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創新人物專訪
感言:能夠入選2019十大重慶經濟年度創新人物,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它不止屬於我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整個重慶海潤團隊,屬於每一位海潤人。
企業成立至今,重慶海潤專注綠色節能環保,服務社會,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研發,逐步成 為中國建築智能通風系統創始者和領導者。面對非典、新冠兩次疫情,重慶海潤始終牢記社會責任,第一時間組織行動,投入到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之中,全力保障醫院負壓通風安全——而這背後,離不開每一位海潤人的星夜兼程,這份獎項更應屬於他們!
重慶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始創於1999年,是專注於室內空氣環境與綠色醫院的國家重點「雙高」 「雙軟」企業。是全國產學研示範企業,是中國醫院專業通風系統行業開拓者、中國綠色醫院建築標準編者。
在非典與新冠疫情期間,重慶海潤在醫院建築空氣安全領域研發碩果纍纍。作為專業可再生能源與綠色建築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重慶海潤還繼續秉承能源、環境與人類生存應和諧發展的重要理念,並在新能源與居住環境新技術的研發這條路上,持續前行。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17年意味著什麼?
重慶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金成給出的答案是:技術與實力的不斷積累,並在需要的時候爆發。
從2003年非典疫情到2020年新冠疫情,重慶海潤在這17年裡,選擇了一條許多競爭對手都不會選擇的道路——海潤人要在醫院建築通風系統這一狹窄市場裡,開闢出生存與發展的道路。
非典時期
立下「讓3萬家醫院
健康呼吸」的願望
「我們認識到空氣安全的重要性,從2003年非典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郭金成說。
時間回溯到2003年,非典暴發流行時期。由於國內部分醫院建築對於通風系統的建設存在疏忽,出現了一些院內交叉感染事件。在不斷的反思中,國內開始意識到空氣安全的重要性,並開始重新審視和關注醫院的空氣環境保護。
「當時,我們產生了一個願望,即『讓3萬家醫院健康呼吸』。」郭金成介紹,放眼2003年的國內,相關行業在醫院建築的空氣系統領域尚未形成完整且統一的行業標準。而建築室內空氣安全,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一個市場面很窄的行業,想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剛剛站穩腳跟的重慶海潤無疑立下了一份頗具難度的軍令狀——這條路如果走不通,不僅會讓研發人員產生挫敗感,更可能危及企業的前途。
既然有了願望 ,就要付諸全力。重慶海潤組織精幹力量,開始對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外建築通風理念展開深入研究。同時分赴國內多地,對中國建築通風市場進行調研。根據當時醫院現狀, 提出了一套室內空氣環境解決方案,並開始對醫院專業通風系統、醫院空氣安全解決方案進行研發與應用推廣。
到了非典後期,重慶海潤成為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築設計規範》討論稿的參與者之一,參與到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負壓隔離病房等重點版塊標準制定中,並在當時已經承擔了50餘家傳染病醫院的通風系統工程。
2010年,重慶海潤成立了國內首家民營投資節能研究院——重慶海潤節能研究院,並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圍繞「醫院通風」配置多個專業實驗室,每年拿出產值8%-10% 持續投入研發。通過打造研究平臺能力,海潤在醫院空氣環境方面的建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新冠時期
「17年磨一劍」
馳援「兩山」醫院
疫情期間,重慶海潤為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120家新冠定點收治醫院提供了負壓隔離病房通風系統。
如果說2003年非典是重慶海潤打的一場「無準備之戰」,那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則是檢驗該企業「17年磨一劍」的關鍵時刻。
此時的重慶海潤,已先後為300餘個醫院提供負壓病房、傳染病房、普通病房和醫療建築的專業通風與安全空氣品質系統解決方案服務。
1月23日,武漢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同日及次日,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納入計劃並開始付諸實施,重慶海潤接到了為「兩山」醫院提供負壓隔離病房的成套通風系統產品和空氣安全品質設計、施工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的任務。
「我們時刻都在關注疫情的變化趨勢,切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不惜成本和代價,以最快的響應速度、最大規模地支援抗疫一線!」郭金成說,病房建設,通風系統是先頭部隊。「兩山」醫院建設時間緊急,他也向員工們下達了死命令——5天內必須完成!
「疫情就是命令!」令郭金成頗為感慨的是,雖然正值春節假期,但員工們當天接到任務後,大家都義無反顧返回公司,在戰疫後方忘我工作。剛開始的那幾天,因為疫情防控需要,餐館關門買不到熱菜熱飯,大家餓了就三下兩下吃碗泡麵,隨後就繼續趕工生產。
1月29日凌晨,所有成套產品全部生產完成並通過嚴格檢驗,火速裝車馳援火神山醫院。
1月31日清晨, 第二批負壓隔離病房成套通風系統再次從重慶生產基地運出,馳援雷神山醫院。 截至目前,重慶海潤先後已為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華西醫院、深圳坪山醫院等120家新冠定點收治醫院提供了負壓隔離病房通風系統、PCR安全生物實驗室、安全方艙等的技術服務和產品供應工作。累計捐贈價值500萬的海潤負壓通風系統和智慧醫療安全方艙產品,並陸續為 200餘家醫院和衛生管理機構及時提供疫情時期通風安全免費諮詢、幫助,為疫情防控貢獻海潤擔當。
平疫結合
72天內研發
10大科技抗疫產品
17年間,重慶海潤變的是技術與實力的跨越式增長,不變的是每一次應對突發事件時的態度——從非典時期的「邊戰疫邊學習」,到新冠時期「邊戰疫邊研發」, 重慶海潤正是通過不間斷地學習研究,擴大著身為中國建築智能通風系統創始者和領導者的市場地位。
「我們針對此次疫情,一手抓抗疫防疫,一手抓科技研發。」郭金成介紹,針對空氣健康和抗疫防疫需求的大幅增長,作為全國產學研示範企業,重慶海潤充分發揮自主創新優勢以及海潤醫療通風和空氣安全領域的實力。
從1月25日起,在72天內快速創新研製出適用於各場景的2大系列、10大科技抗疫產品並投入抗疫一線應用。
其中,率先在「兩山」醫院項目中部分採用的海潤模塊化動力分布式負壓隔離病房通風系統技術,讓至少7天才能成品的系統,縮減到只需 2-5個小時。模塊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也讓工程安裝實施時間至少縮短50%。
「我們的科研團隊,有力量也有能力, 快速研發出新產品,應對各種疫情形勢的變化。」郭金成說,比如海潤抗疫科研項目 「核酸採樣安全艙(操作臺)」,就是針對天氣不斷變熱,讓核酸採樣醫護人員能夠輕鬆上陣的產品。進入安全艙,醫護人員無需穿戴隔離服既可開展工作,通過正壓防護來阻止艙外高危空氣進入艙內,並配備有空調新風系統,舒適便捷。
重慶海潤還參與了《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門診建設指南》、《傳染病醫院建設指南》等6項標準規範的編制,累計主編、參編19項標準、規範,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對防控疫情標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重慶海潤正在與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展開合作,就建築與醫學領域展開合作,共商空氣安全領域問題。
郭金成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重慶海潤正積極加入和構建各方協作聯盟,加強產學研融合互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企業技術需求與科研力量精準對接,助力常態化的疫情防控長效機制,為全球疫情精準防控貢獻力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