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前需要先百度一下下面這些名詞:熱力學概念「熵」、放射性元素「鈽」、曼哈頓計劃、祖父悖論、單電子宇宙。
1、把《記憶碎片》的架構升級重造,伴隨著如《盜夢空間》般的視覺奇觀,也有《敦刻爾克》震耳發聵的聲效轟鳴,當然,也少不了如《星際穿越》裡親情的羈絆與糾葛。諾蘭還是那個諾蘭,不願意重複自我,依舊願意挑戰規則,且永遠尊重觀眾。
2、如果說有個諾蘭三部曲,那麼《信條》更像是上盡重樓後的返璞歸真。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定律)是初中物理知識,祖父悖論、莫比烏斯環更是各個科幻up主的老生常談,都沒什麼難理解的。若說時間線複雜,它還沒有《暗黑》複雜,即便與諾蘭自己的《記憶碎片》相比,也好理解多了。
3、信條(Tenet)依舊是一非同尋常的科幻影視作品,諾蘭通過影片把時空逆轉的概念玩得讓科幻迷目瞪口呆,影片信息量也很大,但是不是讓人完全看不懂,只是說諾蘭沒有像盜夢空間那種非常充分的鋪墊,細節其實都已經隱含在了人物的對話以及主角經歷過的一些事情當中,所以需要二刷以上。
4、時間與空間,過去與未來,正態與逆態,各種細節的鋪墊,通過特殊的敘事手法互相穿插交織,當脈絡逐漸清晰,極致的罪惡與人性痛苦的掙扎被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的面前,本片非常考驗觀眾的邏輯推導以及對細節的揣摩度!
5、就像影片那句臺詞所說:「不要嘗試理解它,要去感受它,」對,就是要感受。有人拼命追求真相,有人事先知道結局,撥開雲霧之時,空虛寂寞迎面襲來。開局氛圍滿分,入戲相當快,看完之後我似乎懂了,又似乎什麼都不懂,總之,一遍很難看懂細節,而細節又特別多,諾蘭在這部電影裡面幾乎沒有安排解釋設定的劇情,或者只是簡單解釋兩句,所以很難理解!其次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思維方式,大腦習慣正向前進的思考問題,所以當事物倒退發展,就容易造成大腦宕機,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當大腦滿載運行時,思維就會變得非常遲鈍,進而更難梳理倒放的因果關係。
6、全片用IMAX和70毫米膠片結合拍攝,視覺感一流。七個國家的景別背景如沐春風,震感強烈,耗資2億美元的投資真刀實槍,諾蘭駕馭動作場面技術越發成熟,為了拍攝信條,他炸掉了一架真的波音747飛機。憑《黑豹》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路德維格格蘭松點睛之筆的配樂。主角華盛頓表演無話可說,女主Debicki更是突破諾蘭影片裡無情感的花瓶形象。還有麥可·凱恩等御用配角老戲骨,穩紮穩打。沉默的爆發,不經意的細節,都可能引發一場撬動。
7、諾蘭不止局限在平行世界的時空構造,而是將一個緯度的時間塑造出了一個空間,可順可逆可左可右。有因必有果,自由意志的直覺感,影響過去和現在的逆向武器。這是一場時間鉗形的遊戲,每個個體都可能是棋子也是boss。合和而成的紐帶關係,乾絲萬縷構成一場諜戰之爭。扭轉時間的算法被拆解,最後信條回文,一切回到原點,站在終點迎接起點。
8、影片最後一部分的大戰也是我有限的IMAX觀影經歷裡極其難忘的片段,對於電影片名信條的回文,在電影中是以一種極其意外的方式進行了呈現,影片的配樂也是極其出彩,從開場就能牢牢的抓住觀眾,這一次諾蘭的動作戲感覺也進步了不少,多了一些快節奏近身打鬥,而且正向逆向同時打鬥的場景,是一種別樣的觀感,總而言之,我感覺諾蘭完成了一次對自己的突破。
9、諾蘭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在不斷嘗試帶給觀眾某種新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世界觀,並用他慎密的邏輯將其中所有環節緊密串聯在一起,環環相扣,任你推敲。盜夢如此,星際如此,信條亦是如此。即便你並不喜歡他講的某個故事,也不妨礙你敬佩他對待電影藝術的嚴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