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建置史上的裡程碑——僑置恆州

2021-02-23 美麗周至網

周至各史志載,周至為西漢武帝時置縣,縣治在今終南鎮西南300米處的終南故城。歸右扶風轄。東漢廢。西晉又復置,蜀始平國。北魏屬扶風郡,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移縣治於戶縣西北甘河。在周至原縣治終南古城一一僑置恆州。領周南一郡。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移縣治於今址,撤銷恆州,又復周至縣制。

在終南古城僑置的恆州長達七年之久,這是周至地域歷史上第一次設恆州,還是個僑置恆州?

為啥是僑置恆州呢?

 

經查閱史料《宋書卅郡志》和《晉書地理志》得知詳情。

僑置郡縣,是我國古代政權在戰爭狀態下,政府對淪陷地區遷出的移民進行異地安置,為其重建州郡縣,仍用其舊縣名,這類州郡縣被稱為僑置州郡縣。

 

史載,僑置州郡縣,最初始於東漢,東晉時期,北方大片國土淪陷,僑置州郡縣在黃河以南大量設置。後來南北朝延續了此種制度,唐代也曾為淪陷地區百姓設立過僑置州郡縣。直至宋,金,元時代,宋,金,元對峙時期,也出現過僑置州郡縣的歷史。

 

《宋書州郡志》載,"自夷狄亂華以來,司,冀,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陷,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歷史上僑置州郡縣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情況。

一,國土淪喪,大量僑流民眾出現。

二,王朝必須維護華夏的正統觀念。

三,彰顯收復失地的決心。

四,高標郡望門弟的風氣。

五,重視地域鄉裡的觀念。

六,從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因素的具體考慮。

以上諸多的理由,使得東晉南朝在黃河以南廣泛設置僑置州郡縣。

 

東晉南朝時在其轄治內用北方原州郡縣名,因北方人民與士族大量南遷,多相聚而居,要保持原鄉藉貫。政府因而設置僑州,僑郡,僑縣。來安置北方民眾和土族,保持其原有特權,藉以緩和南北士族矛盾。以鞏固統治地位。南朝僑置州郡縣,在隋統一大業後,完全廢除。

再看宋,金對峙之際,疆土分裂,也設過僑置州郡縣,金時設在辛家寨的恆州不知是否僑置呢?

正史文獻,《宋書州郡志》詳盡地記述了東晉以來北方人口南遷及僑置州郡縣的具體情況,是一部反映人口變動和區域建置變動的重要歷史文獻。只有掌握了大量歷史文獻,才能詮釋歷史疑問,弄清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多讀史書識真相,

查碑尋石辯事非。

即然在西漢周至縣治的古城僑置恆州。安置北方流民和士族,為什麼要將周至縣治趕出終南,東遷甘河呢?

可能因原籍地恆州流民和士族眾多,舊部集居於終南,才遷縣治去甘河,時甘河屬古周至地域,又由於流民,士族武力強大,又西吞駱,斜二地,致武功縣治由渭河南,北遷邰城,劃溫湯,蒼城入恆州,以滿足南下僑民生活和士族享有在原籍一樣的特權。

讓我們帶著問題,查找歷史,去了解僑置州郡縣時期的國家僑置制度和特殊的<土斷>制度。使僑民逐漸融入當地居民,穩定了社會和政權的統一性。

流民士族的僑置州郡縣,均取原籍舊壤之名,往往散居,無有土著。東晉,南朝釆取整理戶籍,及時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劃定僑置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之為(土斷)政策,按住地編戶,取消流民客藉戶口,選舉任職,由鄉裡評定。

僑人的戶籍為白籍,不算當地正式戶口,在當地無實際土地,總想各樹舊邑,思復舊井,流民初到,並無產業,為安撫流民,憑藉武力,北伐討回舊地,但多次失利,重返故土無望,居僑地既久,人安其業,上層人開始置辦田產,下層人淪為佃戶,奴婢,也有開荒等取得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戶。

僑民與當地人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容易引起僑民和當地原居民的茅盾,不利統治,因此為了政權,便實行土斷政策。

統一戶口,取消僑民優待,割舊縣部分領域歸僑民管轄,分清僑縣和原舊縣地域,相互隔越,從原州郡縣中劃出僑置領地,所以才有了僑置恆州在終南,將古周至縣治東遷甘河,分而治之的行政區劃變遷。

 

僑置的恆州,流民士族勢力強大,因而西拓,又接收了駱谷韋谷二地,遂成立溫湯,蒼城二縣達七年之治,至武德三年,為控儻駱軍事要道,縣治西遷今址,甘河也就擔當了七年的周至縣治遺址了。

在僑置恆州期間,重建恆州城,建城隍廟,龍行寺及舍利佛塔,隋唐時期又重設終南縣,書臺府,轄書臺長陽等七鄉。

由縣文管所現存的碑石可證,在僑置恆州間,臨洮人李肇曾任恆州刺史,在唐代其孫李長雄出任雍州終南縣令。

查李長雄墓誌鉻可見,李甘肅狄道人,授開國食邑狄道(今臨洮),行雍州終南縣令,書臺府驃騎將軍,逝於長陽鄉五拃裡私宅,後遷墳於長陽鄉唐村。

詳見縣文管所。《大唐故上柱國李府君墓誌鉻並序》碑石。立於唐神龍二年也。

 

由史可見,北周天和二年,在終南僑置恆州,下壙三縣,是西漢小周至,壙為今天大周至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是周至建置歷史上的裡程碑。也是歷史上武功併入周至,交代不清的地方,歷代縣誌,盡力迴避,令邑人茫然。

古今縣誌,缺失太多,遺漏不少,有待有識之士,研究補遺!

弄清為啥叫僑置恆州,又有碑石《大唐李府君墓志銘》作證,對研究周至歷史,建置,地名變遷,官職和補充縣誌,俱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文化興縣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僑置和土斷?
    什麼是僑置西晉永嘉之亂以後,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各少數民族統治者肆意燒殺掠奪,那裡的漢族人民紛紛越淮渡江,南下避亂。南移的人口往往由大族地主率人民遷移到南方的西部。東晉政府對這部分人採取了僑置郡縣的辦法,即在南方地廣人稀之處設立僑州、僑郡、橋縣,讓北方人民集中居住,仍沿用北方原籍地名。如北方琅琊人民南下,在(今江蘇句容縣北)僑立琅琊郡,稱南琅琊郡;兗州逃到南方的,就在京口界內成立南究州等等。僑州郡縣的官吏仍由北方士人擔任。僑人不入當地戶籍,與當地土著人有所區別,而且享有免除賦役的優待。
  • 紀錄周至歷史的先人們
    但章志雖精,歷時只有二個月,時促文簡,只有十卷,分地理,建置,古蹟,賦役,官師,選舉,人物,藝文,兵災。各卷為綱,下列數目而成。此志因在駱志基礎上增修而成,為今存世最早記載周至歷史之志書。國家圖書館珍藏之有前四卷,而周至民間也只存8卷,實為遺憾。
  • 士族南遷,特權猶在,東晉時期的僑置郡縣究竟有何作用?
    由於這個原因,中國古代歷史上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叫做僑置郡縣。一部分僑州郡縣地圖所謂僑置郡縣,就是把原來的地名搬到另一個地方去,在這個地方設置一個和原來地名相同的郡縣。於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無法在北方生存下去的下層人民開始向南方遷徙,在為南方提供勞動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僑置郡縣的產生。
  • 鶴山建置288年,古今簡史!
    * 以下內容大部分引用「鄧文彭,發表於嶺南文史的《鶴山建置沿革述略》」,僅供人文探討,如有錯漏意見,歡迎留言探討。鶴山是廣東省江門市代管的縣級市,鶴山於清雍正十年(1732)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
  • 山西省壽陽縣,被訛稱受陽近200年,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
    隋朝時的壽陽3、唐武德三年(620年)屬受州;六年為受州治;貞觀八年(634年)受州廢,復屬并州;十一年改為壽陽縣,開元十一年(723年)後屬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三、歷史上境內曾大量的僑置郡縣在西晉末至北朝這一動亂時期,北方的郡縣隨著流民一起南遷,山西北部的郡縣也向中、南部遷徙。當時除壽陽縣遷至今文水縣境內,還有朔州和夏州所屬的7郡13縣一併僑置到壽陽縣境內。
  • 臺當局今年將完成臺灣地區"通用版電子地圖"建置
    中新網1月2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內政部測繪中心」指出,「通用版電子地圖」為「臺灣地理資訊系統建置及推動十年計劃」的重要工作,自2007年度起建置至今,2011年持續辦理澎湖、金門、連江地區及花蓮、臺東、南投地區後,將完成全臺灣地區「通用版電子地圖」建置。
  • 周至縣城四景之一的火神廟過會啦!記得來逛.......
    東門外火神廟始創年代,因古碑無存,僅有世代口口相傳。年代久遠,無法確定準確時間。基於此,先從本縣地方史料查起。建置》記載:「先農壇(舊址)在縣東門外,雍正五年(1728)建。正殿三間,兩廡各一間(今圯)。佔地四畝九分。」該志卷二提到:「火神廟在縣東門外,南向。廟西三官殿、送子菩薩殿」。原先農壇已倒塌無跡(已圯),卻出現火神廟。先農——炎帝——火帝與火神是相統一的。由這兩部縣誌可以肯定:縣城東門外火神廟創建於清雍正五年(1728),為古代祭祀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的先農壇。距今已有282年歷史。
  • 周至湧泉寺的歷史傳說
    據《周至縣誌》記載: 湧泉寺在隋代曾開鑿有二眼井泉,其水以清涼純美、甘甜異常而聞名京城,吸引得隋文帝每次去仙遊宮避暑時總要在此打住聖駕,汲水細品一番。因而,該井被人們稱之為「御井」。清乾隆《周至縣誌》錄《舊志》有載:「御井在縣南三十裡,馬召村,東西各一,相傳隋文帝嘗飲其水」。
  • 消失多年的周至名優產品你知道哪些
    周至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西部的秦嶺渭水間,西漢太初元年(前104)置縣,今屬西安市,為陝西最古老的縣份之一。周至自古以來,地靈人傑,物產豐富。周至人民,勤勞純樸,曾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在金周大地上創造出了許多物質財富與精神文化,使「金周至」的美譽聲名遠揚。今收集整理部分具有周至特色的名優產品介紹大家,與之回顧曾經「金周至」的輝煌成就。一、費家燒坊龍窩酒創建於清代光緒年間(1882年),距今有百餘年歷史,龍窩酒是西北地區特色傳統名酒。
  • 那些消失的周至名優產品,你知道哪些
    1936年西安事變,楊虎城將軍用龍窩酒宴請中共代表周恩來,周副主席品嘗後對此酒讚不絕口。清代此酒即在戶縣、周至、興平一代頗有名聲。至民國時期,龍窩酒則名揚關中,民間有「東龍西鳳」之美譽。龍窩酒原產自陝西省周至縣澇店鎮龍窩村,1958年1月,澇店鎮劃歸戶縣管轄。
  • 周至名寺:湧泉寺的歷史傳說
    據《周至縣誌》記載: 湧泉寺在隋代曾開鑿有二眼井泉,其水以清涼純美、甘甜異常而聞名京城,吸引得隋文帝每次去仙遊宮避暑時總要在此打住聖駕,汲水細品一番。因而,該井被人們稱之為「御井」。清乾隆《周至縣誌》錄《舊志》有載:「御井在縣南三十裡,馬召村,東西各一,相傳隋文帝嘗飲其水」。
  • 陝西省周至縣委政法委到周至法院督導工作
    8月27日上午,周至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朱建平、縣委政法委副書記王喜鵬、縣紀委派駐第七紀檢監察組組長王曉東、縣委政法委法制科副科長董瑤一行蒞臨周至法院,督導檢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學習貫徹情況,座談會由院黨組書記、
  • 周至特色小吃
    最終評出金獎菜品10個、銀獎菜品20個、優秀獎菜品30個,獲獎特色菜品將被列入周至美食菜譜。金獎:查看大圖【周至八大碗】周至八大碗是從周至悠久的歷史及飲食文化中提煉而來,它體現了周至人粗獷、豪放、質樸、淳厚的性格,經過挖掘整理、精選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八種蒸碗:1、粉蒸肉;2、條子肉;3、黃燜土雞;4、梅菜扣肉
  • 周至名冢:四女冢的歷史傳說
    據乾隆《周至縣誌》記載:「四女塚在縣南十五裡,兩兩相峙」。此記載因古志遺失,故記述不詳。據考證有關史料與當地傳說,四女冢應為唐室皇冢。古冢分二方葬,一指黑水,一指駱水,兩者相距三丈,成八字排列。每冢又為二丘,一實一虛,下置甬道,相互連接,可通車馬。內陪葬三彩、名瓷諸物,富麗堂皇,華彩萬丈,當為皇室規格。
  • 李訓周至竹峪被殺之謎?
    結果行動失敗,引起宦官反撲,李訓在逃出長安後一路西行,準備逃往鳳翔,不料在周至竹峪被擒,在押送京師時,被盩厔(今周至)鎮遏使宗楚斬首,死後首級被宦官送往太廟。      李訓見情況有變,事不可為,便脫下紫衣,換上綠袍,攜帶家人與幾個親信,自稱遭貶,一路向西逃奔到周至終南山中,投奔故友仙遊寺僧人宗密。宗密欲藏匿李訓,卻被僧徒勸阻,怕引來殺身毀寺之禍。李訓無奈,只得連夜向鳳翔方向逃跑。仇士良等人得知李訓外逃,立及加急快馬通知各州府縣重賞緝拿李訓,當李訓一行逃至周至竹峪時被周至鎮遏使宗楚擒獲。
  • 李訓在周至竹峪被殺之謎
    結果行動失敗,引起宦官反撲,李訓在逃出長安後一路西行,準備逃往鳳翔,不料在周至竹峪被擒,在押送京師時,被盩厔(今周至)鎮遏使宗楚斬首,死後首級被宦官送往太廟。李訓見情況有變,事不可為,便脫下紫衣,換上綠袍,攜帶家人與幾個親信,自稱遭貶,一路向西逃奔到周至終南山中,投奔故友仙遊寺僧人宗密。宗密欲藏匿李訓,卻被僧徒勸阻,怕引來殺身毀寺之禍。李訓無奈,只得連夜向鳳翔方向逃跑。仇士良等人得知李訓外逃,立及加急快馬通知各州府縣重賞緝拿李訓,當李訓一行逃至周至竹峪時被周至鎮遏使宗楚擒獲。
  • 絢麗秋天,邂逅詩意周至
    遇見周至,你就遇見了秋天。 詩意周至,秋情蕩漾,在金盆水庫畔,秋光為你洗滌腸肺。在深山老縣城故地,秋天把你帶進江南水鄉。在田峪河溼地,到處瀰漫著怡人的花香。 最美秋天,邂逅詩意周至。 秋天在周至邂逅,山峰向你展出多彩的風姿。人在秋景中穿行,恍若進入了一副濃豔而神韻悠長的一一大美山川,詩意周至的,油畫長卷之中! 詩意周至,人在秋天的畫中遊。
  • 蘇軾蘇轍的周至情緣
    素有唐宋文人八大家之稱的蘇洵,和二子蘇軾,蘇轍,在宋代的四十七年中,八次到訪周至,或朝拜,或途經,或遊歷,或訪友,或任職,給周至留下了大量的詩詠,題詩和手書碑石。和周至結下了深情厚誼。後東去周至終南,特地參拜了宋朝在京城以外的最大皇家道觀,大宋宗廟,鳳翔府終南上清太平宮,拜靄二聖御容,翊聖神殿。了卻了一睹皇家道宮的宏偉建築。這也是三蘇出川赴京趕考時,一訪周至終南上清太平宮。也給蘇氏兄弟打上了道家文化,道教養生的烙印,影響了兩個大文豪的一生和政冶生涯。開始了與周至終南的長達47年的不了情緣。
  • 明、清時期直隸省建置沿革
    文\圖:吳蔚  楊蕾本文初步探討明、清時期直隸省的建置沿革,附珍貴歷史地圖多幅。明洪武初,中央和地方行政建置,大體沿襲元制,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省以下則改路為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明太祖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逐步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政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