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就像一個生活在滾滾紅塵中的人,他需要工作,也需要放鬆。
心臟將血液從大動脈中泵出,腎主動脈承接了1/4的血液。
這1/4的血液,腎臟不是左手進右手出的。它不是像心臟一樣就過一遍手,而是要在自己內部的200多萬個毛細血管球(也就是腎小球)中細細地進行過濾工作。就像一個篩子一樣,把血液篩一遍。
篩子都見過吧?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應該很熟悉這種篩糧食的篩子:
若是沒見過上面這種篩子,可能也見過工地上這種篩沙子的篩子:
篩子用久了,就會破損、網眼被撐大。用力越大,篩的東西越重,破損就會越快。
但要是什麼東西都不篩,領不到工資,就沒辦法活下去。
腎臟最好的工作方式,就是在保證有東西篩、有活幹的前提下,儘量少幹點活、壓力小點。
這個壓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血壓。
近年來研究發現,血壓對腎病的危害比想像中更大。在東亞,以及東歐、熱帶拉丁美洲和西撒哈拉非洲的國家中,對慢性腎臟病患者損害最大的因素是高血壓。(危害高於尿蛋白)
腎臟最適宜的血壓是多少?就是在保證腎臟和各器官供血的前提下,儘量降低血壓。
腎病患者的血壓應該控制到多少?
世界上各國的腎臟病指南的制定,都參照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DIGO)的指南,KDIGO是世界上最權威的腎病學術機構。上個版本的指南是2012年制定的,建議腎病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今年更新了《2020KDIGO腎小球腎炎指南》,建議:成人慢性腎臟病將收縮壓(高壓)控制在120mmHg以下。
然而不少醫生,甚至部分腎科醫生,都還沒有意識到血壓如此重要,診治腎病時看血壓不是太高就湊合行了。
咱們也有很多腎友,覺得130多、140多的收縮壓(高壓)還可以,但按現在的標準,成人腎友的高壓到120多就是高了。
不過有兩點要注意:
1.並不是所有腎病患者都需要將收縮壓控制到120mmHg以下,老年人可以適當放寬到140mmHg或150mmHg;
2.指南講的120是指家中測量血壓,家中比醫院測血壓平均要低5mmHg。
所以這項標準不一定強求,年輕人在醫院測量收縮壓125mmHg已經算是不錯了。家中測量更準確,能在家中測量更好。
再看兩項今年的最新研究結果:
1.BPLTTC薈萃研究結果表明,在收縮壓(高壓)115mmHg的基線下,收縮壓每降低5mmHg,心血管病風險就降低約10%,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5%.
2.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收縮壓(高壓)從90 mmHg開始,隨著血壓水平的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升高。
腎友們對「保證有活幹的前提下,儘量減小壓力」有沒有一點感受了?
昨天我發了一個計算尿毒症多少年後到來的公式,最後一項參數是加上血壓,並舉了個例子:血壓僅僅是從120mmHg升到130mmHg,結局就變了。
腎臟不是楊白勞,沒有欠我們的債,我們沒必要讓人家沒日沒夜地拼命幹活。細水長流,腎臟才會舒服,尿蛋白才會更低,尿毒症才會遠離,我們才能有更長的壽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