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10月是專屬於女詩人的,露易絲·格麗克,葉嘉瑩,以及灰娃

2020-12-23 澎湃新聞

1.

這個10月是專屬於女詩人的,露易絲·格麗克得諾貝爾文學獎,葉嘉瑩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首映,灰娃《不要玫瑰》的詩歌研討會在上海舉辦,大家讀女詩人作品似乎已經蔚然成風了,在我們越不需要詩歌的時候,越會產生偉大的作品。

10月10日下午,在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廣西師大出版社舉辦了一場灰娃的詩歌研討會暨新書《不要玫瑰——灰娃自選集》的發布活動,九十三歲的詩人灰娃從北京來到現場,參與研討會的還有金宇澄、陳子善、嚴鋒等近二十位重要嘉賓,另有十餘家媒體、讀者代表參與了活動。

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通過視頻向現場的灰娃表達祝福,他說:「 『地上的路你還沒有走完,每個人必須走完自己的路,這就是人生。』 灰娃的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而且很震驚······中國居然有這麼一個詩人,她幾乎沒有受到潮流的影響,沒有受到時尚的影響,也可以說 她沒有『師承』······ 在中國詩歌界,灰娃是一個奇蹟,她的生命是奇蹟,她的詩也是奇蹟······」

主持人汪家明老師說,從1997年,2009年,2016年,到2020年,今天是灰娃詩歌的第四個研討會了,他本人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

在研討會現場,詩人楊鍵做了精煉陳述:「灰」是20世紀的背景,「娃」是詩人,「灰娃」這個名字理應成為漢語詩歌受難和不死的象徵。

作家金宇澄在創作了《繁花》《回望》等著作之後,他的繪畫作品也吸引了大眾目光。在《不要玫瑰》中,他看到了灰娃詩歌中的畫面感,金宇澄直言灰娃的每一首詩,都可以讓優秀的插畫家去配畫。金老師還評論道:「一般年紀大的作者,以及從年輕到年老的作者,會老化,會有一種樣式,但是灰娃的獨立性給我很強的感受,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感受,她聽從一種召喚,我一定要這樣做,給人一種非常開闊的感覺,讓人看到另外一種風景。每一首詩,都可以配畫。」

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則從他的父親辛豐年當年兩次前去見灰娃的往事談起,他認為灰娃的聲音不是孤單的聲音,有很多應和的聲音,前幾天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算一個應和,嚴鋒說:「現在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別說詩歌了,連文學都可以不要了,可是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時候頒給了詩人,頒獎詞居然還說:充滿詩意的聲音和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實灰娃的詩也有這個特性。」

「有些詩,沒有再回看的餘地,但是灰娃的不一樣,真正的好詩,是可以重複讀的。」陳子善教授評論說。

出版人王為松說:「灰娃有一顆極為敏感的心,這個時代的冷暖,哪怕有細小的溫差,她都能敏銳地體會到。灰娃的詩給我的感覺是很大的恐懼感,詩歌構成了生活真相的一部分,如果這個真相是令我們恐懼的,我們要反思。」

活動中場,丁薇老師和家屬冷山朗誦了灰娃的詩作。

詩人陳東東從詩歌研究的角度給予了專業解讀,他提到灰娃的詩歌發生機制,詩歌觀念非常不一樣,詩歌出現在她身上,可以說是一種自白,自白的強度,像是從身體裡分泌出來的,是一種語言的分泌物出現在紙上。他總結說:「很多批評家在評論詩人的時候,說這個詩人是中國的阿赫瑪託娃,說那個詩人是中國的茨維塔耶娃,說灰娃就不需要,她就是中國的灰娃。」

詩人、文藝評論家孫孟晉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上帝還是很公平的,灰娃同時代的詩人其實是有光環的,灰娃沒有得到詩歌的光環,卻得到了神性的光芒,我在她的詩歌裡獲得了人美好、寬容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一個人一直在苦難裡透不過氣來,這是沒有希望的,我在她晚期的詩歌裡看到了愛。」

作家小白也出席了本次活動,他說:「今天看到灰娃老師剛才說話,又像小孩,又像看透一切,經歷了生活當中的痛苦折磨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通過在文字當中,在詩歌當中,不知道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也許是擺脫了這種痛苦,也許是給自己建立一道屏障,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詩歌的力量。」

出版人黃昱寧老師說:「詩如果要去解釋的話,是徒勞的,但是大聲朗讀,是有效的,視覺表現,是很重要的。從同行的角度來說,我要讚美這本書,做得很好,光用紙就有好幾種,裝訂形式很複雜,能完全攤開的裸脊是最適合詩歌閱讀的。其中冷冰川的插畫更讓人驚喜,以前看到冷老師的作品都是非常黑的,這一次不一樣。」

盛韻博士說:「我是一個翻譯,看到文本我就會想像變成另外一種語言應該是怎麼樣的,但是詩是最抵抗翻譯的,跟語言特性結合越緊密,越難以翻譯。其實恐懼感這種情感是最容易翻譯的,可難以翻譯是和語言附著最緊的那一層東西,比如金宇澄的「不響」很難很難,灰娃的「不要玫瑰」沒有主語,「我額頭青枝綠葉」全是名詞,「文豹」衍生出來的文質彬彬的意思,這些都該怎麼翻譯?」

灰娃新書的設計師周晨也專程從蘇州趕過來,周老師說:「灰娃老師之前有好幾本詩集出版,基本是黑白灰色調。這次還是灰,儘管大家看到是偏綠色調的,但裡面有不同的紙張,還配了一些植物,跟綠色有關係。從灰娃老師詩歌的意境裡,青枝綠葉、長青藤、有很多植物的意向。灰本身也是很豐富的,並不是我們看到黑白灰的灰,事實上灰可以有很多傾向性。我覺得這個灰也可以暗合灰娃老師的詩的豐富意境,表達出一種生命力。書的邊緣也做了綠,都是想表現自由生長的、生命時間的感覺。」

在研討會的最後,當代藝術家冷冰川以家人的身份總結點評了灰娃:「沒有規循的抑制性的寫作,灰娃的詩歌一直有這種動力去寫,表面上看似洋溢著歡歌和色彩,其實我認為很多東西是相反的。我甚至覺得她寫作的根本體現就是一種無助和憤怒......她的每個字反覆都是從生命地底下噴出來的火熱巖漿。從上世紀20年代到現在,只有像她這麼豐盛的閱歷,才能有現在追求的潔淨的豐厚的靈性。她在寫現實生活的灰娃日記,那麼複雜的東西都已經過完了,現在只剩下最簡單的。她是一個絕對的在自由渴望中寫作的人,可能正是因為種種的絕望,反而表現出她對良善和自由與正義渴望的強烈。我一直在心裡有一個形象,她是一個住在近代苦難史上像仙人一樣寫作的浪漫詩人,這是她人生必須要做的作業。」

2.

北京大學女學生灰娃,寫詩,成為她精神疾患的一種「自我療法」

灰娃,原名理昭。1927年生於陝西臨潼,幼時隨父母定居西安。全面抗戰期間小學畢業,隨母親逃難暫居鄉間。1939年姐姐、表姐將其送至延安,在延安兒童藝術學園學習、工作。1946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輾轉晉、冀、魯、豫等地,部隊渡江參加京、滬、杭地區戰役,其間因病重入住南京原陸軍醫院,後轉北京繼續住院治療。1955年初愈後進入北京大學俄文系求學。1960年分配至北京編譯社工作。1966年「文革」中患精神分裂症。1970年代她在無人知曉,連她自己都身不由己的情形下開始寫詩,邊寫邊撕,或藏匿起來。其後,在畫家、她未來的丈夫張仃的鼓勵下,使寫作成為其精神疾患的一種「自我療法」。

3.

灰娃的詩,極端的真率,極端的真摯,極端的勇銳,充滿著女性的執著與堅韌

灰娃從來沒有過成為詩人的理想,她的詩歌寫作是自發的、本能的,甚至是被迫的。因循著心的聲音,灰娃在四十五歲的時候被命運帶入了詩的森林,成為一名真正的、優秀的詩人,成為當代詩壇的奇蹟。「是命運帶我到詩的森林詩的園子來的。我不是先有做一名詩人的志願,然後「體驗生活」創作。我寫,從最初起就不可能有將之發表、出版的念頭。」

灰娃的詩,突破了多年來中國新詩的常規。她沒有一般女性詩人的心態和情調,陽剛之氣和陰柔之氣並存,北方的雄奇與南方的纏綿並存,極端的真率,極端的真摯,極端的勇銳,充滿著女性的執著與堅韌。她的詩,是一種新的個性化語言的爆破,是靈魂冒險、靈魂遨遊的記錄。

4.

《不要玫瑰》,灰娃48年寫作生涯的自選詩歌65首,首部詩與文參差互補、交相唱和的選集

《不要玫瑰——灰娃自選集》是灰娃首部詩與文參差互補、交相唱和的選集,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在 2020年10月出版。全書收錄詩人灰娃自1972年始,48年寫作生涯的自選詩歌65首,輔以作者回想幼年本真田園生活的散文選篇,全面展現詩人創作的成長背景、靈感歷程和各個階段的精神風貌。

曾被評論家視作「自我教育」下的「素人詩人」,灰娃開始寫詩,源於身患嚴重的精神病痛後產生的寫作衝動。自田園禮樂墜入變革洪流,經歷劇烈的生活顛覆與人性磨難,灰娃的詩作個人特質突出,裹挾著一股不羈的野性,其中既表露她多年精神上的掙扎創痛,又體現個體靈魂無法被磨滅的自由與獨立。而《不要玫瑰》輔錄的自選散文,將帶領讀者重回懵懂真摯的童年、與詩人共同經歷故家的山川河流,蟲草鳥獸,率性虔誠的鄉人,民間古老而繁複的儀式和節日,這些建構本質的記憶成為灰娃日後展露真性詩情的能量。

身處動亂洪流的中心,卻又獨立於學院的、主流的語術之外,灰娃的詩高度原創且有極強烈的個人風格,詩人赤子之心與直覺的漫天馳騁的想像有一股超脫現實時空的強大野性。憂鬱同時激昂,溫柔同時倔強,如此本能且真摯的創作,使灰娃的作品擁有一種療愈自我也醫治、靈啟他人的力量。

5.

灰娃詩歌沙龍系列活動,將會在上海、南京、蘇州、南通多城舉辦

灰娃詩歌沙龍的系列活動,除了10月10日上海建投書局的研討會之外,還會在上海民生美術館(10月11日),南京先鋒書店(10月13日),南京藝術學院(10月14日),蘇州大學(10月16日),南通博物苑(10月18日)和南通大學藝術學院(10月19日)等多個城市,多個場所舉辦。

相關連結:

原標題:《這個10月是專屬於女詩人的,露易絲·格麗克,葉嘉瑩,以及灰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附往屆獲獎者)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諾貝爾文學獎由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摘得。獲獎理由:「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
  • 獨家|露易絲·格麗克與閱讀的政治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在十年內第三次頒給詩人(前兩次分別是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2011年;鮑勃·迪倫,2016年),並在五年內兩度授予美國詩人。引發爭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許多人壓根沒聽說過露易絲·格麗克。
  •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是什麼時候成為必讀的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
  • 新晉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與我們期許的「偉大」頗有距離
    原創 廖偉棠 鳳凰網讀書北京時間2020年10月8日,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譯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集的中國詩人柳向陽:她對翻譯精準度...
    今日(10月8日)19:00,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的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在美國的格麗克此刻心情的激動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在中國,還有一個人因為她的獲獎而感到無比激動,他就是翻譯格麗克詩歌最多的中國詩人柳向陽。
  • 可能是中國最神秘的女詩人,93歲灰娃在上海:我的詩就是心電圖
    這一周,可能是屬於女詩人的。先是美國女詩人、77歲的露易絲·格麗克以「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稱她「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之後,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率先點映,回望近百年漂泊人生,葉嘉瑩在紀錄片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我確實有經歷了人生的憂患」。
  • 2020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接受獎章並發表獲獎感言
    當地時間12月7日,2020年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在自家門外的花園接受了諾貝爾文學獎獎章,並發表獲獎感言。記者特邀世紀文景文學部李琬編輯為讀者翻譯了露易絲·格麗克的發言。露易絲·格麗克的發言從童年時的詩歌創作比賽講起,「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大概是五六歲吧,我的腦子裡上演著一場競賽,一場能夠選出世界上最偉大詩作的比賽。有兩首詩進入了決選名單:威廉·布萊克的《小黑孩》和史蒂芬·福斯特的《斯旺尼河》……這類為了榮耀和至高獎賞而開展的比賽,對我來說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啟蒙時期最早讀過的神話裡充滿了這類比賽。
  • 詩苑|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兩首(中英雙語)
    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斯·格麗克(Louise Glück)。格麗克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6位女性獲獎人,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本世紀第二位獲獎的美國詩人。
  • 獨家專訪丨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的中文譯者翻譯...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8日消息(記者 宮池)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ck)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露易絲·格麗克,美國當代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格麗克於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10餘本詩集和1本詩隨筆集。她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各種詩歌獎項;2012年11月出版詩合集《詩1962-2012》。
  • 有聲|2020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時間總是太多,然後又太少!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
  • 臧棣|辛辣的詩意與得體的救贖——談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在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我倒是猜到最有可能折桂的是詩人,而不是坊間紛紛傳言的小說家,捷克的昆德拉或阿爾巴尼亞的卡萊達。但必須承認,我並沒有絲毫預感,像露易絲·格麗克這樣的詩人會獲得這一殊榮。在我心目中,當今世界最值得獎掖的詩人是加拿大詩人安妮·卡森。換句話說,大致的地理位置,猜得不算離譜,但具體到人,無論我心中的預感多麼強烈,結果畢竟是落空了。
  • 「在我苦難的盡頭有一扇門」說露易絲·格麗克,也說我們小鎮的詩人
    自2016年美國詩人鮑勃·迪倫獲諾獎後,僅隔四年又再次頒給一位美國詩人。美國BBC、CNN、FOX.NEWS等眾多媒體,幾乎是鋪天蓋地報導了這則新聞。我隨便翻翻網頁,就能看到露易絲·格麗克的網上圖書展覽、生平介紹、詩歌評論等。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 | 從厭食症到詩人的升華
    02家人露易絲·格麗克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家庭。她的家庭物質條件充裕、有文藝氛圍。03創傷露易絲·格麗克出生前7天,她的親姐姐不幸去世。這樣的悲劇不僅沉重打擊了她的父母,也使她的童年籠罩在"倖存者"的負疚感中。談起這位從未見過的姐姐,露易絲說:"我沒有經歷她的死亡,我經歷的是她的缺席。"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露易絲·格麗克
    「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是「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消息一傳來,網上立刻多了很多討論,相當一部分是對這位大洋彼岸的女詩人的好奇,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格麗克和她的創作。」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譯者柳向陽:如何翻譯格麗克
    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 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的詩似錐子扎心
    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這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本世紀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美國詩人,1943年生於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0-10-08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著名詩人李元勝: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露易絲·格麗克是爆冷,但也是對...
    露易絲·格麗克 「冷門!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點,萬眾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如約揭曉:來自美國的77歲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了今年那個讓人驚訝的名字。這個「驚訝」不光有驚喜的成分在裡面,還包含著意外+冷門。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在獲知結果後,坦言後面一種感覺就要多一點。
  • 對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的感言
    2020年諾爾貝文學獎得主是一個叫露易絲·格麗克的美國當代女詩人,我搜了一下她的資料,她生於紐約,是個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了處女詩集《頭生子》,1975年開始被邀請去多所大學講授詩歌,也就是這一年,又出版了詩集《沼澤上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