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顏君蓉、王仟雅、楊忠憲(南華大學出版所研究生.TW)
一、Cyborg的定義
Cyborg這個名詞是Manfred Clynes與Nathan Kline於1960年所提出,指的是採用輔助的器械,來增強人類克服環境的能力。而在傳統的討論上,通常就是指整合有機的和人工的系統於一生物體上;如同cyborg的始祖,1950年代後期一隻實驗室中的白老鼠,當時實驗者在老鼠的身體中移殖一個可以精確地注射控制化學藥品微小的滲透幫浦。而當我們將它運用到人類身上,從光學運用的眼鏡、補綴器材(假牙、義肢)的使用,一直到較為精細的人工器官的移植;諸如此類,原本的「人」都將演變成一「cyborg」。而在電影或是電視影集中更有如同機器戰警、魔鬼終結者…等各種不同程度人類與機械合體的角色想像,因此cyborg的中譯名詞就有將其譯為「生化機器人」、「機械有機體」或是「人—機器」;這些譯名其實都代表了科技器械已經而且將持續增強人類的能力。
誰是Cyborg?是《未來戰士》裡的筋肉機械人?是《盜墓者》遊戲裡的大胸部?或是Lara Croft?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穿著有胸宇宙飛行服作戰的綾波麗(許多個綾波麗,她(們)是複製人)?是勇於不斷改造自己面孔的麥可.傑克森?還是要靠呼吸器來延續氣息的嬰兒?
倘若在樂觀派科學家的預言成真──人腦的內容總有一天能完全數據化,可以任意上傳或下載──那麼到時候,連人腦與計算機的分際都會無形中消失。於是在這個前提下,未來地球上無論有多少種智能生物,都將被生物分類學家視為「機器人類」(Robo sapiens)底下的各個幾種。
BOX1
人機合體(Cyborg):無論為了醫療目的或是為了強化自身,凡是肉身加裝或植入(永久性)智能型機電裝置的人類,皆可稱為「人機合體」。倘若將這個定義擴及動物,則可泛稱之為「生機合體」。Cyborg是由Cybernetics(模控學)與Organism(生物體)兩個英文字的字頭組合而成,其中Cybernetics原指研究通訊與控制的學問,目前已延伸為泛指一切與計算機相關的科技。
早在一九七○年代,美國科幻影集《無敵金剛009》(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1974-1978)便成功塑造出一個人機合體的角色。不過在科幻作品中,卻也不乏非自願的人機合體。例如電影《機器戰警》系列(RoboCop, 1987/1990/1993)裡的男主角,便是在死後被回收再利用,變成「機器戰警」的一部分,本身則失去了記憶與自由意志。而在《超完美嬌妻》(The Stepford Wives, 2004)這部電影中,那些「嬌妻」是由於腦部加裝了思想控制晶片,才會個個變得「超完美」。至於最可怕的例子,則莫過於美國科幻影集Star Trek系列中的大反派「柏格人」(Borg)。
BOX2
柏格人(Borg):Star Trek系列中最受觀眾歡迎的外星反派,名稱由Cyborg簡化而來。柏格人是標準的人機合體,而且個體本身沒有自由意志;整個族群由「柏格女王」主宰與控制,是一種類似蜜蜂或螞蟻的社會性動物。但柏格人與蜜蜂或螞蟻又有很大不同,他們的生存目標是徵服並同化其它智能生物。因此嚴格說來,柏格人並非一個特定種族;凡是遭到「柏格化」的銀河智能生物,都是柏格族群的一員。
柏格人最早出現於第二代影集《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1987-1994),而在原班人馬躍上銀幕的《戰鬥巡航》(Star Trek: First Contact, 1996)這部電影中,柏格人也有吃重的演出。此外,第四代影集《重返地球》(Star Trek: Voyager, 1995-2001)的編劇群則對「柏格科技」有更上一層樓的描寫,其中的柏格人除了巨觀的機電裝置,血液裡還充滿微觀的奈米機器人。
BOX3
醫療仿生學(Medical Bionics):仿生學(Bionics)可粗分為兩大領域,較為人知的是「工程仿生學」(Engineering Bionics),專門研究如何模仿生物的形態或功能,再將結果應用於各種工程設計(參見九月號本專欄)。「醫療仿生學」則是研究如何以「非生物科技」的方法,製造出各種器官的功能性替代品。與天生的器官相較,這些人工器官目前或許略遜一籌,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們總有一天會超越大自然的傑作。本文談到的人工心臟、人工視網膜、人工耳蝸以及各種智能型義肢,都是目前醫療仿生學最尖端的成果。
BOX4人工器官Vs人造器官
本文將醫療仿生學的產品統稱為「人工器官」,例如人工心臟、人工骨骼等。這些「人工器官」僅僅形狀與功能類似天生的器官,本質上卻是廣義的機電裝置。至於「人造器官」則是生物科技(如「組織工程學」)的產物,與天生的器官幾乎在各方面都毫無差異。
二、Cyborg society
1、Cyborg society的意涵:
Cyborg society可能代表兩種意義;其一是指社會中住著cyborg的公民,其二就是指整個社會結構就是cyborg。現今的社會已經可以稱得上是Cyborg Society了,因為廣義來說,一些增強生活功能的輔助器材,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這樣的情況就已符合前者的定義。然而,在這部分我們所要討論的則是其第二項定義,也就是將這個概念由個人身上延伸到整個社會結構上。與之前提到Cyborg之對於人類本身同樣的,Cyborg society的人機接口發展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增強與替代、侵入的機器接口、一統。
(1)增強與替代(Augmentation and Replacement)與個體Cyborg同樣的,在一開始一切的發明與創新都是為了功能的增強,電報、電話的發明,逐漸地替代了人們長久以來用以維持遠距情誼的書信;電視媒體的發明使得人們的視野能夠無遠弗屆,達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計算機的發展經由真空管、超大型計算機一直到個人計算機的發明使得一些複雜的運算得以快速達成,計算機成了最佳的計算和數據處理的工具。這些個別的發明都將人類人際、訊息取得、知識…等需求的達成,有了更快、更廣、更好的方式。
(2)侵入的機器接口(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增強與替代通常是片段的與部分的,但是當邁入這一個階段,其影響將會是全面的、整合的;網際網絡的發明之後,世界掀起一股網絡熱潮,沒有人感忽視,沒有人願意被拋在後面,所有增強與替代的發明都朝向網絡生活,此時,網際網絡與我們的社會結構進行整合,所有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互動人際關係與生活都將網絡化或稱之虛擬化,虛擬公司、虛擬商店、虛擬貨幣…等,都在實際的生活中被運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虛擬入侵真實,虛擬不再只是虛擬。
(3)一統(Unification) 一統,或許有人會認為第二階段部分,所有事物都朝向網際網絡的發展,就已達成所謂一統的階段;但是,其實這樣還不足以稱之為一統,一統應該還包括了精神或是文化層面的部分,樂觀者可以說它將帶來更新、更好的世界,悲觀者將有可能將其視為更加冰冷的宰制。
簡言之,CyborgSociety的發展即是從達成方式的革新,進而到整體量的改變,最後將可能會是整體本質的變革。
2、虛擬城市:
在此,將提出Cyborg society的具體例子—虛擬赫爾辛基(Virtual Helsinki ):所謂的虛擬城市,其實就是想要透過寬頻網絡的相關技術,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完整城市的複製版,讓部份的城市生活可以在這個虛空間上以零距離的方式來進行。「虛擬赫爾辛基計畫(Helsinki Arena 2000)」[1][15]便是企圖朝向此一理想的具體實現。
「虛擬赫爾辛基計畫(Helsinki Arena 2000)」是隸屬於一個更大規模的網絡發展計畫[「單一歐洲訊息城市(Infocity)」[2][16]計畫中的一部份,從1997年1月1日開始執行第一期的發展計畫,它企圖透過政府、民間企業以及其它組織的共同努力,利用3D虛擬實境技術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完全虛擬的赫爾辛基,藉以提供現實世界中的赫爾辛基居民人們可以透過網際網絡相互溝通。 整個虛擬城市計畫企圖透過3D技術「虛擬標記語言」Virtual Reality Modelling Language (VRML)),打造一個完全虛擬的立體網絡城市空間,各種忙碌的城市活動都可以在這個虛空間中舉行,包括文化活動、購物或者是開會等等。人們可以透過網絡在虛擬的赫爾辛基的街道上活動、拜訪朋友,或者是透過影像電話來彼此聯繫。所以如果這個計畫普遍實施,可以預見它將使現實生活中的赫爾辛基的居民生活方式大為改變,以後各種現實城市生活中的參觀活動、排隊洽公或是辦公活動都可以改由透過家裡的計算機與網絡系統來完成。 除此之外,虛擬城市計劃發起人Risto Linturi提出,因為人類可能極不希望將晶片植入自己的腦中,所以同樣的晶片就以植入行動電話來取代,行動電話將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行動電話具備一組 ID,所以行動電話的ID就代表身分,可以利用它打開大門,不需要鑰匙和門鈴裝置。當身在超級市場的時候,你可以透過大哥大屏幕看到家中冰箱食物的剩餘狀況,然後馬上就知道你該購買哪些東西,在購買時,還可以利用行動電話聯機銀行直接付費,不需要現金,信用卡當然更不需要。 當然若將虛擬城市的建構以及個體晶片的運用作結合,無論是任何生活所需的活動,都可同時在實體街道或是虛擬都市中進行選擇,或是整合運用。這是一個趨勢,是許多高科技發展國家的共同努力方向,就前述的單一歐洲訊息城市計劃中就已包含了曼徹斯特、巴塞隆納、赫爾辛基、維也納…等國家,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類似計劃。在理想的虛擬城市中,網絡如同街道般連接著每一個人們所能前往的任何地方,虛擬即是真實,真實生活亦因虛擬通路而更加便利;此時,虛擬赫爾辛基目標的達成,可以說Cyborg society已經正式邁入「侵入的機器接口」(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階段。
網際網絡是一種工具、一種媒介,在Cyborg society中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然而對於未來的展望來說,應當不在於去建設網際網絡的基礎架構以及技術的進步,而是如何去使用它,或是如何去建立使用它的價值:讓這個社會活起來,也就是讓網絡成為社會的血脈。
一統階段—全球腦Global Brain
If society is viewed as a super-organism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lay the role of its brain .[3][17]
社會有機體的概念發源甚早,從史賓塞到涂爾幹,都將社會視為如同生物一般的有機體,尤其是涂爾幹於《社會分工論》中所提出有機連帶的概念,當社會分化至極為複雜的程度,藉由連結產生集體意識,而使得社會外在於個人,形成先於個人而運作的有機體。在視訊媒體的發明之後,曾經有人提出地球有機體或是超級有機體的說法,其將整個地球視為如人體一般,其中電視媒體即如同人類的眼睛,廣播媒體就如同耳朵,然而地球上的各項連結都是維持有機體生存的重要器官;這樣的比喻雖然不錯,但也僅只能比喻為不具學習思考能力的低等生物罷了,因為此有機體缺少了「腦」。
然而「全球腦」乃是Peter Russell於其1983年出版著作(The Global Brain)中所提出,認為經由科技的發展,電訊線路、光纖、衛星…等,可將地球的各個部分連結起來,並且認為由一百億個個體的連結,地球整體將可視為一個如人類有機體所擁有的「腦」。[4][18]然而,根據Nielsen//NetRatings表示:在第一次的全球網絡人口普查中,超過20個不同國家裡,共有接近3億的網絡人口。[5][19]經由計算機網際網絡短期倍增的擴張速度,達到百億連結的時日不遠;若以腦的模擬來說,網際網絡的互動、思考(運算)以及記憶(儲存)等特性,似乎更甚於Peter Russell當初所採用的電話與視訊媒體的想像。
網絡具有強大的記憶儲存能力已在資料的多元性與豐富性中可以得到證實,但是它所連結的還僅是幾個主要的網頁儲存空間的伺服器;前些時日受到全球矚目的Napster便是將所有網絡上個人用戶計算機中所儲存的mp3檔案作集結,整個網絡真正的達到個體間的連結,更加符合集體記憶的精神。
積沙成塔的概念也已經受到世人的重視,雖然計算機晶片體積的縮小以及運算速度的發展仍舊快速,但是終究會有其限制,端對端運算的架構將可開拓出另一條出路;英特爾於8月22日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第七屆開發者論壇(IDF)中表露其對推動端對端運算(peer-to-peer computing)網絡基礎建設的強烈企圖,並認為這將是第三波的網絡革命。[6][20]端對端運算架構最大特點是網絡資源共享,包括檔案共享、網際網絡群組與分布式運算等,此架構可集結許多客戶端間的運算資源,以達成複雜的工作,而不再需要client-server架構網絡功能強大的伺服器,也可說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多年來,英特爾公司更已運用衍生自P2P的端對端運算PCP(PeerComputing)方式,提高公司的生產力。該公司員工下班時,數千部個人計算機看似閒置,實則通力合作,協力解答與製造微處理器相關的複雜計算。用PCP執行計算機運算,可取代通常需要大型主機才能勝任的複雜運算任務。作法是把原先由一部大型主機處理的複雜問題(例如繪製人類基因圖譜),切割成一件件小任務,再交由眾多個人計算機分頭解決。小型機器解出規模較小的計算題後,把答案回傳給效能較強的大型伺服器,再把片段整合起來。PCP的應用實例之一,是SETI@Home計畫[7][21]。該計畫徵求個人計算機使用者自動捐出一部分未使用到的計算機效能,用來尋找外星人的蹤跡。
包含了以上的記憶與運算功能,可以說是具備了類似腦的條件;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已正式朝自我修正與自我複製的方向努力,假以時日,計算機的代理程序將能自我管理與運作,因此若配合上為了人類便利性所設計的代理程序,全球腦可望真正的活起來。
由此看來,似乎將全球腦的生命性視為科技發展的成果。其實不然;以麥克魯漢(M.McLuhan)所說的「媒介即訊息」來看,媒介本身對整個社會、的建構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而當然更重要的是網絡間流動的「訊息」;上述的諸多條件與科技的發展討論,為的就是「訊息的處理」,若是地球的網絡連結以及人工智慧的結合使得整個網際網絡具有外在於人類,而能獨立思考與記憶,並且能夠傳承與修正的特性,全球腦才能算是完整。
目前信息科技發展,雖還不致於馬上建構完成具備智力的全球腦,但此一發展趨勢已是不可逆轉的了。布蘭德斯大學研究團體已經發展出可以自行設計、按照「物競天擇」法則,創造並複製「適者生存」的機器人,尤有甚者,被創造出來的機器人仍能將生存特性傳給下一代,改變了人們對機器的看法。電子書的設計人員已考量讓內鍵百科全書與字典的電子書具備自行建構內文與批註間超級連結關係的智能索引功能。事實上,人類與機械間的界限日益模糊,類似CYBERORG的觀念與想法日漸增加,全球腦的時代終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到臨。[8][22]
當全球腦的時代來臨,整個網絡架構就已不再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有所區隔,因為它就是社會的一部份,更可說是最主要的部分,全球腦是無形的概念,社會也是一種建構的概念,由於網際網絡的入侵最後導致兩個概念的一統,傳統社會型態因而轉變成為似乎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社會。
三、cyborg的迷思
cyborg是否能進入智人﹙Homo sapiens﹚的領域而發展出普遍的心智能力,或是以有別於人類思考的方式而進化出具有智能的思考機器,建構有意識的人工體是否有可能?本文嘗試以三方面試圖回答此問題。首先,是人工智慧本質上是對無意義符號的操弄,有意義的行為並不存在於機器中。其次,是將心智過程比喻成心理計算﹙mental calculation﹚方式的限制。最後以複雜理論解釋作為人工智慧之哲學背景的心物二元論之不足。
人工智慧的限制
Homo sapiens的意思就是「會思考的人」。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就是我們的頭腦。人類早就不只是依賴身體上的氣力、或是奔跑的速度以求取生存。百萬年來演化的歷程,使得現代人類發展出記憶、推理、判斷、反省、理性,以及使用語言溝通的頭腦。對理性思考﹙rational thought﹚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使我們在邏輯學上累積了大量豐富的知識,作為一門有關推理的科學理論,邏輯試圖解釋人類如何進行推論。邏輯的發展促使人們相信邏輯能為所有的推理與理性行為,提供統一完整的架構。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就主張這樣的論點,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這兩門學科,將此觀念重新包裝再出發。人工智慧其目標在於建造能夠進行推理,以及執行邏輯決策的計算機。發展這種程序需要計算機科學家將邏輯轉換為程序語言。這個步驟類似於將代數、算數等規則轉譯成程序語言,而使計算機能夠解決數學方程式的原理。認知科學則嘗試使用人工智慧程序,來協助探究大腦的運作方式。因為人類心靈太複雜,電腦程式提供的各種思考歷程模型,反而比較容易做仔細與精密的檢驗。當信息科學家把高度發展的邏輯,當作人腦內理性思維的典範時,他們所做的人工智慧研究,就想嘗試用計算機仿真或複製出理性程序。雖然開始時,它們懷抱著極大的信心,也打出許多強力的宣傳,但是半個世紀過去,計算機威力雖然變的驚人,不幸的是在獲得像人腦一樣的智能方面,卻是一連串破滅的期望。
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學者相信,人的行為完全依照知識而來,而知識則由心智表徵符號構成:認知力則由這些符號的操作而成。心理現象通常以各種功能程序來加以描述,而評斷這些程序是否有效,則端看能否運用各種符號,以簡潔與精闢一清二楚的方式來解釋各個項目。
我們不能因為現代計算機的強大威力與效用,就漠視一項有關計算機運作方式的基本事實。數字計算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根據一組事先精確定義好的規則來操弄符號。對於旁觀的使用者而言,這些符號似乎有意義或指涉實際事物,然而就像美這種東西一樣,符號的意義或指涉,也只存在於使用者的眼中,而不存在於計算機裡。只要給予適當的設定,不需心智的符號操弄,也能製造出有意義的行為。
這樣的錯誤論點主要有三點。第一是認為解決某些物理學的難題就會有助於解決意識問題,其次是認為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將就這些問題帶來答案,第三點則是認為人們不需要先去了解構成理念架構的生物學,只要研究行為、心智的表現及能力,以及在此假說下所形成的語法等,便能使觀念有所突破而繼續發展。這樣的理論是一套未經驗證的假說,其中最大的缺失是對於心理過程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的部分。
計算與信息
我們到底是出於理性的判斷,或是想保持唯有人有智力的傲慢心態,而作出程序沒有展現智力的回答?畢竟,飛機並不是把食物轉化成能量、再像鳥一樣鼓動翅膀而升空,但我們仍舊說飛機飛了。飛機以完全不同於鳥類、但適合於其結構與設計方式,達到相同的飛行目標。
兩千年來邏輯發展歷史中重要進展的背後,其實隱藏了某種對心靈運作方式的觀點,亦即,理性的或邏輯的思考其實是一種根據規則所進行的心理計算﹙mental calculation﹚,而這種計算在許多方面都與算術非常類似。類似的觀點驅動現代人工智慧和認知科學的研究,這是種把心靈視為一部依據規則進行心理運算的計算器的想法。
計算是依照明確的步驟所形成的某種符號演算,這些語法的規則的運作其實是某些計算,這些計算通常被假定與神經系統的結構以及發育模式無關,這就好比計算機軟體與機器無關,可以在不同構造的機器中運作。
人類知識的新發展經常還自於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務,以及由原本看似相異的現象中尋找貫通的線索。在我們嘗試理解推理及溝通的研究中,稱此為信息立場〈information stance〉的觀點﹙Devlin, 1997﹚。此觀點促成了許多當代重要的進展。這種觀點將人類的大腦比擬成信息處理系統,亦即能夠擷取,儲存並處理信息的系統。
採用信息立場的好處在於此一觀點提供了一致的架構,可以把認知、推理和溝通等,一律視為大腦處理信息時所採用的不同方式。認知可視為擷取信息的過程,而推理則ˋ郵寄存的信息推導出新信息,以便擴大信息的方法。溝通則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歷程。
但是在信息的物理表徵抽除之後,純粹的信息到底是什麼?在這個所謂的資訊時代,我們所搜集、保護、複製、販賣的其實都是信息的物理表徵,我們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信息,也知道如何擷取並處理這種東西,但卻不能精確說明它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仍沒有適當的理論框架。這其中發生的混淆首先在於我們處理的其實是信息的表徵。信息是如何被表徵的,不同的行動者能從相同的來源抽取不同的信息;另一方面,不同的物體或是物體組態也可以表徵相同的信息,這是因為系統規律性使然。限制﹙constraint﹚則是另一條件,對相關的限制有知識或知覺,讓人們得以獲取此限制所表徵的信息。情境類型﹙situation type﹚則是第三項條件,辨識事物類型的能力構成人類認知與溝通的大部分基礎,我們從環境以及環境中擷取信息的能力,大多建立在辨識類型上。研究推理與溝通不能不將辨識類型的脈絡納入考慮,而心理計算所假設的邏輯卻是一套獨立於識類型的脈絡外的推理理論。
將人類的大腦比擬為信息處理系統,並不意味著大腦就只是數字計算機,或只是神經網絡。當然,大腦可以視為數字計算機,或是某種神經網絡。大腦遠比這些人造機具來的複雜。主張大腦是某種可以擷取,儲存並處理信息的機具,並未說明大腦進行這些活動的方式。這只是了解大腦與其活動的一種方式而已,但並非唯一的方式。腦部是選擇性系統而非圖靈機﹙Turing machine﹚;感覺數據亦不是心靈的基礎。
A home computer and the human brain.
心物二元論與複雜
現代邏輯嘗試以獨立於脈絡之外的純粹方式來捕捉推理的模式,這是笛卡兒式科學的核心。這個研究傳統從柏拉圖開始,經由伽利略和笛卡兒的工作,幾乎掌控科學與哲學的局面。笛卡兒深深影響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因此他的觀點也激發了許多建立在物理學典範上的嘗試。對笛卡兒而言,心與腦是兩個分離的對象,心是抽象對象,居住在物質構成的大腦中,而數學則可以解釋抽象心靈的運作方式。這種主張心靈與身體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區隔的理論,稱之為二元論﹙dualism﹚。二元論者假設。外觀的客在事實是獨立於人的詮釋〈存在〉而存在的。我們從這些事物擷取信息來行動,並且建構出一套有關外在世界的內在心理表徵或心理模型。思想就是在操弄那些內在表徵,而認知的基礎也是建立在這些內在表徵的操弄上。語言則是由符號所組成的系統,而符號所構成的模式則代表了世界上的事物。
這種論述漸漸遭受來自哲學家、生物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的挑戰。來自不同知識背景的學者,批評二元論嚴重模糊了認知的複雜生物本質,並導致有關思考與溝通的錯誤觀點。自達爾文以來,生物學家只要一面對特定物種,便幾乎不由自主思考到演化對此生物的影響。腦部與心靈之間的關係也不例外。 Maturana & Varela﹙1980﹚ 認為生命系統是依據生命系統的不同部分彼此的互動而創造。我們不應將生命視為藉由內在表徵來「擷取信息」的系統,而應將注意力集中於收命系統與環境進行緊密互動時所不斷產生的變化。生命系統不應被視為信息的傳遞,而應該是兩個系統間的偶合行為。思考單一而孤立的心靈狀態是不正確的。必須考量其環境與演化歷程。因此,心靈無法獨立於身體之外而得到理解。
---------
0614心得一則(宗慶)
在許多科幻電影之中,人與機械相互的結合,產生出一種新的人類的方式。而實際上,我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中,我們不知不覺的已經與科技結合了,只是它不是以植入的方式結合,而如同行動電話、網絡的使用等等都是。而在人工智慧的部份,以網絡的遊戲為例,在各種不同的遊戲類別之中,都有一套人工智慧系統,控制著。目的,可能是增加遊戲的可玩性,或,提高遊戲的質感。一般來說,凡事可以預測的事情,都可以使用。以做為我們一個參考值來使用。未來的事。誰知道呢?我們將生活在未來的世界之中,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管道將是一臺機器而已。
Cyborg與信息社會的未來 心得報告(純怡)
Cyborg是存在於幻想世界中的名詞,在電影、小說、漫畫裡我們都看過︰「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裡的柏格人Borg、「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中的阿諾、「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裡飽受追殺折磨的複製人、日本卡通「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裡的半人戰警,好象很遙遠,但是如此不真實的想像卻已經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的生活。Cyborg的發展使人與機器,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男人志春夏國際時尚特刊 2003)早期的電影「A.I.人工智慧」,或者是較近期的「機器公敵」,都是令人為之耳目一新的電影,很多人認為電影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而類似的電影陸續推出,不得不讓人深思,未來人類的發展會變成什麼樣子。人工智慧所帶來的,除了文明、方便外,是否也造成了一種對人類的威脅,人工智慧要發展到什麼樣的一個程度才是最適當的,是否有必要無限制的發展下去。若是無止盡的發展下去,那麼在未來的幾百年後,「人」是否還是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人」呢?若是人類能夠被機器取代,那麼人類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也許我們不該只是一昧的追求科技的發展,更要思考的是人存在的意義。
【推薦網站】
http://www.swarmagents.com/vm/articles/cyborg.htm Cyborg、Cyborg Society&Global Brain
http://books.on-line.cn/baike/jqp-szsd/016.htm 人與機器之三︰復歸於人的計算機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newmedia/homepage/hewei/mtkj/zhutirentong.htm網絡時代的主體和自我認同
【心得分享】(姿香)
近半個世紀來,「人」與「機器」的界線日趨模糊,從光學眼鏡、假牙、義肢,到人工器官移植,乃至未來人體植入晶片的運用……諸如此類,「人」逐漸以不同程度與機器合體,當「有機」與「人工」的結合比例,不再以有機體為主時,你是否想過,此「人」是否仍為「人」?不久前相當受到歡迎的電影《機械公敵》,其中的故事講述了機器人服侍人類,除了自主性之外,幾乎完全融入人類社會之中,最後甚至是自我演化並產生智能,最終脫離人類控制。這樣的題材無論在科幻小說或是電影中屢見不鮮,但始終被視為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故事,與人類生活似乎毫無相關。但我們不能忽略,由於科技給予的想像是美好的,它的融入生活也是自然而無痛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都已成了「Cyborg」(蘇健華,2005_3月,大地地理雜誌)。面對信息社會的未來,我們可能喜出望外,我們或許裹足不前,是因為我們沒辦法停止。當虛擬人物、機械人可以取代我們的時候,那「人」的定位應該在哪裡?機械公敵、駭客任務兩部電影,都在敘述著計算機時代的反撲行動,人類是否能像電影中的英雄,戰勝一切?從變人到AI人工智慧到機械公敵,其實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科技的未來,就如同後視鏡理論,人類的研究腳步總是比實際狀況晚了一步。信息社會的今天,環境充滿著不確定性,新的信息與知識技能等,隨時都可以在下一秒推陳出新,即使我們發現的慢、了解的晚,但是仍要不斷的累積我們所知的,來詮釋未來學。
【推薦網頁】
1.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453&;f_ART_ID=9237。
變人 迎接後人類時代的來臨。
2.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goya/43.shtml。
The Uncanny:Experiments in Cyborg Culture。
Cyborg與信息社會的未來 --心得報告(張心怡)
『Cyborg』存在於幻想世界中的名詞,這樣的主題更是受到科幻小說、電影、漫畫家們的喜愛。如:「星艦迷航記」裡的柏格人Borg、「魔鬼終結者」中的阿諾,或是《駭客任務》、《A.I.人工智慧》 ..等等,當中天馬行空的故事情景好象離我們很遙遠,如今這些不真實的想像卻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生活當中,更成為一門學科「Cyborglogy」,涉及的領域包含傳統人類學、醫學、社會學、哲學、未來學……等的多元化科學新領域。科技的進步帶來很多的便利,從人工智慧到人工器官的研發;生物科技與奈米科技的迅速發展,為人類醫學史的進步發展與生活開啟新的扉頁。在生活中我們常熟知的有假牙、義肢的使用,或是較為精細的人工器官移植。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發出一種生化機器人,將活生生的細胞,黏在極端微小的機器人身上,幫助病患儘速康復。這種生物機器人直徑跟頭髮差不多,可以深入人體裡面,原本是為了航天員在宇宙飛行的時候,無法及時就醫,作為急救之用,未來科學家將改用人類細胞,培養生物機器人,以便正式推出救人;在南韓,「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金鐘煥教授在二○○五年初宣稱,計畫依據人類染色體為概念,設計出人工染色體軟體。可怕的是,這樣的軟體可以讓機器人有感覺、能推理、甚至繁衍後代,這對於我們人類存在的價值是否構成威脅就得須重新思考了。
參考資料
1. 《東森新聞報》,網絡查詢:http://www.ettoday.com/2005/02/03/334-1750084.htm
2. 《變人 迎接後人類時代的來臨》,網絡查詢: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453&;f_ART_ID=9237
3. 《機器人性化,人類機器化》,網絡查詢: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9236
4. 《IF--工研最IN》,網絡查詢:http://itrifamily.itri.org.tw/in/93/in931015-3.html
Cyborg與信息社會的未來(莊壽美)
近年來信息科技及生體工學大幅演進,cyborg的議題也漸漸成型。不論就網際網絡的普及,信息工學的應用,或者人類基因定序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突破,再再迫使人重新思考存在的基本元素,例如何謂生命,何謂靈魂,人是什麼,又有何獨特性,最後能夠維持人之所以為人的底線何在等等。這些問題並非單純屬唯心的想像,或僅是思考的遊戲。信息及生體工學的介入,不僅僅是人類知識系統的介入,以進行了解自身或者控制環境的工具,更是介入人的身體,調校人的感官,最終影響甚至鬆動了人的定義與意義。當人的意義系統有所更動,甚至因變動產生疑惑,相對應的將影響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概念。例如人權的概念必須回歸到人是什麼,或者什麼是人這樣的問題,否則所謂的權利將難以定位和規範。對於生命的保障也必須嘗試解答何謂生命這個問題,才能明確知道該去保障什麼,什麼是不該甚至不能去保障的。這些社會效應,最終均將回歸倫理學的層次,因為我們對於工學介入的種種判斷,均牽涉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抉擇,甚至更多是關於無法判斷,只能接受大勢所趨的必然,及之後面對即將出現幾乎難以預期的結果所產生的茫然。因此,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又多了新的看法? 怎麼說呢? 如果今天出現了一個有人類思考模式的機器人,那麼他是屬於人?還是屬於機器人? 他存在的價值是為了服務人類,還是為了證實些什麼? 如果真有靈的存在,機器人會有嗎? 「它」們的生存法則是該受到公平的對待嗎?自由權? 如果這一切都沒有被給予的? 那麼,同樣有智能的人類,又比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也挑戰了自由意識的可貴了。
參考引用資料
http://class.cyberik.homeip.net/cyborg/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5%8C%96%E4%BA%BA
Cyborg與信息社會的未來(梁瑞文)
之前有看過有關AI人工智慧的電影,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很神奇,人類最後竟然也為了要發展像「人」一樣的智能,去幫人類完成許多工作。 讓我不由得去思考,是為了要證明科技的發展,還是為了要滿足人類的需要呢? 這樣的高科技看似為人類帶來許多福址、相反的,是否也會為人類帶來威脅呢? 如果有一天高科技的結果是讓我們人類受到統治!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對於未來的世界總是有許多的期待和無知,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會是做什麼樣的準備去因應? 我相信這是處在現代的我們都曾想過的問題吧!想想現在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計算機、電視、網絡、科技,現在的我們是否已經開始是「不單純」的人類了呢,未來的人類是否是與機器結合在一起呢?那麼,我們是人還是Cyborg? 未來的社會如此的先進,現今的我們有是目標的發展科技呢? 還是我們正帶領人類進入一項新的大戰,一場人與機器人的大戰? 雖然如此,科技仍然需發展,人類仍然不停要進步! 唯一不變的,就是現在的我們每天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吸取新知! 進步才行。
參考資料:
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230059211.78.173.18.doc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453&;f_ART_ID=9237
心得一則(曉薇)
世界快速變化,網絡的世界裡,每過2年就成了一個世代。不僅信息、科技的使用更加多元、方便,人類的生活模式、組織型態、工作方式、人際關係、內在情感等等,不停地轉變,但是,這是否真的代表著「進步」呢?或許在機械的操作、使用上,經過不斷的改良、研究,朝向方便操作、隨身攜帶,讓我們運用自如,人人都可成為一個功能強大的cyberorg,透過機械的幫助,能力無限延伸,或者更有預言,將來人人只要植入晶片,所有的信息、知識,就全都可以輸入腦中。這些不斷研發問世、讓人轉變為「超人」的機械幫助,或者可稱得上是個「進步」。但是內心世界的豐富與滿足呢?現在,或許有許多人用網絡上的人際交流、聯機電玩等活動,來掩飾心中的空白,逃避現實的難堪。但是時間久了,我們不禁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是否被計算機宰制或制約了?」許多描繪未來世界的電影、小說,告訴我們未來世界中,可能使用的精巧機器,有多麼方便,但是對人類也危機重重。如:電影[駭客任務]中,描繪出人類被計算機操控、奴役,卻茫然無所知,也述說出所謂先知者的努力抗戰,引導我們去思考「虛擬與真實」無法區辨的可能。其它如:[變人]、[AI人工智慧中] 等,也一再提醒、重複審視人類應該要重視情感、內在精神的重要。人類以為自己操控了先進的科技技術,把一切交由計算機機器處理,掌控一切的同時,可能也喪失對於自我價值的思考能力,失去了對於自身價值的自主性,最終,是否會喪失人類寶貴的精神文明、思考能力的價值呢?未來的社會,又會呈現如何的面貌呢?
推薦網站—機器人類知多少。科科網。http://sf.nctu.edu.tw/yeh/robo_7.htm
[1][15] arenanet(http://www.arenanet.fi/index.html),2000/8/6。
[2][16] Infocity(http://www.infocities.eu.int/),2000/8/6。
[3][17] Francis Heylighen & Johan Bollen ,〈The World-Wide Web as a Super-Brain : from metaphor to model〉,(http://pespmc1.vub.ac.be/papers/WWWsuperBRAIN.html),2000/7/5。
[4][18] Peter Russell(1995),〈The Global Brain…An Over View〉(http://21net.com/online/russell.htm),2000/10/8。The Global Brain Concept(http://www.santafe.edu/~gmk/MFGB/node14.html),2000/11/7。
[5][19] 〈世界網絡人口數接近三億人〉(http://news.kimo.com.tw/2000/09/13/technology/zdnet/602585.html),2000/9/13。
[6][20] 〈英特爾網絡革命睡獅醒〉(http://news.kimo.com.tw/2000/08/24/technology/digi/556206.html),2000/8/24。
[7][21] ET, phone SETI@home!(http://science.msfc.nasa.gov/newhome/headlines/ast23may99_1.htm)。
[8][22] 翟本瑞, 〈虛擬社會學的虛擬社會基礎〉,「第二屆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研討會」論文,2000年10月6-7日,嘉義:南華大學。
聲明〡本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注:轉自豆粒drugstore的blog,http://www.donews.net/drugstore ,
更多優質內容https://blog.csdn.net/ifisher999/article/details/8116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