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古代海南寒門學子,靠什麼資助完成學業?

2020-12-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每到開學季,海南總有不少寒門學子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而圓大學夢。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一名家境不好的考生很容易得到關注和幫助,但在古時候,最先能幫到他的,恐怕還是宗族或鄰裡。

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肇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這不但得力於歷朝歷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也與民間各方力量的鼎力相助,息息相關。

在宋代的文獻中,就已經看得到海南人助學的記錄,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讓後人看到這種支持教育的精神,貫穿了各個歷史時期。海南人資助的對象,既有官辦的府學、縣學,也有民辦的學院、社學、義學;而作為一村或一族的賓興產業和祠堂田產,其收入也對本族子弟的教育有所襄助。

位於海口市瓊山區萬壽亭街的珠崖義學舊址,兩道殘牆支撐起石刻的牌匾,其上陰刻的「珠崖義學」四字還很清晰完好。

走在海口府城萬壽亭街上,密集擁擠的新舊民房之間,還佇立著兩道殘牆,牆體之間是一個石門框,門額上是一石刻牌匾———「珠崖義學」。

據查,瓊山進士、《四庫全書》編修者之一吳典,在家居喪(其父1784年去世)期間,曾捐巨資為家鄉做了很多公益事業,包括創建「珠崖義學」,讓貧寒子弟入學讀書。吳典創建「珠崖義學」的具體年份已經難以考證,但古人服喪時間為3年,他做此事當在1784年至1787年之間,1789年,吳典辭世,享年僅49歲。因此,「珠崖義學」已有220餘年的歷史。

像吳典這樣捐資助學的故事,在海南歷史上極多。

「守既樂從,四鄉之士莫不奔走從事,富者樂於出財,貧者樂於出力,而宮殿益隆。」受秦檜陷害被貶海南的宋代名臣李光的這篇《遷建儋州學記》,生動地寫出了儋州人對學校、對教育重視的程度,真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人人都覺得自己有責任。

李光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貶瓊州,1150年又移海南島西部的昌化軍。當時的儋州學宮日益鄙陋,搖搖欲墜,眼看就要危及周邊的民居,當地讀書人便向郡守陳適提出遷址重建的請求,得到了郡守爽快的許可。1151年,儋州學宮動工興建,第二年冬天竣工後,曾經師從於蘇軾的當地宿學王霄等人,便登門請李光寫篇「學記」。

義民建「社學」 官府配師資

《海南教育史志》的作者、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告訴記者,元代的海南教育與宋代相比,出現明顯衰退的現象,統治者的強硬手段,如將本是民辦的書院「官學化」,書院的山長要經官方任命和備案等等,而海南人的不配合,如很少有人參加科舉考試,或幾乎無人願意當元朝的官(「瓊人不仕元」),這些因素都使得當時的瓊州教育遜於前朝。

「即使如此,海南人對教育的捐助熱情並不消減,只是這些私人資助,都由官府掌管,沒有直接給到學校。」他說,「直到明代,海南教育如日中天,達到了巔峰,這其中有民間助學的一份功勞。」

始於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的社學,明代沿襲,本是公立性質的學校,由官府出面、出資挑選和延請有學行的長者,教育8歲至15歲的民間子弟,父兄不送他們入學是要受罰的,有點像現在的「義務教育」。後來由於官吏從中漁利,無錢者不接受入學,有錢者強留不放,朱元璋得知後,盛怒之下,一度勒令停辦社學,直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才又下詔:「民間自立社學,延師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幹預。」

據王俞春統計,明代海南社學最多時將近200所,其中瓊山縣佔去將近一半。當時瓊州府城一帶興辦社學的活躍程度,從嘉靖年間南京禮部尚書霍韜的《瓊州府社學記》可見一斑,其時有一批義民熱衷於創辦社學,造福鄉裡,得到了官府的認可,知府徐乾還為他們配備了師資力量。

鹹豐《瓊山縣誌》中府城及周邊地區平面圖。圖中城裡有「瓊府學宮」「瓊山學宮」「雁峰書院」「瓊臺書院」等學校的名稱。其中西南方位有「珠崖義學」,遺址在今萬壽亭街,牌匾尚存。

當時,義民潘清、楊馥之、彭盛,改「應襲書院」為「崇儒社學」;吳紹齡、林廷用、張拱,改老佛廟基為「東城社學」;馬駱、張隆、王節、蔡朝聘,建「南泉社學」;潘本泰、岑元高、謝德克,修「瓊臺義學」為「西關社學」;唐轅、潘行健、沈珊、沈玉,以五通祠的基礎建「北門社學」。

民間這些助學的義舉,深得徐乾的讚賞;而徐乾為每所社學選配一名士人前去任教的舉動,也深得民心。

清代的社學更是數不勝數,僅文昌一縣,就從明代的8所發展到78所。

「義學」:免費的教育「午餐」

歷史上,海南有一類依靠民間捐資而建的鄉村學校———「義學」,不容忽視。義學也稱「義塾」,明代萬曆《瓊州府志》稱之為「鄉義學」,一個「鄉」字,更加明確了它們存在的地域和接納的對象。

據《海南教育史志》一書介紹,海南從宋代開始就有義學,大部分是在各州縣的鄉、都、圖創辦,也有些建在城郭。它們由私人或宗族捐建,是免收學費的學校。

「義學是啟蒙教育機構,主要以兒童為教育對象,教學一般從習文識字、讀書背誦到粗通文義,讀物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幼學瓊林》等。」王俞春說,「教學方式以個別教授為主,重注入,不重啟發;重背誦。不重理解;重訓練,不重興趣。義學的教師大都是科考落榜者,或是寒門儒士、貧窮秀才,他們地位低,收入也少。」

義學經費大多依靠義莊、義田,或是地方公房公款,或靠富戶捐資、捐田、捐屋來維持。文獻記載的明代海南有義學11所,其中戶部給事中、海瑞門生、瓊山進士許子偉,就曾在瓊山、儋州和文昌興辦3所義學。

清代海南義學的數量也較前朝有所增多,達到19所,範圍擴大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如西部的昌化縣。

昌化是海南較早辦學的地方。唐貞觀二十年(646年),「晉王府參軍」王義方被貶為昌化縣丞,居瓊3年間,就熱心發展當地學校教育,使昌化子弟知書識禮,好學之風延及後世。清代,昌化士民辦學積極性也很高,創建了多所各有特色的義學。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縣璩之璨倡建了3所義學,此後的同治、光緒年間,當地官民又創建了4所義學———眾圖義學、成德堂賓興義學、六德堂義學和王姓義學。

其中,六德堂義學和王姓義學設在今東方市四更鎮四更村。六德堂義學於1895年由附貢生吳趙蔚,廩生蒙上標、李玉棟,生員董其瑚、倪秀、彭延年6人合議,各將多年課徒修俸捐出本錢300千文營放生息,每年收利息錢60千文,作為該村兩處教學點師生的經費;王姓義學由四更村王氏祖祠廩生王棟創辦,他向族中耆老籌措銅錢120千文,作為義學每年收利的基金,請師設教,讓王姓子弟免費讀書。

祠堂田產:富餘盈利用於助學

四更村的「王姓義學」,其實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家族學校。而古代這類學校,一般設在本族祠堂,「祠堂」一度成了學校的代稱,海南話中就把小孩子上學叫做「去祠堂」,這一說法至今還停留在鄉村老人的嘴上。由此可見,祠堂對一地、一族的教育事業,作用和影響不容小覷。

王俞春說,過去,各個宗族祠堂一般都有各自的祠堂田產,出租給農戶種植,收入主要用於祭祀宗祠、灑掃祖墓和續修族譜,當然也有用於資助家窮子弟讀書和遠行的款項,但所佔比例不大,多是從富餘的盈利部分中給付。「就此而言,祠堂田產雖然也有助學的功能,但不如賓興田產那麼突出,純粹用於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海南建省辦特區後,本島符姓、潘姓人家根據國家政策,要回了在海口市區的祠堂產權,建起樓房,出租或經營,每年都有不少收入,所以能對考上大學特別是重點院校的本姓學子給予現金獎勵,不失為一件好事。

除了社學、義學和賓興等助學方式,古代直到民國時期,海南民間捐資幫扶教育的方式還有多種,既對私,也對公。

譬如,明政府規定地方官辦學校必須配有「學田」,由學校招人耕種,從中收取糧食或地租,維持學校運作,學田一般由官府撥給學校,但海南民間也有人樂於捐贈田產,助學之心由此可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瓊臺書院時,民間也踴躍捐助,時任雷瓊道巡撫費丙章在《重建瓊臺書院碑記》中寫道:「……同官率分俸助之,士之慕義者,捐輸若恐後。」

海南民間助學之風日盛,即使是遠在海外的華僑,也概莫能外,諸多例子不勝枚舉。「私立瓊海中學」創始人之一、首任校長鍾衍林籌措創辦經費時,就曾經遠赴東南亞,向眾多瓊籍鄉親伸出募捐之手。

原標題:瓊州助學 源流久遠

(本文原載於2013年7月29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記者: 陳耿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李國棟

責任編輯:周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海南日報客戶端「慢讀」頻道

慢讀丨海南各類學校校訓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慢讀丨海南這座「亞洲第一燈塔」,是漁民前行的航標塔

覺得內容好看

原標題:《慢讀丨古代海南寒門學子,靠什麼資助完成學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江華:「瑤響大學夢」結對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
    紅網時刻9月15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周聲遙)9月14日上午,江華瑤族自治縣舉行2020年「瑤響大學夢」結對資助儀式。儀式上,企業愛心人士與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幾的資助模式,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江華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國棟參加資助儀式。
  • 生前曾資助多名寒門學子,現嫌疑...
    2013年起,甘國明在全市範圍內,物色寒門學子,每年資助4名貧困學生讀書。據發文時相關機構所做的統計,在他資助下完成大學學業的21人,在接受資助的36人綏青觀察提示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寒門學子圓夢985,想帶奶奶上大學,「千年學府」做出回應
    寒門學子圓夢985,想帶奶奶上大學,「千年學府」做出回應她叫劉媛,典型的寒門學子。今年高考中她取得了625分優異的成績。那麼,劉媛的另一個願望是什麼呢?她的願望是帶著奶奶上大學。得知這個消息,有的網友可能會感到意外、吃驚!雖然之前,有寒門學子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大學,有貧困女孩黃來女帶著父親上大學,有孝心兒子趙德龍帶著癱瘓父親上大學這樣的先例,但是,帶著奶奶上大學這樣的事畢竟還是第一次聽說!吃驚之餘,大家難免要問劉媛為何要帶著奶奶上大學?
  • 中信銀行扶貧故事 東蘭縣寒門學子的「自強路」
    原標題:中信銀行扶貧故事 東蘭縣寒門學子的「自強路」   今年7月,「中信銀行
  • 濟南師大教育專注專升本,四年助百餘名寒門學子圓本科夢
    近日,濟南市歷城師大培訓學校收到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學生小趙是該校資助的一名寒門學子,為了幫助他圓本科夢,學校減免了他的學費。據介紹,濟南市歷城師大培訓學校是經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正規專升本培訓學校。四年時間,寒門學子助學計劃資助百餘名學子,金額達到百萬元。
  • 微紀錄片 | 深山裡的寒門學子
    孫川工地打工偶爾做代課老師的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工地打工,兩口子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供家中四個孩子讀書寒門貴子孫川感動了正在大涼山扶貧的農行浙江分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組農行資助合照扶貧先扶智。農行浙江分行在大涼山的扶智路上,總共幫助了201位像孫川這樣的寒門貴子,截止目前共捐贈552800元。走出大山的路有多遠?
  • 中信銀行扶貧故事:東蘭縣寒門學子的「自強路」
    他激動地說:"作為受資助者,自強班項目改變了我的人生,如今我有了一定的能力,也要盡力去幫助更多的人,將自強班的助人精神薪火相傳。"  2013年,中信銀行開始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開展"中信銀行·新長城高中生自強班"教育扶貧項目,旨在以教育幫扶形式,幫助貧困高中生完成高中學業、考取大學。當年11月,中信銀行南寧分行在河池市東蘭縣高級中學,開立了廣西第一家"新長城高中自強班"。
  • 都說「寒門出學子」,當今社會寒門真能出學子嗎?農村學子沉默了
    都說「寒門出學子」,當今社會寒門真能出學子嗎?農村學子沉默了,大家都聽說過「寒門學子」這個詞,但是古代貧困的人們為了取得功名,要想出人頭地成為有錢人,只有通過寒窗苦學,但是,寒門學子和富家子弟大不相同,富家子弟等家庭條件很好,不努力也能得到好的待遇。
  • 千名長沙旅遊人橘子洲慈善跑 近10萬元善款資助寒門學子
    活動募集到的近10萬元善款,將全部用於資助安化寒門學子和湖南「腦癱村」兒童。此次活動旨在表達長沙旅行社行業對病患兒童、寒門學子的關愛,倡導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社會風尚,展示長沙旅遊行業從業人員積極、陽光、熱情的良好精神風貌。開跑儀式上,各參賽隊伍代表依次上臺宣誓,共同發表愛心宣言。
  • 情暖寒門學子:廣西世華集團資助47名貧困大學新生
    2018 年 8 月 21 日,「 2018 年北海市愛心企業資助貧困大學新生捐贈儀式」在北海市教育局舉行。在捐贈儀式上,廣西世華集團總裁兼北海分公司總經理劉飛先生代表世華集團,向剛考入大學的 47 名貧困學子捐助 50 萬元。世華集團總裁劉飛在儀式中說:「世華的創始人和高管都是出身貧寒的80、 90 後。
  • 【頭條】膠州有束光,照亮3000寒門學子大學夢……
    近日,在李哥莊鎮,接受捐助的貧困學子賈曉表達了感激之情。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她,弟弟正讀初中一年級,90歲的奶奶癱瘓在床,母親在家照顧癱瘓的奶奶,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一人在外打零工的2500元收入。了解到賈曉的艱辛處境後,青島中啟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啟榮積極對她伸出援手,除了發放陽光救助金5000元外,又決定每年資助其學費至大學畢業。
  • 慢讀丨這個海南人不得了,他是新中國第一代「晶體人」
    可是,就像拔南父老對自家遊子不了解一樣,物理學家吳乾章(1910-1998)的事跡在海南也鮮為人知。吳宗朱,1910年10月17日出生於海口市拔南村。小村在東水港邊,水運方便,海產豐富,但有的人家並不靠海吃海,而是求學讀書。早在19世紀初,村裡已有多名子弟到廣州、南京等地求學,有的還考入法國裡昂大學,成為經濟學碩士、政治學博士。
  • 一所民辦中學如何改變寒門學子命運?碧桂園這支微電影講透了|清遠...
    這所民辦高級中學,招收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品質優秀的初中畢業生,並承擔他們在校期間所有費用,還提供助學金直至完成本科、研究生、博士等所有學業。校碑上有這樣一句話,字裡行間透露著創辦者對寒門有志學子的憐惜。楊國強自幼家貧,17歲前未穿過鞋。農民出身的他經常會提起曾經窮得差點沒讀高中,因得到政府資助才完成學業、改變命運。後來,在兄長楊國華幫助下,他入門建築行業,從建築包工頭逐步成長為世界500強公司掌舵者。
  • 董事壹號丨葉榮祖捐資助學,圓安徽六安寒門學子夢
    董事壹號奉獻社會,圓夢貧困學子!        讓善行溫暖家庭,讓愛心助力成長。
  • 慢讀丨古詩詞中的海南水果
    時光回溯到兩三百年前,當時的海南居民恐怕都沒有見過如今常見的很多水果。如現在聞名全國的海南芒果,在清代中期以前的海南史志中都未見有記載,菠蘿在海南的記載也不早於清道光年間,而紅毛丹、蓮霧、火龍果等水果傳入更是近代的事。那古代海南人靠什麼水果消夏呢?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荔枝,原產於海南或較早傳入海南的水果還有龍眼、椰子、波羅蜜和楊桃等等。
  • 慢讀丨高僧鑑真與海南人的千古奇緣
    這一次,他依然沒有成功,因為南海上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這位高僧和他的弟子們在海南居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備受禮遇,造寺傳法,「帶貨」無數,足跡遍及振、萬、崖三州。千年以來,這位高僧不僅以佛法潤澤了當時的這片蠻荒大地,還與海南本地人結下千絲萬縷的奇緣。
  • 資助117名學子圓夢大學,2020年上遊新聞陽光助學行動圓滿結束
    今年9月,上遊新聞陽光助學行動圓滿收官,總共面向全市資助了117名陽光學子,活動一次性資助每名學子助學金5000元,以幫助更多的優秀寒門學子實現大學夢想。7年時間已有近千名學生得到資助「陽光助學行動」創立於2001年,是由全國38個省市主流媒體共同開展的一項大型社會公益活動。
  • 福建泉州「僑青助學」資助德化一中優秀學子
    福建泉州「僑青助學」資助德化一中優秀學子 2013年04月09日16: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 陝西商洛寒門學子勤學苦讀,高考664分進清華
    其曾祖父憐惜他,靠著退休工資維持著他們兩人的生活。 他就是如今考上清華大學的陝西娃程世昌。 儘管生活充滿了坎坷,但是程世昌卻十分努力,不僅照顧著自己的生活,還沒有因此放棄學業。 2020年高考,程世昌以664分的優異成績,成為了清華大學高校專項計劃,工科試驗班(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的學生。
  • 政府高校齊伸援手 保障貧困學子入學
    入學後,高校資助部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開展困難認定,採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學生入校後,不少高校也為學生設立勤工助學崗位,一方面可以幫困助學,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鍛鍊的機會,達到資助與育人的目的。鄭州大學連續多年實施暑期提前設崗助學活動,學校籌措專項資金,為參加活動的學生解決食宿、安排勤工助學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