)。高性能,低成本,安全性好,這種鋰離子電池一經問世立刻受到了歡迎,幫助索尼一躍成為行業老大。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絕大部分鋰離子電池仍然延續這一架構,近30年來再沒有大的改動,這種鈷酸鋰-石墨體系的性能之優異可見一斑。1986年,他回到了祖國,進入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繼續他的研究。當大家都以為這個教授準備在德州安心養老時,誰都沒發現他已經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材料。鈷酸鋰雖然儲能性能好,安全性也不錯,但是仍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材料。一個原因是在長時間使用後,鈷酸鋰的層狀結構容易崩塌,就好比漢堡中間的牛排被抽出,兩層麵包自然要塌到一起。崩塌的層之間無法再進行鋰離子的存儲,造成電池整體的性能衰減。另一個原因是鈷酸鋰實在太貴。鈷元素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資源,產地只有非洲和美洲一些小國,隨著鋰離子電池日益興盛,對鈷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從而極大提高了鈷酸鋰的成本。穩定性和高成本始終攔在鈷酸鋰的前方。直到1997年,古迪納夫又一次讓世界震動了。這一年,他拿出的材料叫做磷酸鐵鋰。磷酸鐵鋰(LiFePO4),或者簡稱為LFP,在它的晶體結構中,鐵與氧組成 FeO6 八面體,磷與氧組成 PO4 四面體,這些八面體與六面體按照一定規則構成骨架,形成Z 字型的鏈狀結構,而鋰原子則佔據空間骨架中所構成的空位中[7]。相較於鈷酸鋰的層狀結構,LFP的空間骨架結構更穩定,鋰離子在骨架的通道中也能快速移動。同時,LFP的成分是極其廉價的鐵與磷,價格遠低於鈷。雖然LFP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它的儲能效果比鈷酸鋰要差一點,但它的穩定性和低成本迅速吸引了產業界的注意。美國的A123 公司靠著生產LFP,一度成為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的霸主。不過因為LFP的專利出現了問題,牽扯進了當時世界多家電池巨頭,一度鬧得人心惶惶,也造成LFP的推廣之路磕磕絆絆。即便如此,LFP這類材料在未來儲能領域,尤其是對低成本、穩定性要求高的應用中前景廣闊。磷酸鐵鋰晶體結構,其中白色的圓球表示鋰原子,紅色表示氧原子,紫色表示磷原子,黃色表示鐵原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先有鈷酸鋰,後又有磷酸鐵鋰,古迪納夫 「鋰離子電池之父」 的稱號當之無愧。此時的鋰離子電池,早已成為各大電子消費品的主要組成,甚至連電動車也被囊括進了它的版圖。鈷酸鋰和LFP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枝晶問題,但在電池的使用過程中,仍然會有部分鋰原子沉積在電極表面,形成枝晶。所以,枝晶問題從未得到根本解決,安全隱患仍在。可以說,鋰枝晶問題貫穿了整個鋰電產業的歷史,至今仍盤旋在電池領域的心頭,縈繞不去。而且,鋰離子電池中所使用的電解液是一種有機物的混合液體,易燃易爆,這也是飛機等禁運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因。缺點如此明顯的鋰離子電池,實在不足以將人類引領到未來。所以,古迪納夫又毅然投入到全新的電池研究中。他腦海中下一個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新,就是全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將原先的液態有機電解池換成一種全新的固態電解質。固態電解質不僅能夠保證原有的儲電性能,還能防止枝晶問題的產生,而且更安全,更廉價。這個設想一直在古迪納夫的腦海中盤旋,直到三年前,他偶然發現了一份來自葡萄牙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宣稱製備了一種玻璃,具有良好的鋰離子傳導能力,並且穩定性極好。這正是古迪納夫想要的,於是他立即說服這位名叫布拉加的物理學家搬到奧斯汀,並立即將這種玻璃引入到全固態電池的研發中。古迪納夫認為這種玻璃是上帝賜予他的一個禮物:「就在我尋找著什麼的時候,它走了進來。」很快,古迪納夫的全固態電池初見端倪,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被多個權威刊物報導[8,9]。雖然處於起步階段,但古迪納夫對這個方向充滿了信心。畢竟,他已經近百歲了,再也不會擔心失業問題,研究就是他最大的快樂。他很喜歡自己說的「爬行烏龜」的比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還補充道[10]:「這種貫穿一生的爬行有可能帶來好處,尤其是在你穿越不同領域,一路收集各種線索的情況下。你得有相當多的經驗,才能把不同的想法融匯在一起。」
95歲的古迪納夫仍然在思考著新的研究課題,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1]
參考資料:Goodenough, John B. (2008). Witness to Grace. ISBN 9781462607570.
Nazri, Gholam-Abbas, Pistoia, Gianfranco (2003). Lithium Batt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eff Dahn (2009). Electrically rechargeable metal-air batteries and compared to advanced lithium-ion batter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2.23 (2013): 9011-9034.
https://chemicalstructure.net/portfolio/lithium-iron-phosphate/
Nature Materials. July 2003, 2 (7): 464 – 467.
J. Electrochem. Soc., 1997, 144, 1609-1613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10.1 (2017): 331-336.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5.4 (2013): 1167-1176.
Pagan Kennedy (2017), To Be a Genius, Think Like a 94-Year-Old,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70411/to-be-a-genius-think-like-a-94-year-old/?mcubz=1
https://qz.com/929794/has-lithium-battery-genius-john-goodenough-done-it-again-colleagues-are-skeptical/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作者:圓的方塊
編輯:婉珺
ID:Guokr42
又好又快的果殼網
建議你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