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泗縣歷史上的戰事1
楊立峰搜集整理
前言:泗縣,夏丘故地,自新石器時代起先民就來居於此。此地通兗豫而門戶匯交,扼徐淮而平岡延拱,百裡沃野,人傑地靈,向為我先民樂居之土。也正因為此,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她也是國家衰亡時各諸侯的必爭之地,中央羸弱時,她更是各路義軍覬覦的膏腴之地!本人查找手頭上所有資料,搜集彙編發生在本縣境內的部分戰爭,因史料不全,掛一漏萬。現將從春秋以來,兩千多年間,所有能搜集到的有關戰爭史料原封呈現於讀者,筆者不予評論。千秋功罪,任憑君說!
春秋時期:
婁林之役,春秋時楚、徐兩國間進行的一次戰役。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4年)春,徐國背叛楚之聯盟而親附齊國,楚為此出師伐徐。齊桓公召集宋、陳、衛、鄭、許、曹六國國君,在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會盟,商議救徐之策。魯國卿孟穆伯帶兵與諸侯之師駐紮於匡邑(今河南長垣西南),以作徐國之援軍。徐恃仗援軍而不戒備,是年冬,楚軍伺機於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大敗徐軍。(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候、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八月,螽。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冬,宋人伐曹。楚人敗徐於婁林。《左傳》)
春秋時期各國形勢圖
秦末楚漢之爭:
(漢二年)
夏四月,漢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從魯出胡陵,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璧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漢書.高帝記》
齊地平定後,韓信自立為齊王,派灌嬰另外率兵攻打楚將公杲,在魯北把他打敗。轉而向南打敗薛郡長,親自俘獲騎將一人。攻博陽,前鋒達下相東南的僮縣(今泗縣山頭鎮潼城村)、取慮、徐三縣。渡淮水,直指廣陵,所過城邑盡行歸降。(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使嬰別將擊楚將公杲於魯北,破之。轉南,破薛郡長,身虜騎將一人。攻陽,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史記. 灌嬰列傳》)
東漢三國時期: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
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縣名,屬東海國,故城在今沂州承縣西南。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縣名,屬彭城國,本春秋時逼陽也。楚宣王滅宋,改曰傅陽,故城在今沂州承縣南。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取慮音秋閭,縣名,屬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西南。雎陵,縣,在下邳縣東南。夏丘,縣,屬沛郡,故城今泗州虹縣是。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殲、盡也。《左傳》曰:「門官殲焉。」
來自:《後漢書》李賢 注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齊:
建武二年,虜圍徐州,裴叔業以軍主隸右衛將軍蕭坦之救援。叔業攻虜淮柵外二城,克之,賊眾赴水死甚眾。除黃門侍郎。上以叔業有勳誠,封武昌縣伯,五百戶。仍為持節、督徐州軍事、冠軍將軍、徐州刺史。四年,虜主寇沔北,上令叔業援雍州。叔業啟:"北人不樂遠行,唯樂侵伐虜堺,則雍司之賊,自然分張,無勞動民向遠也。"上從之。叔業率軍攻虹城,獲男女四千餘人。徙督豫州、輔國將軍、豫州刺史,持節如故。
來自:南齊書,卷51列傳30
唐:史料缺乏。兩宋:建炎初1127年,李成自下邳寇宿州。或勸成先襲虹縣,伺其怠而後取之,成以為然。兵趨虹,虹開壁以納賊。明年秋,賊將史亮悉勒兵赴宿,攻城陷之。成後軍亦殺虹縣人以應,橫屍數裡。自《投轄錄》隆興元年(1163),授任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府、江州、池州、江陰軍軍馬。當時金將蒲察徒穆及知泗州大周仁駐紮在虹縣,都統蕭琦駐紮在靈壁,積蓄糧食修整城池,作為南攻的準備。張浚打算乘其未發先攻之,正好主管殿前司李顯忠、建康都統邵宏淵也提出搗毀敵人二城之策,張浚詳細告訴皇上。皇上表示同意,召張浚到行宮,命他先圖取兩城。於是派遣李顯忠出兵濠州,直趨靈壁;邵宏淵出兵泗州,直趨虹縣,而張浚親自前去巡視。顯忠到了靈壁,打敗蕭琦;宏淵圍攻虹縣,逼降徒穆、周仁,乘勝進克宿州,中原震動,孝宗賜給手書慰問說「: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沒有這樣的戰績。
來自:《白話《宋史》》 張浚傳
周淙,字彥廣,湖州長興人。父需,以進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學,宣和間以父任為郎,歷官至通判建康府。紹興三十年,金渝盟,邊事方興,帥守難其選,士夫亦憚行。首命淙守滁陽,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舊有並山水置砦自衛者,淙為立約束,結保伍。金主亮傾國犯邊,民賴以全活者不可勝計。除直秘閣,再任。孝宗受禪,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淙計口給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處以室廬,人人感悅。張浚視師,駐於都梁,見淙謀,輒稱嘆,且曰:「有急,公當與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謂「頭可斷,身不可去」。浚入朝,悉陳其狀,上嘉嘆不已,進直徽猷閣,帥維揚。
自:《宋史.周淙傳》
孝宗受禪,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
來自:《宋史》卷390列傳149
張浚率軍恢復了靈壁、虹縣,歸附的人數以萬計,又恢復了宿州。王十朋上奏說「:王師以考慮百姓的利益為先,開始對他們招納,招納不到就討伐他們,請求以此警告張浚。金軍將領已經投降的,應迅速加封賞爵,以激勵歸順者。」皇上都高興地採納了他的意見。
來自:《白話《宋史》》 王十朋傳
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初一,陳孝慶收復虹縣。來自:《白話《宋史》》 寧宗紀兼聞近日東北餘寇數萬眾散走淮甸四散,防汴諸處如虹縣、青陽鎮等已遭冦刼。臣謂雖太后行宮亦未可遽往也。來自:《上髙宗皇帝第三書》少陽集巻三 宋 陳東 撰書元:梅參政既得此信,聞宿州無備,竟襲宿州,一鼓下之。有賊將楊洪、蔡汜兵屯懷遠縣荊山,聞宿州有失,引兵來援。梅參政以大隊蹙之,二將敗死,遂由懷遠,徑長驅而前,中途又敗敵將樊貙、王雄、李斂之兵,再取虹縣。倍道而進,已抵鳳陽。
來自:《元代野史》第四十五回
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一三六七年)沂州流民千餘家,還靈壁、虹縣復業,王信追至宿遷,殺之,因大掠而還;餘民走入兩縣境上乞食,吳王聞而憫之曰:「王信不仁甚矣,民雖死,其如天道何!」乃遣人賑濟之。《續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九》
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明:建文四年三月,朱棣的燕軍與建文帝所屬軍隊在今靈璧縣西南齊眉山展開決戰,燕王朱棣的指揮所設置在虹縣鹿鳴山。史書有載:「明成祖駐蹕其上,夜聞鹿鳴.」正德六年,即1151年,王大川、楊虎所部攻入虹縣。《泗虹合志》載:竄入虹城,殘害特甚。(有七入虹城一說,待考)至明末崇禎年間,《泗虹合志》記載泗縣兵事如下:崇禎九年:八月十三日,流賊圍城,居民晝夜兼守。賊知有備,遁去。次日,城外廬舍盡焚,虹民由此凋敝。崇禎十年九月丙午,左良玉敗賊於虹縣。《泗虹合志》引自《明紀》甲申後,兵馬往來絡繹不絕,民盡逃竄,虹遂為衝途。待續....
作者簡介:
楊立峰,瓦坊中學教師,泗縣史志專家組成員
宿州市民俗學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部,東鄰泗洪,西接靈璧,南連五河、固鎮,北至東北與睢寧、宿遷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泗縣下轄12鎮、3鄉,常住總人口83.9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1.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7.0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28.3:32.3:3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568元。[3]
泗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自然秀美的「虹鄉八景」、楚漢之爭的古戰場——霸王城古蹟遺址、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遺址等歷史古蹟。泗縣境內大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於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