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禍不單行。
停賽期間被迫現身於各大NBA娛樂花邊頭條的西蒙斯像是被下了降頭,情場失意之人往往寄希望於賽場上能有所建樹,比如在變陣向上搖擺至四號位後與恩比德打出雙贏效果。
而在西蒙斯倒下且大概率無緣季後賽徵程後,76人連死亡五大最後的止損之策也徹底宣告破產。
自此,76人相關新聞區的討論日常在為雙帝兼容問題討論個不可開交,偶爾想念辛基也時常給布朗布蘭德定罪分鍋之餘,又得將誰去誰留的「交易提案」搬上日程,而騎士隊早已一馬當先爭做有意隊前來捧場。
又到了喜聞樂見的「缺誰誰尷尬」環節,首輪鏖戰老對手凱爾特人,體系崩塌無以為繼,76人鎩羽而歸則已,缺兵少將非戰之罪;
可若是恩比德在更為優渥的空間環境下打出上佳表現且成績超出管理層預期的話,那麼在相信過程之旅的十字路口,雙帝分道揚鑣也只是時間問題。
一.缺少一防級別的防守尖兵+無視錯位協防人的代價
布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相信科爾克馬茲能夠去防守凱爾特人的鋒線群。此言一出,想必會引得綠衫軍滿堂喝彩。
76人缺少了具備一防實力且防守彈性至少覆蓋三個位置的西蒙斯,從整體防守厚度及層次感上都大打折損。
作為球隊兼顧體型,力量和速度最好的單防人,同時也是堅決執行禁區掃蕩及輪轉補位任務的優質協防手,西蒙斯在場均貢獻2.1次搶斷和0.6次封蓋的同時可以限制對位球員命中率下滑3.8%。
無論是明星級別鋒線抑或是擋拆持球型後場(本賽季西蒙斯在防守擋拆持球人時可以將對手每回合得分限制在0.81分,超過了聯盟70.2%的球員)都極具侵略性。
76人坐擁恩比德這樣的護框利器,堅守籃下的收益不言而喻,更需要一名在對手祭出針對蹲坑防守策略時的反制人,即擠掩護能力出色且持續給足防守壓迫,切斷傳球路線同時又具備逼迫失誤策動反擊的防守樞紐,西蒙斯正是不二人選(當他在場時球隊百回合將少失去1.8分)。
如此一來,原本具備以換防實現體型壓制可能的76人死亡五大,在布陣方面布朗則會更傾向於保守蹲坑+死盯底角(限制對手底角三分球出手數在場均5.0個以下,聯盟獨一檔)的慣用策略,又會被沃克等人策動擋拆持球投如何針對?
二.高位策應及陣地戰持球單挑接管能否奏效?
至於組織方面,部分人認為球隊的轉換半轉換推進會陷入便秘境地,因而不得不增大陣地戰的份額,由霍福德的高位策應及米爾頓等人的銜接傳導便可消弭西蒙斯缺陣的影響。
但事實上卻是霍福德的肘區策應從來都只是錦上添花——以內線參與戰術來改善空間環境,或是在傳導球不力時的備選答案,根本不足以長時間支撐成為季後賽級別球隊的陣地戰起手式。
此外,米爾頓名曰雙能衛,但就複賽觀察來看其傳控能力實屬有限,更多是偏向於具備一定量持球可塑性的無球空間點。
如此一來,靠著持球接管前置條件頗高的恩比德,支配球能力已不復上賽季之勇的約什理察森和季後賽X因素哈裡斯以陣地戰單打硬解,肢解回合數來弱化無控衛的負面影響,難度係數將遠高於預期。
我們知道,西蒙斯的缺陣對於76人的僅存利好便是在陣地戰中獲得了一個增設空間威脅點的機會,而最大受益者當屬恩比德。
如若重新祭出恩比德與霍福德的雙塔,對于禁區的需求也已經不似與西蒙斯同時在場時那般迫切,76人依舊可以擺出一套雙塔+哈裡斯+理察森+米爾頓/科爾克馬茲/持球投準星高於定點的伯克斯這樣的「類一星四射」。
單單考量空間牽制力和擋拆持球資源配備方面,後場配置已不成問題,關鍵在於遇包夾出球能力履歷不佳的恩比德能駕馭這套空間陣打出怎樣的效果。
誠然,本賽季特別是複賽後恩比德的出球表現確有提高。
良好空間環境加持下恩比德在禁區之內的威脅勢必會被進一步放大,同時會更加考驗其妥善構建內外聯繫的本能:內線吸引包夾外圍回應+射手或擋拆持球手牽扯陣型內線順下攻框的良性反哺。
既然出球能力蛻變非朝夕可成(遇包夾閱讀防守找空切位而非高難度出手),但恩比德可以嘗試下類似於雄鹿對字母哥的使用改良方式,即堆砌前置成本——以積極作掩護牆切入順下或是肘區接球來適當增加無球比重。
目前綜合產量效率來看,伯克斯是費城最好的擋拆持球人選項(場均4.3次同時每回合得到1.03分,超過了聯盟89.8%的球員)同時兼顧39.1%的持球投三分命中率和場均1.0記產出,考慮將其提上首發擋拆雙塔牛角起手未必行不通。
如此一來,以恩比德獨一檔的低位背身威脅+謹慎出球+縮減中距離轉化擋拆掩護後順下外彈,便可發揮出這套陣容7成以上的理論實力了。
歸根結底,西蒙斯對於76人體系運轉的價值彌足珍貴,防守端損失無法彌補但通過變陣圍繞恩比德主打陣地戰後同樣有希望能維繫相當程度的進攻。
退一步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或許是76人又一次對照實驗的機會,來為雙帝兼容話題或是「拼圖角色球員」的去留蓋棺定論。
到底成色如何,而「過程」又將駛向何方?但願費城能在這輪系列賽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