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化群聯繫了漳州一家服裝廠,帶著女排姑娘們進廠挑選衣服。
顧化群和郎平合影
「顧大叔,您有好吃的嗎?」 郎平悄悄地問他。那年,郎平剛滿17歲。
「我有香蕉、有橘子……你要嗎?」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接待科原科長顧化群笑眯眯地打開抽屜,裡面各種水果滿滿當當。
原來,「愛加餐」的顧化群一有機會,便收集女排姑娘們愛吃的水果,存放在辦公室抽屜裡,方便訓練結束的女排姑娘們自取。「她們都是十幾歲的小朋友,正在長身體。我看著她們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就想寵著!」說起女排姑娘們,顧化群滿臉寵溺。
當然,作為「中國罐頭之都」,漳州盛產的各類水果罐頭也是女排姑娘們的最愛。得知女排姑娘們喜歡吃,顧化群便騎著三輪摩託到工廠裡為她們購買,荔枝罐頭、龍眼罐頭等各類水果罐頭應有盡有。
三十年的基地接待科生涯,讓顧化群對女排姑娘們「一往情深」,啥事都先顧女排姑娘們,對她們的關懷無微不至。
在顧化群記憶中,女排姑娘們像所有愛美的女孩一樣,愛球衣也愛休閒衣。幾經波折,他聯繫了漳州一家服裝廠,在訓練之餘帶著姑娘們進廠採購,讓她們隨心挑選喜愛的衣服。
在顧化群珍藏的老相冊裡,有不少女排姑娘興高採烈挑選服裝的老照片,除此之外,不乏有郎平與顧化群及其家人的合影。「在女排姑娘中,我和郎平交往時間最長。她第一次來漳州,是以北京青年女排隊員的身份到漳州參加全國青年隊集訓,高個兒、特瘦。」顧化群說。
在十餘本記錄了漳州基地光輝歷程的老相冊中,我們看到了顧化群四十多年來和中國排球運動員的點點滴滴。他還珍藏與女排有關的每一件物品,每次重大比賽結束後印制的紀念冊等。
1992年,顧化群離休,但依然關注著女排姑娘的成長。不論女排到漳州集訓,還是外出參加比賽,他都到訓練館或者把三腳架架在電視機前,追隨著她們的每個重要時刻。
記錄女排姑娘們成長的相機換了一臺又一臺,鏡頭下的女排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如今,顧化群已入耄耋之年,仍不斷努力拍下她們最美的樣子。
猶記得中國女排「五連冠」時風光無限,那是中國女排站在世界巔峰的最輝煌的時代,但在勝利的背後,她們付出的汗水與血淚,著實讓顧化群心疼。
從竹棚中起飛的中國女排創造了「竹棚精神」,而這一切,要從1972年建成的中國女排使用的竹棚訓練館說起。顧化群向記者介紹,漳州訓練基地建設初期,閩南地域盛產的毛竹是搭建訓練館的主要建築材料,中國女排就是在竹子與三合土搭蓋的竹棚裡訓練,竹棚館是細沙、白灰和紅土壓實夯平而成的「三合土」地面,一倒地救球,沙粒就鑽進皮膚裡。在梅雨季節,女排姑娘們經常因地面潮溼打滑,大腿、肘部便與地面摩擦,還容易蹭出血來。
滾上一身泥,磨去幾層皮,不怕千般苦,苦練技戰術,立志攀高峰。在竹棚館裡的艱苦磨鍊,成就了中國女排自強不息、敢於拼搏的「竹棚精神」,贏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
讓顧化群印象最深的還有「拼命三郎」之稱的曹慧英,「這姑娘太能吃苦了,訓練時斷過手指、傷過半月板、腰裡插著鋼板依然堅持訓練。」除了曹慧英,來自陝西女排的16歲小將曹淑芳也是個「鐵人」,她在滾翻時導致大腿蹭破發炎昏倒在場地上,送醫後,醫生在她大腿上清洗出40多粒沙子。
在顧化群看來,女排精神就是不言放棄、刻苦拼搏的精神圖騰,真正讓中國女排漳州體育訓練基地成為漳州這座城市地標的,不僅僅是因為這座建築,而是深深與體訓基地「融為一體」的女排精神。
⊙記者 王心如 沈小琴
王鵬程 文/供圖
原創:王鵬程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07/24 星期五第03版:社會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