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個說法突然火了起來,說是日本軍工企業如果真正的動員起來的話,能夠年產戰機5萬架坦克4萬輛。
那麼這個數據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說是因為日本的軍工企業和民間企業分的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分析日本的軍工潛力,要通過分析具體的企業對生產軍需品的依存度,及軍事民用力量的轉換來進行評估。
而日本民間企業所生產的軍工產品所佔的比例相當低,所以在軍工上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擴展空間,也正因此,才得出了這麼個結論。
那麼,事實的真相真的如此嗎?虎哥不得不說,也不知道這是誰發明的算法,並且完全不懂如今武器裝備的生產過程,哪怕是日本人自己都不敢這麼吹。
我們先來說說坦克吧。實際上現在早已經不是二戰時期那種拖拉機底盤焊個外殼裝個炮塔就能算是坦克的時代了,哪怕是二戰時期坦克生產門檻比較低的時候,也沒有多少汽車生產線能夠轉產坦克的例子,就只有蘇聯被德國打急眼了,才動員了嘎斯汽車廠來生產T60、T70這兩種輕型坦克,這兩種坦克的自重僅僅只有幾噸,和中型卡車差不多,僅僅能夠用來執行偵查任務。
哪怕是二戰頭號工業強國美國,對於汽車生產線的利用率更高些,也只是用兩臺凱迪拉克轎車的發動機並聯,用作M3輕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真正的戰場主力謝爾曼坦克,也都是一些重型機械廠單獨開闢生產線製造。
而現代主戰坦克和普通轎車的生產流程差別更大,要知道民用汽車普遍都是薄鋼板結構,自重才一兩噸,而現代主戰坦克哪怕是基甲,最薄的地方都有幾十毫米厚,光是一個大厚度裝甲鋼的焊接技術就不是普通車企能夠解決的問題,其生產線也完全和裝甲車輛完全不匹配。
就算是二戰這麼簡單的坦克,蘇聯全力動員之下,整個二戰期間也只生產了6萬多輛T34,這已經是二戰數量最多的坦克了,美國的M4謝爾曼全部也才生產了5萬多輛,至於說日本一年生產4萬輛現代主戰坦克,就更加不可能了。
哪怕真要動員民企轉產裝甲車輛,那也得是生產重卡以及大型工程車輛的企業,而日本在這方面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企業。
其次是一年生產5萬架戰鬥機,比坦克數量還要多,這就更加不可能了。如果說現代主戰坦克的生產過程和二戰還有相似的地方,那戰鬥機可以說幾乎就沒有任何關聯了。現代的先進戰鬥機零件太多,而且整體結構也更加複雜,實際上一架戰鬥機的生產時間主要取決於生產速度最慢的那個零件,比如說飛機大框,美國F22的機身大框,從毛料開始,鍛造,機加生產周期長達半年,也就是說哪怕速度再快,一架F22的生產周期也需要半年之久。
那有人說了,那就不能同時多買一些嗎?是可以,可問題是和平時期買多了費錢,而戰時再買也來不及,所以只能靠和平時期慢慢攢。而日本想要一年生產5萬架戰鬥機,那在此之前囤貨所耗費的資金恐怕能讓日本政府喝西北風去。
哪怕我們不談數量,只談日本引以為傲的質量,其企業的軍工部門所生產的主戰裝備也沒有什麼能夠拿出手的。日本自二戰後開始就已經沒有了獨立自主的軍事權利,已經絕了對外發動戰爭的可能,再加上頭頂有美國爸爸罩著,也不怎麼存在本土入侵的威脅;
與此同時日本的武器裝備也不允許外銷,國內也沒有良性競爭同時訂單數量也很少,這就導致日本在武器研發上經常偷懶划水,反正也用不上,自然能混就混。
而這也就導致日本主戰裝備經常性出故障,比如90式坦克演出漏機油,10式坦克演習掉履帶,並且其自動裝彈機故障率高達5%,甚至日本都敢將13式突擊炮的底盤懸掛大部分裸露在外,這要是在實戰狀態下高速行進時,一旦地面有大的突起或者遭遇火力打擊,很容易就會失去行動能力,可以說在設計上壓根就不上心。
實際上,這就是日本軍工企業如今的窘況,想要實現年產戰機5萬架坦克4萬輛的目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了,如果換成是田宮、萬代(著名模型商)這些企業的話,那倒是可以,甚至還能超出。對此,大家怎麼看呢?(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