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食減肥要慎重
筆者從事健康和體重管理超20年,曾經也是胖子,也糾結過每一餐怎麼吃,也採用過少吃肉、不吃主食的辦法,但……減肥減的心力交瘁,但效果卻很差,還對身體產生了傷害。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重拾傳統,找到了正確的減肥方式,之後不再糾結,每餐開心吃,反倒輕鬆減肥成功,至今多年沒有任何反彈,體力、精力不輸比我年輕20歲之人。
飲食均衡是前提
自從自己減肥成功後,結合自己的經驗,和這些年對中醫傳統理論的學習,這幾年一直撰文對節食減肥提出質疑,但由於個人的自媒體影響面有限,即使是我的朋友,還經常來問我節食的問題,上一篇文章,我引用了一個可能是空前絕後的來說明節食的作用及危害,從實驗我們看到,節食對於減重是肯定有作用的,俗話說,吃土肯定瘦,吃那麼少,不瘦才怪,但他的危害也不容忽視,(其實無論在中醫還是現代醫學裡,瘦也是有問題的),但它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
為什麼我反對單純的節食,但有時又提出可以採用5+2、短期辟穀的方法來減肥呢?要理解這些,不盲目節食,我們要明白這些
為什麼不贊成節食減肥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變胖是因為吃的太多,這點其實從古至今都沒有反對,黃帝內經說:此肥美之所發,其人必數食而多肥也";"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現代營養說也說是因為"攝入太多熱量"、"吃得過多"。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節食減肥的原因。
有些時候,不是你自己想吃那麼多,決定你吃多少的,是在於你營養攝入最缺少的那一部分,龔尤如"木桶理論",那一部分營養的不足,大腦就會在轉化完食物之後,繼續命令你吃東西,但他不知道要你吃什麼,你仍然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吃,多的更多,少得不一定補齊,這時會出現一些諸如"明明肚子還很飽,看到東西仍然止不住想吃","肚子已經漲得受不了,但卻仍然停不下筷子"、"剛吃完不久,又餓了"等情況。這時候,我們通常會說,自己消化太好了,其實並不是,這是因為有營養缺失,而中醫認為這種現象是"胃熱",是身體出現了問題的表現,這時候節食仍會有一定作用,對身體的危害也不會太大,但我認為已經不能進行單純的節食了,要配合身體的調理及飲食結構的調整了。
肥胖是一種疾病,它也是會傳變和發展的,在肥胖初期是單純的攝入過多而變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食鬱到氣鬱、再內熱、、再氣虛,最後導致絡損,如果出現上述問題,至少是進入了氣鬱階段,已經出現"脾不散精"的變化,痰溼也開始積聚,從這個階段開始,就不適合用單純的節食來減肥了,按中醫所言,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這個階段以後,肥胖就不再單純,而是伴隨了氣虛、溼盛、內熱、絡損、脈損等變化,已經有了"氣滯、中氣緩"的症狀,此時要"補氣",溼者去溼、熱者清熱,鬱者開鬱,並配合飲食結構調整。方有可能有效。
現代醫學也認為,長期的飲食會致"胰島素阻抗",故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是治療肥胖的手段之一,不過目前為止,現代醫學並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
飲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但它不是由某一餐,某一天的飲食來決定的,而是長期不良飲食結構及習慣造成的,所以沒必要糾結於某一餐、某一餐怎麼吃。
飲食只要把握"五味調和、不偏食、不過飽"的原則就好,不用糾結每餐吃什麼的問題。別人說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但對於大多數上班族來說,很難做到,有時還難免有應酬、吃個夜宵什麼的,其實這些都不要緊,民以食為天,而吃是我們國人一種重要的交流手段,不能為了減肥,連朋友都不要了,這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
黃帝內經說:"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意思就是人需要食物的滋養,食物化生為精,再經過氣化滋養形體,食物的過多或不足會傷害形體,……氣又往往傷於食物,可見,食物對於人體"氣、血、精、形"是非常重要的。故中醫理論裡有講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兩個概念。所以筆者不建議長時間的節食,在身體正常,但由於一些沒辦法的變化,引起過食、飲食結構被打破的情況,我們可以採用短時間的節食來刺激機體,但也應在有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下進行。
節食減肥不可取,飲食結構是關鍵
如果你想通過節食來減肥,首先要明白上面五點,古云:飲食失節(這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節制,指量,另一個意思指結構換衡),寒溫不適,脾胃乃傷。肥胖也好,其實疾病也罷,與飲食都有脫不了的干係,節食者請慎行。
民以食為天,人生在世,吃是最基本的需求和最基礎的樂趣,如果連這點樂趣都要剝奪,不只生活失去了很多快樂,身體也吃不消,生活就應該該吃吃、該喝喝,不糾結某一餐,某一天的飲食,而是注重2~3天內的平衡,這樣既能減肥,又不會失去生活樂趣和交際。
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敬請關注作者,歡迎各位在留言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