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以前,一個人想要做官,要麼自己去掙軍功,要麼品行端正、聲名遠播,只有這樣才能被地方官發現,然而向上級舉薦,兩漢時期稱之為「察舉制」,不過到了東漢末年,門閥壯大,他們通過左右鄉裡,來讓親近自己的人增加做官的機會,魏武帝曹丕深知門閥操縱下的選官制度不利於政權選才,於是在採納陳群意見,推行九品中正制(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沒有家世的人只能碌碌無為,直到隋朝分科舉人與進士科,讓讀書人通過考試後做官,唐朝則更進一步允許讀書人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普通人家的孩子終於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改變家庭的命運。
想要改變命運,就要努力讀書,除了要會經典(明經科考經典),還要會詩詞歌賦(進士科考綜合性知識)。讀書既然如此作用,那自然會有許多勸人讀書的作品,且不說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論說文《勸學》,光是唐宋時期就有很多勸學的詩詞作品,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其中幾首,雖然他們寫這些勸學詩的時候多是為了勸勉自己的後輩,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就算是現在讀來,仍舊對大家有著警示的意義,況且每一首詩中都有千古名句,想來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的。
勸學·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幼年喪父,以致家道中落,顏母為了兒子的未來,親自教育,讓顏真卿刻苦學習。顏真卿自己也是很努力,日日苦讀,終成大器,在史書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唐朝名臣、著名書法家。有了自己成才的經驗,當看到子弟們不認真讀書時,顏真卿寫下了這首《勸學》,希望他們認真對待讀書這件事,一定要勤勞苦讀,「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如此鏗鏘有力的勸勉,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怎能不成為千古名句?
勸學·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孟郊的這首詩與顏真卿的《勸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在勸導後進之輩不要白白浪費了年輕的時光,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少年時代也就不在了,「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便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千古名句!
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很多人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作者引用了王貞白的句子,並添加了後面一句,讓警示意味更濃鬱。這首詩以敘事為主,於情於景中道出真諦,「一寸光陰一寸金」將無形的時間比如有形的金子,以襯託時間的寶貴,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至理名言。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前面三首多是勸人珍惜時間,要苦讀,而陸遊則是強調要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陸遊以古人苦讀起筆,緊接著言說做學問的艱難,同時暗含勸勉兒子要珍惜時間多讀書。末尾兩句直接告訴兒子應該怎樣做才能讀好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既要讀書,又要付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的學有所成。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最後這一首讀書詩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讀書詩,這首詩抓住塘水深且清能夠映出天光雲影的特點,進一步提出問題:方塘為何如此清澈?放開眼界就能看到真相,一切都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進入。以此告誡世人,只有源源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內心的澄澈。其實,不僅僅是讀書,學習任何東西都應該有這樣的精神。
這五首關於「讀書」的詩,你都讀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