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約與風險分擔

2020-12-17 中國律師網

引 言

2020新年伊始,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並借春節的大規模人口流動迅速蔓延至全國。為阻斷疫情傳播,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國務院發布《關於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1號)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至2月2日,同時部分省市的人民政府和地方建設主管部門根據當地疫情的情況發文要求工地延遲開工,具體復工時間另行通知,在通知之前不得擅自開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對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工程承包合同後續履行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和《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具體而言,不可抗力主要是指合同當事人在籤訂合同時無法預見,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性突發事件,如地震、海嘯、瘟疫、騷亂、戒嚴、暴動、戰爭和合同條款中約定的其他情形。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種突發性的傳染病事件,一種全國範圍甚至在全球其他國家也爆發的疫情,不僅當事人不能預見,而且具有廣博醫學知識的醫學專家也無法預見。從其爆發至今,還沒有特效藥能有效治療並阻止其傳播,甚至還沒有搞清楚確切的傳染源。據此,筆者認為,至少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無法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事件,其性質應屬於不可抗力事件。

與新冠肺炎疫情相似的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疫情(百度百科中已將「非典疫情」納入了「瘟疫」的範疇),非典疫情發生後,司法實踐中法院也普遍持非典疫情構成不可抗力的觀點。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2007)民一終字第52號民事判決中,明確認定「此期間正值非典期,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屬不可抗力」。根據目前國家公布的信息,本次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將比非典疫情更為嚴重,影響範圍更廣。為此,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律性質更應當被認定為不可抗力。

二、新冠肺炎疫情是否能構成工程合同履約免責事由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上述《合同法》和《民法總則》的規定,不可抗力均為免責事由,在法律無另行規定的情況下,承包人因不可抗力造成工期延誤等違約後果的,通常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具體合同的履行是否構成合同項下的不可抗力事件,還需要結合該工程合同籤訂和履行的具體情形予以判斷,並不意味著任何工程合同的履行都可以以新冠肺炎疫情為由主張免除責任,具體如下:

1.合同籤約與疫情的先後

不可抗力指的是合同當事人在籤訂合同時不能預見,如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籤訂的合同,作為有經驗的承包商對於疫情和可能對合同履行產生的影響已有一定程度的知曉,在這種情況下,新冠肺炎疫情通常不構成該合同項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存在不能主張全部免責的風險。

本次公眾對於疫情信息存在逐漸獲得的過程,雖然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已發生,但直到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才發布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在此之前合同當事人理應無法預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及其嚴重性。為此,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構成在國家衛健委發布公告之前所籤訂的合同項下的不可抗力,對於公告發出後籤訂的合同,還需要結合有關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預見能力綜合判斷是否構成合同項下的不可抗力事件。

2.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依據《合同法》和《民法總則》的規定,只有合同不能履行是不可抗力導致的,合同當事人才能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因此,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工期延誤應該是可以免責的。但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工程合同的履行未造成實質性影響,或者合同當事人違約並非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則該當事人不得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比如,承包人不得以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由要求對工程質量不合格予以免責;發包人也不能以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由要求對其已經發生的逾期付款予以免責。

3.疫情發生前是否存在遲延履行

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07年版)所附的施工合同條款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GF-2017-0201)中均有類似表述。如果合同當事人因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存在延遲履行行為,導致遲延履行期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則該當事人不得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比如,工程合同約定的工程竣工日期為2019年10月31日,但由於承包人的原因導致工期拖延正好趕上了疫情,則承包人不能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

4.發包人逾期付款能否主張免責

通常而言,不可抗力不會導致發包人無法付款,發包人通常不得以不可抗力主張免除其逾期付款的違約責任。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國務院已延長春節假期,部分地方政府明確企事業單位延遲復工,因假期延長和延遲復工導致發包人逾期付款的,發包人仍可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其無法進行付款為由主張免除逾期付款責任,但免除的只能是逾期利息而不能免除付款義務。

5.擴大的損失不能主張免責

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採取適當的措施,減少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如該方當事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未採取適當的減損措施,導致損失擴大的,對於擴大部分的損失,該方當事人不得以新冠肺炎疫情為由主張免責。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07年版)所附的合同條款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分發布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GF-2017-0201)中均有類似表述。

另外,筆者注意到,部分項目的發包人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在籤署的合同中約定不可抗力情形不予免責,對於該種約定是否有效,實踐中存在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合同法》《民法通則》均規定只有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不可抗力才不予免責,不可抗力免責的規定屬於法律強制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不可抗力的免責事由,因此即使當事人做了此類約定,該約定也是無效的。

三、當事人能否以新冠肺炎疫情為由解除合同

從目前披露的疫情信息來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和部分地方政府均發文要求企事業單位延遲復工,並對交通進行一定的管制,勢必將導致工程項目無法及時開工,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運輸成本增加和進度滯後,將對很多工程合同履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的還將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具體影響後果可分為:全部不能履行、部分不能履行和延遲履行。

依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當事人才享有合同解除權。即使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影響合同履行,只有疫情導致合同全部不能履行,或者延期履行、部分履行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才能據此解除合同。比如工程具有特定用途必須在2月中旬建成,而由於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工程無法按時竣工,則發包人有權以不可抗力為由解除合同。如果疫情僅導致合同部分不能履行的,則當事人僅可主張解除該不能履行的部分合同。如果疫情僅導致合同延遲履行,並不影響合同目的實現的,從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通常當事人不享有合同解除權,只能要求變更或延期履行合同。

合同一方當事人以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解除合同,依據《合同法》第九十五條的規定,如果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該種情形下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期限的,當事人應及時在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行使期限內解除合同,避免合同解除權的喪失。

如果當事人對於合同能否解除發生爭議的,被解除方應當依據《合同法》第九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在收到解除合同通知後及時提出異議,爭議無法解決的,可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工程合同因新冠肺炎疫情解除後,雙方應及時對工程價款進行結算並完成費用支付,具體費用通常包括:合同解除前承包人已完成工作的價款;承包人為工程訂購的並已交付給發包人,或承包人有責任接受交付的材料、工程設備和其他物品的價款;發包人要求承包人退貨或解除訂貨合同而產生的費用,或因不能退貨或解除合同而產生的損失;承包人撤離施工現場以及遣散承包人人員的費用;按照合同約定在合同解除前應支付給承包人的其他款項;扣減承包人按照合同約定應向發包人支付的款項;以及雙方商定或確定的其他款項。

四、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後果和損失的分擔

建築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施工作業人員。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政府部門要求工地延遲復工、限制人員流動或工人被隔離等原因可能造成工期延誤;疫情還可能將導致工程管理人員無法履約,施工現場人員染病甚至死亡;疫情的蔓延和設備材料供應商的延遲復工和政府交通管制還會導致設備材料價格的上漲和交貨期限的延長。這些因素都會給發包人和承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發包人和承包人可依據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費用增加和(或)工期延誤等後果和損失進行合理分擔。

1.工期延誤的責任

工程合同通常會對承包人的工期延誤約定一定的違約責任,像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為確保項目能取得預期的電價,除約定承包人工期延誤需承擔工期延誤違約金外,還約定需賠償不能按時併網導致無法取得約定電價的電費損失賠償責任。如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承包人不能按時竣工,根據上文分析,承包人應予以免責,無需承擔工期延誤的違約責任,包括合同約定的違約金及賠償金。

對於工期延誤產生的費用損失應當由發包人和承包人合理分擔。對於停窩工損失,參考《2013年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50500-2013)第9.11.1款的規定,應由承包人承擔。對於工期延誤應發包人要求留在施工場地的必要的管理人員及保衛人員的費用,參考上述條款的規定,應由發包人承擔。如發包人要求承包人趕工的,應向承包人支付相應的趕工費用。

2.人員傷亡和無法履職的責任

對於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人員傷亡,參照《2013年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50500-2013)第9.11.1款的規定及《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GF-2017-0201)通用條款第17.3.2款的約定,承發包雙方人員的傷亡損失,分別由其所在單位負責,並承擔相應費用。

另外,很多工程合同會對項目經理、項目技術負責人等主要現場管理人員的現場工作時間提出明確要求,如果上述人員的現場工作時間低於考核時間要求的,承包人需要支付相應的違約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度傳染性,政府部門對於疑似病例和與確診病例有過接觸的人員採取了強制隔離措施。如果現場管理人員由於被隔離導致無法按照合同約定履職,承包人應及時採取措施更換人員,且不應因此承擔違約責任。

3.設備材料價格上漲的損失分擔

新冠肺炎疫情預期將在一定範圍內對國民經濟造成較大的影響,一方面短期內可能導致工程設備材料的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可能造成運輸費用的增加,這些都會導致工程造價的增加。而工程承包合同通常都是採用固定綜合單價或者固定總價的價格模式,承包人難以直接依據合同約定要求調增合同價格。目前,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也較少涉及此種情形下的工程費用調整問題。參考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建市規〔2019〕12號)第十五條的規定,不可抗力造成的工程費用的增加屬於建設單位的風險。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設備材料價格上漲的費用主要由發包人承擔較為合理,發承包雙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協商後通過補充協議的方式確定費用的承擔比例。

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承包人應注意的事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雖然合同當事人可據此主張免責,但還需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的規定,並結合工程合同的約定,適格履行以下義務。

1.通知義務

新冠肺炎疫情對工程合同履行造成影響的,承包人應及時向發包人發出書面通知,說明不可抗力和受阻礙的詳細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證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於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其發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參照《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GF-2017-0201)通用條款第17.2款的約定,承包人還應及時向發包人和監理人提交中間報告,說明不可抗力和履行合同受阻的情況,並於事件結束後28天內提交最終報告及有關資料。同時,承包人還需注意合同是否有未在一定期限通知即視為不可抗力事件未對合同履行造成影響,當事人不得以此為由要求免責等類似約定,避免喪失主張免責的權利。

2.減損義務

基於誠實信用原則,不可抗力事件發生時,受影響的當事人負有採取積極措施儘量減少或避免損失擴大的義務。如果承包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能夠採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的擴大而沒有採取,比如明知短期內無法復工仍然購買或租賃新的施工機具導致損失增加,則推定承包人有過錯,根據其過錯程度判令其承擔責任。

3.舉證責任

承包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或執行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命令而導致工期延誤、工程費用增加,並據此主張免責和要求發包人承擔費用損失的,除眾所周知以及其他無需證明的情形外,承包人應負責提供相應證據材料予以證明,否則需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具體而言,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工期延誤的天數,承包人應提供政府要求延期開工和準許復工的各項文件和命令;對於新冠肺炎疫情增加的工程費用,承包人應提供工期延誤導致各項設備、材料上漲前和上漲後的具體數值的證據材料;對於工期延誤應發包人要求留在施工場地的必要的管理人員及保衛人員的費用,承包人應提供人員考勤表和工資發放記錄等證明工期延誤期間對工程進行管理所發生的人員費用金額的證據材料等。

始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也許當下很多建築企業的負責人還來不及靜下來思考後續合同履約的法律問題,但問題遲早是要面對的。災難無情人有情,在法律的框架內,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讓最有能力承擔風險的一方來承擔主要風險應該是不可抗力發生時合同各方最優的選擇。


【責任編輯 劉耀堂】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疫情下 光伏EPC承包合同的履約與風險分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對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工程承包合同後續履行中應注意的事項。,在這種情況下,新冠肺炎疫情通常不構成該合同項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存在不能主張全部免責的風險。
  •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建設工程合同履約及價款調整的指導意見
    新冠肺炎為不可抗力因素,因新冠肺炎導致的工期延誤、財產損失和費用增加,按發下原則處理:合同有約定的,從期約定執行;合同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可按《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50500-2013)中第9.10條不可抗力規定的原則,由發承包雙方合理分擔,並籤訂補充協議;發承包雙方應採取措施儘量避免和減少損失的擴大。2、工期調整。
  • 關於發布《杭州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在建工程合同及工程價款...
    各區、縣(市)建設局,各有關單位:由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市在建工程及節後新開工工程的工程履約造成了一定影響,為積極引導建設工程合同當事人雙方友好協商、合理分擔風險和損失,減少工程結算矛盾,保證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根據《關於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支持企業發展的通知》(浙建辦〔2020〕10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在建項目存在的實際問題,制定《杭州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在建工程合同及工程價款調整的指導性細則
  • 新冠疫情對我國海外工程承包市場的影響分析
    受此影響,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增速回升。2019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2602.5億美元,同比增長7.6%,增速較2018年回升16.4個百分點。其中,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2個國家新籤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944份,新籤合同額1548.9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的59.5%,同比增長23.1%,成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籤合同額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
  • 由疫情對中國對外工程承包行業帶來的衝擊,看商業保險受到的影響及...
    作者:陸曉龍 馬 冉自新冠疫情爆發並全球蔓延,尤其是世衛組織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來,疫情對我國對外工程承包行業帶來的影響已經顯現,承包商在海外項目合同履約、執行、融資、僱員返崗和人員健康管理等方面都會面臨諸多的挑戰。
  • 防疫成本列入工程造價,這些省份明確必須調整合同造價
    因疫情防控導致人工、材料價格重大變化的,發承包雙方應按合同約定的調整方式、風險幅度和風險範圍執行。相應調整方式在合同中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發承包雙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情勢變更,依據《浙江省建設工程計價規則》(2018版)5.0.5款規定「5%以內的人工和單項材料價格風險由承包方承擔,超出部分由發包方承擔」的原則合理分擔風險,並籤訂補充協議。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篇
    原標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篇 ——「新冠肺炎」疫情下建設單位需注意事項始於2019年年底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為防控疫情,全國各地多個省市陸續發布企業延遲復工的通知。而因隔離或交通不便等原因,個人也無法正常參加工作。
  •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工程進程 承包商如何應對?
    不可抗力是一種法定的免責事由,因此,承包人和發包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在工程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發生不能克服的自然災害或社會性突發事件,如地震、海嘯、瘟疫、水災、騷亂、暴動、戰爭等情形,都屬於不可抗力。參考2003年「非典」時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以及法院在此次疫情發生後,對於一些合同糾紛的判決,此次疫情直接導致建築工程項目無法按時完成,肯定屬於不可抗力。
  • 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肺炎疫情導致工期延誤期間財產損失由誰承擔?
    湖北省十堰市仲裁委仲裁員上官馨:一、根據《民法總則》和《合同法》中相關規定,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籤訂合同時不可預見,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且不可克服,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為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應認定為不可抗力。
  • 新冠疫情期間工程停工的損失承擔與措施應對
    2020年的春節無疑讓全體國人終身難忘,洶湧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措手不及。當前疫情防控正處於攻堅階段,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就建設工程領域而言,為防止在復工後出現聚集性疫情感染,各省市就加強建築工地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工程有序復工先後發布了通知,普遍要求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具備防控條件的方可復工。
  • 新冠疫情下建設工程合同履行實務問答
    來源:上海律協(本文系作者投稿)供稿:上海律協建設工程與基礎設施業務研究委員會·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交流各自觀點 ··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上海市律師協會立場·就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建設工程合同履行中發包人與承包人遇到的常見問題
  • 海外中資工程企業如何規避疫情造成大法律風險
    我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份額第一大國,去年對外總承包工程項目完成營業額、新籤合同額分別達到11927.5億元和17953.3億元,對外直接投資高達8079.5億元。在日前舉辦的疫情背景下國際工程項目風險及爭議解決研討會上,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會長胡衛平表示,疫情給我國企業帶來很大影響,包括項目東道國海關對中方進入的生產資料通關程序更嚴格、成本更高;不少企業產能下降和延誤發貨,甚至資不抵債;中資勞務入境項目東道國辦理籤證困難,影響復工和項目進程;項目各方對合同條款和履責義務產生分歧和法律糾紛。
  • 重慶住建委表態企業復工:做好疫情防控,支持企業復工
    來源: 鳳凰網房產重慶站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是重慶樓市新年遭遇的第一個「黑天鵝」。根據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要求,地產公司延長了春節假期、關閉了售樓部,樓市按下了暫停鍵。2月25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關於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支持企業復產復工的通知》,就政務服務方式、惠企政策、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工程建設的工期和費用、企業風險等6個方面作出13點要求,保障重慶房企做好疫情防控,支持企業復產復工。
  • 海外中資工程企業如何規避疫情造成大法律風險_中國貿易報
    我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份額第一大國,去年對外總承包工程項目完成營業額、新籤合同額分別達到11927.5億元和17953.3億元,對外直接投資高達8079.5億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海外中資項目遭受極大衝擊和深度影響,企業在蒙受經濟損失的同時,面臨著不可抗力的系統風險及大量潛在的法律糾紛。
  • ——新冠肺炎疫情下合同...
    將不可抗力作為免責事由,一方面,有利於保護無過錯當事人的利益,維護過錯原則作為民事責任制度中基本規則原則,體現民法的意思自治理念;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們在從事交易時,充分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並在風險發生後合理地解決風險損失的分擔問題,從而達到合理規避風險、鼓勵交易的目的。
  • 新準則:合同履約成本核算哪些內容
    它大體上類似於原準則體系下的「工程施工」和「勞務成本」科目,通常下設「服務成本」「工程施工」等明細科目,同時按合同進行輔助核算。具體到建築企業,其明細科目設置體系可用下圖表示:「合同履約成本」一級科目下面不再設置「合同毛利」或類似科目。
  • 《北京仲裁》專題|新冠疫情事件的工期與費用索賠
    一、各地工程造價管理相關文件概要新冠疫情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後,2020年2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動企業開復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加強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領域疫情防控,有序推動企業開復工。並進一步提出加強合同履約變更管理:疫情防控導致工期延誤,屬於合同約定的不可抗力情形。
  • 「回眸|我們的2020」建築業管理篇之五(工程造價管理篇)
    2020年,市建管條線緊緊圍繞省造價總站有關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重要部署,穩步推進我市工程造價改革工作任務,完善工程造價數位化平臺,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的造價管理新模式,建設工程造價管理逐步邁入制度化、規範化、數位化的良性循環軌道。一、出臺疫情期間價款調整指導意見,助力企業有序復工。
  • 新三項建築工程業務將全面鼓勵執行
    中國人保為積極落實住建部及各地方建設主管部門有關文件精神,完善建築工程市場調控機制和保障體系,滿足建築工程相關企業風險轉嫁及管理需求,進一步推動建築行業規範發展,開發了《投標保證保險》、《建設工程完工履約保證保險》、《農民工工資支付履約保證保險》
  • 年度觀察專題丨中國建設工程爭議解決年度觀察(2020)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自2020年1月開始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覆蓋境內外工程建設領域的各個環節,已經對建設工程合同的履行構成重大影響。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是否構成情勢變更,因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各類損失和風險後果應當如何根據適用法律及合同約定予以分配,已成為全行業的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