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按照咱中國人的習俗,全國人民集體放煙花爆竹都是在春節前後,但日本卻專門產生了「放煙花」的煙火大會。
對於煙花,日本人有很深的情節。日本最古老的煙花大會是1732年為了紀念大饑荒和霍亂的喪生者而舉辦的隅田煙花大會,此後幾百年的時間裡,日本人一直保持著煙火大會的傳統,並且衍生出新的內涵。
煙花大會
那麼,浪漫、燦爛的煙火大會,對日本人而言,又有什麼特殊意味呢?日本的煙火大會的出現,又有著怎樣複雜交錯的情緣?
一、煙火大會起源於盂蘭盆節,是重要的節日儀式
1、人們以「火」來鎮壓餓鬼,紀念祖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日本的動漫影視劇中,在提到花火大會時,往往還會伴隨著這樣一個節日:盂蘭盆節。
盂蘭盆一詞來源於中國的「盂蘭盆經」,於公元606年傳入日本。傳統鬼節7月15日中元節期間,會舉辦「施餓鬼會」的祭奠,即通過向墮入餓鬼道的亡靈們施齋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擺脫餓鬼道。
花火大會先是從拯救餓鬼道的祭典演化成安撫由於饑荒餓死的災民,再到後來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使得日本不再有人餓死,於是盂蘭盆節也逐漸和日本紀念先祖的傳統活動相結合,變成了一個純粹歸鄉祭祖的節日。
日本的盂蘭盆節有迎火和送火的習俗。在每年的8月13日(關東為舊曆7月13日),各地會為了迎接祖先的歸來燃起迎火,三天之後的8月16日,會燃起送火,送走亡靈。
盂蘭盆節
到了17世紀,中國的煙花製造技術傳入日本,很快便受到了廣大時髦的江戶人民喜愛。從此,在盂蘭盆節燃放煙火成為日本人的習俗之一。
2、為了紀念饑荒中死去的人們,用煙火表示祝福
1732年,江戶發生了大饑荒和瘟疫,江戶城死傷慘重。火在古代常常被認為有拔除惡靈,燃盡一切不潔之物的功效,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吉宗便在第二年的隅田川的水神祭上首次通過放煙花的形式祭祀在饑荒中死去的人們,鎮壓餓鬼。
後來這一活動便與同樣需要迎火送火來鎮魂的盂蘭盆節相結合,成為了夏天的定番活動。因此每到7、8月份,新舊曆盂蘭盆節的前後,日本各地便會舉辦隆重的花火大會,在祭奠祖先的同時,也表示對逝去的親人和活著的人們的祝福。
不過在這時候,煙花還只是用手拿著來燃放,尚不能「上天」。到了江戶時代,最著名的兩家煙火製造商「玉屋」和「鍵屋」捲入激烈的商戰,兩方都致力於創新煙花製作工藝,最終產生了能夠在天上燃放的煙花,日本人稱「打上花火」。
圍觀煙火的人們
此後的每一年裡,人們都樂於圍觀這兩大對頭的空中煙花比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日所見的煙火大會的形式。
二、日本人以煙火大會來慶祝夏天的到來
1、日本以放煙火為夏日納涼助興
日語裡有個單詞叫做【川開き】,意譯為「納涼活動的開始」。江戶時代還沒有空調,一般陰曆5月28到8月26為納涼時期,當聽到【川開き】這個詞的時候,人們就知道,炎熱的夏季來了,為了納涼,人們可以在河邊盡情玩耍放飛自我了。因此,【川開き】期間,出租遊船業和臨水的餐館、茶館的生意特別火爆,人們都喜歡在水邊或者船上吃飯、開宴會以納涼。
為了助興,這些餐館茶館就湊錢放起了煙花,因此,在夏季的夜晚,邊看煙花邊納涼的文化就誕生了。涼風習習的河邊,當絢爛的煙花綻放,一切煩惱和不好的感受都會消散,眼裡心裡只剩下美、幸福和期待,夏天的炎熱瞬間消除。
2、到了現代,花火大會衍生出「甜蜜戀愛」之意,是年輕人喜歡的儀式
雖然關於花火大會的起源和意義有著上述的幾種說法,但是現在的花火大會似乎已經有了新的含義。現在一提起花火大會,可能人們更多的會聯想到「夏天」「甜蜜的戀愛」「告白」等充滿活力,代表美好的詞語。花火大會之前,日本的女孩子們也會精心打扮,然後跟戀人或者喜歡的人一起去約會,還會有很多表白也可能會發生在那一天。
在日本文化中,能和戀人一起去看看花火大會是件美好的事情,會成為一輩子的回憶。因此,每年夏天,日本各地都會舉行壯觀的煙花大會,儼然像在夜空中開出美麗的花朵一樣,人們因此又把它叫做夏季風景詩。人們可以穿著浴衣去參加煙花大會,看看煙花、還可以一邊釣金魚,一邊吃章魚小丸子。
在日本,一場煙花大會大概會有幾十萬人參加,東京的隅田河煙花大會每年都會有接近100萬人參加。會場周圍的餐館基本上都會在一個月前被預定滿了。其實在日本人的眼裡,煙火和櫻花是同樣重要的,兩者之間有著共同點,就是都很漂亮的,但可供大家觀賞的時間都很短暫的,所以每年夏天日本人民都非常嚮往煙火大會。
日本人常說:「抬頭看這肆意的盛放,難免會湧起對不凡的渴望吧,真希望做一朵燦爛的煙花。」
三、「花火大會」暗和日本審美文化,是日本民族的偏愛
在江戶東京博物館中,仍保存著名為《戸両國橋夕涼大花火之図》的作品,日本浮世繪師歌川國虎用他的畫筆鮮活的記錄下了當時煙花盛放的景象。在日本文化裡,煙花已經超越了物質本身,成為「浪漫」和「轉瞬即逝的美好」的象徵,日本人將自己的願望寄托在煙花上,暗和日本物哀的審美文化。
1、日本人以「花火大會」來表達物哀的審美觀
如果我們跳出花火本身,回憶很多日本人鍾愛的事物,也許會發現一些共通性——比如花火與櫻花。日本人為什麼鍾愛櫻花呢,因為它蘊含著日本人長久秉持的美學意識。這種美意識是什麼?
別看櫻瓣雖小,但聚集起來的力量磅礴,千鳥兩旁的櫻樹枝被大團大團的花瓣壓得垂下來,甚至能給人喘不過氣的感受,這和日本社會長期崇拜的集體主義是非常相似的。
一陣風吹過,當細碎的花瓣從樹上脫落,好像下一場漫天粉雪,花瓣翻轉著徐徐飄落,停在街道,水面,行人的發梢。仿佛時間也在那刻凝固似的,這就是日本人鍾情的另一種美——櫻吹雪。
櫻吹雪
越是美的事物,越是轉瞬即逝。櫻吹雪或者說櫻花之美,在於在絕美中傳達的悲傷。櫻花的花期非常短,花開花敗往往只有七天時間。在日本民族傳統價值觀中,存在濃重的物哀情結,物哀本身就是一種對消逝事物的悲憫迷戀。如此想想,煙花騰空後綻放,轉瞬消失成一縷煙雲,是不是也很相像呢。
物哀最早起源於平安時代,是文學上重要的文學審美理念之一。通過寫一些景物,例如蕭條的冬景、殘破的一處小山丘等等,來表達和宣洩人物內心深處的哀傷和幽情、以及對人世無常的感慨。
2、寄託日本人渴望成為「煙花」本身的願望
日本人不僅通過客觀事物去尋找物哀之美,他們中的有些人本身就是這種意識的踐行者。《金閣寺》《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兩個作者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也是一對忘年交,兩人在當時都是文豪級別的人物。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自殺,聞訊趕來的好友川端康成說過一句話:「三島君,你不應該死在這裡,應該是我死在這裡,可惜我沒這個勇氣。」一年半之後,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離開了。
死亡是日本美的源頭,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的瞬間。
日本的煙花,不僅僅是一種表象美。它是一朵生長在夜空中,卻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的精神濃縮。一朵經年久遠之花,歲月陪伴之花,情緣聯結之花,物哀明滅之花。
站在煙花的角度。當小小的火苗爬升到自己所能抵達的頂端之時,它知道那是說再見的時候了,它會耗儘自己全部的能量,燃燒起整片天空,然後會有更大更美的煙花繼續盛放,自己則化作一縷灰煙,消失的無蹤無影。這循環往復地燦爛著,消逝著,輪轉著,換取地面上的驚嘆和讚揚。
四、總結
在日本人的生命中,花火大會是一種慰藉,正因為容易消散,才凝固為永恆的美。
日復一日的上班路,地鐵咣咣鐺鐺的左搖右晃,年輕人被擠在人流中動彈不得,他或許幻想著今年花火大會的盛況,回憶著父母帶自己第一次看煙花的情景,又憧憬那個陪自己一起賞煙花的人在哪兒呢?打開音樂,耳邊傳來米津玄師的【打上花火】。
告訴我們:周圍越黑,請越要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