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各史志載,周至為西漢武帝時置縣,縣治在今終南鎮西南300米處的終南故城。歸右扶風轄。東漢廢。西晉又復置,蜀始平國。北魏屬扶風郡,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移縣治於戶縣西北甘河。在周至原縣治終南古城一一僑置恆州。領周南一郡。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移縣治於今址,撤銷恆州,又復周至縣制。
在終南古城僑置的恆州長達七年之久,這是周至地域歷史上第一次設恆州,還是個僑置恆州?
為啥是僑置恆州呢?
經查閱史料《宋書卅郡志》和《晉書地理志》得知詳情。
僑置郡縣,是我國古代政權在戰爭狀態下,政府對淪陷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為其重建州郡縣,仍用其舊縣名,這類州郡縣被稱為僑置州郡縣。
史載,僑置州郡縣,最初始於東漢,東晉時期,北方大片國土淪陷,僑置州郡縣在黃河以南大量設置。後來南北朝延續了此種制度,唐代也曾為淪陷地區百姓設立過僑置州郡縣。直至宋,金,元時代,宋,金,元對峙時期,也出現過僑置州郡縣的歷史。
《宋書州郡志》載,"自夷狄亂華以來,司,冀,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陷,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歷史上僑置州郡縣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國土淪喪,大量僑流民眾出現。
二,王朝必須維護華夏的正統觀念。
三,彰顯收復失地的決心。
四,高標郡望門弟的風氣。
五,重視地域鄉裡的觀念。
六,從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因素的具體考慮。
以上諸多的理由,使得東晉南朝在黃河以南廣泛設置僑置州郡縣。
東晉南朝時在其轄治內用北方原州郡縣名,因北方人民與士族大量南遷,多相聚而居,要保持原鄉藉貫。政府因而設置僑州,僑郡,僑縣。來安置北方民眾和土族,保持其原有特權,藉以緩和南北士族矛盾。以鞏固統治地位。南朝僑置州郡縣,在隋統一大業後,完全廢除。
再看宋,金對峙之際,疆土分裂,也設過僑置州郡縣,金時設在辛家寨的恆州不知是否僑置呢?
正史文獻,《宋書州郡志》詳盡地記述了東晉以來北方人口南遷及僑置州郡縣的具體情況,是一部反映人口變動和區域建置變動的重要歷史文獻。只有掌握了大量歷史文獻,才能詮釋歷史疑問,弄清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多讀史書識真相,
查碑尋石辯事非。
即然在西漢周至縣治的古城僑置恆州。安置北方流民和士族,為什麼要將周至縣治趕出終南,東遷甘河呢?
可能因原籍地恆州流民和士族眾多,舊部集居於終南,才遷縣治去甘河,時甘河屬古周至地域,又由於流民,士族武力強大,又西吞駱,斜二地,致武功縣治由渭河南,北遷邰城,劃溫湯,蒼城入恆州,以滿足南下僑民生活和士族享有在原籍一樣的特權。
讓我們帶著問題,查找歷史,去了解僑置州郡縣時期的國家僑置制度和特殊的<土斷>制度。使僑民逐漸融入當地居民,穩定了社會和政權的統一性。
流民士族的僑置州郡縣,均取原籍舊壤之名,往往散居,無有土著。東晉,南朝釆取整理戶籍,及時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劃定僑置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之為(土斷)政策,按住地編戶,取消流民客藉戶口,選舉任職,由鄉裡評定。
僑人的戶籍為白籍,不算當地正式戶口,在當地無實際土地,總想各樹舊邑,思復舊井,流民初到,並無產業,為安撫流民,憑藉武力,北伐討回舊地,但多次失利,重返故土無望,居僑地既久,人安其業,上層人開始置辦田產,下層人淪為佃戶,奴婢,也有開荒等取得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戶。
僑民與當地人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容易引起僑民和當地原居民的茅盾,不利統治,因此為了政權,便實行土斷政策。
統一戶口,取消僑民優待,割舊縣部分領域歸僑民管轄,分清僑縣和原舊縣地域,相互隔越,從原州郡縣中劃出僑置領地,所以才有了僑置恆州在終南,將古周至縣治東遷甘河,分而治之的行政區劃變遷。
僑置的恆州,流民士族勢力強大,因而西拓,又接收了駱谷韋谷二地,遂成立溫湯,蒼城二縣達七年之治,至武德三年,為控儻駱軍事要道,縣治西遷今址,甘河也就擔當了七年的周至縣治遺址了。
在僑置恆州期間,重建恆州城,建城隍廟,龍行寺及舍利佛塔,隋唐時期又重設終南縣,書臺府,轄書臺長陽等七鄉。
由縣文管所現存的碑石可證,在僑置恆州間,臨洮人李肇曾任恆州刺史,在唐代其孫李長雄出任雍州終南縣令。
查李長雄墓誌鉻可見,李甘肅狄道人,授開國食邑狄道(今臨洮),行雍州終南縣令,書臺府驃騎將軍,逝於長陽鄉五拃裡私宅,後遷墳於長陽鄉唐村。
詳見縣文管所。《大唐故上柱國李府君墓誌鉻並序》碑石。立於唐神龍二年也。
由史可見,北周天和二年,在終南僑置恆州,下壙三縣,是西漢小周至,壙為今天大周至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是周至建置歷史上的裡程碑。也是歷史上武功併入周至,交代不清的地方,歷代縣誌,盡力迴避,令邑人茫然。
古今縣誌,缺失太多,遺漏不少,有待有識之士,研究補遺!
弄清為啥叫僑置恆州,又有碑石《大唐李府君墓志銘》作證,對研究周至歷史,建置,地名變遷,官職和補充縣誌,俱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文化興縣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