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牡丹芳容
文字/香襲書卷
四月的天氣,時晴時雨。連續幾天的降溫,讓春日的陽光溫柔,變成了陰雨綿綿。春雨,並不大,毛毛細雨。去郊外,竟然可以不用撐傘。細細的雨絲,落在發端肩頭,只是多了一層溼潤。
我是喜歡在細雨中漫步的人,總覺得細雨,能夠滌蕩塵埃。心底接受了它的好,便會尋它而去。「去郊外看雨。」強烈的念頭,讓我信步來到了離市區一段距離的郊外。
長壽島的牡丹是近兩年栽種的,車行至此處,從窗外飄來一股清香。空氣中整個就一種香氛,探出頭,深呼吸。眼前的一大片白牡丹,盛開在田野。原是無心地漫步,我相信有時與某種事物相逢,是有緣分的。
歡喜的心,把春雨的潮溼早就拋在了身後。就在細雨中,走到了牡丹田邊。一大片一大片,方圓好幾公裡,全是一種花,牡丹。在我的記憶中,國色天香的牡丹應該是些妖嬈之氣的。
前些年。為了一睹牡丹的風採,專程去洛陽看它。洛陽的牡丹,千姿百態,顏色各異。真是傾城傾色,洛陽也因為一物而名揚中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擠在牡丹身邊。人挨著人,牡丹栽種在有欄杆的園中國,任由著遊人評頭論足,拍照觀賞。
我只記得仿佛是進了古時的後宮,佳麗三千,穿著不同樣的服飾,擺出不同姿態,吸引著遊客。我也曾駐足在它的跟前,不禁驚嘆其色佳味濃。「國色天香」來比喻牡丹,是在恰當不過了。有大氣端莊的皇后,有素雅清透的嬪妃,有氣質出眾的才人,有妖嬈多事的后妃。
不知道是不是源於武則天對牡丹的喜愛,才留下了後宮佳麗的印象。想當初牡丹只是一種野花,武則天因為家鄉情懷,把家鄉的牡丹移植到了長安,從此,牡丹的身價就非同一般。後來宮裡的女子們,都爭相栽種這種花卉。
是武則天的美貌傾國,還是牡丹的姿色傾城,大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一段歷史。到了後來,牡丹也在民間栽種,這才讓牡丹從國色天香,走進尋常百姓家。
牡丹的傳說還不止於武則天,據說楊貴妃也是喜愛的。唐明皇愛屋及烏,源於對貴妃的寵愛,也是喜歡起了牡丹。於是宮廷院前,栽種著眾多的牡丹,一到花期,牡丹盛開,愛妃嬌媚,怎一個「愛」字了得。大唐的花色,都在他的眼中。
那個懂得生活情趣的女子,楊貴妃是能夠把日常過得有趣的人。一株牡丹,一顆荔枝,一池泉水,都被她弄得詩情畫意,怎能讓人不沉迷。這樣的女人,傾國傾情地美了,無關結局。盛開時的盛大,零落時的悽美,都是無人能比的。
去洛陽看牡丹,已經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在我的心中,牡丹是遙不可及的,是應該種植在牡丹園,供人觀賞的花卉。與自己的距離,是有著長長的一段。近兩年,我的城市也有了牡丹種植。
長壽島的牡丹,有兩個花色,白色和粉色。被春雨淋溼的模樣,更加了一層惹人愛憐。倘若是陽光和熙,牡丹的模樣定是大氣的。雨中的牡丹,花瓣有些低垂,多了一些嬌羞和沉思。
《詩經》中的愛情美得不可方物,「贈之以芍藥」,每年到了上巳節,相愛的人互贈禮物,就是主動贈送木芍藥。古時候,牡丹和芍藥是不分的,後來有了木芍藥和草芍藥的說法;再後來,木芍藥就成了牡丹,草芍藥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芍藥。
而古人的雅趣還不只是在於形式,連花的名字也是有著寓意的。它們把贈送的木芍藥,叫著「將離」,也就是與戀人即將分離,留給對方用以思念的信物。那時的愛情,是含蓄婉約的,也是熱烈濃鬱的,所以木芍藥才能代表心中濃烈的愛與持久的思念。
真的不能把大朵的牡丹與愛情掛上鉤,但是它就是在古時候另有一個名字叫著「愛情花」。這也就是從《詩經》中走出來的與愛情有關的花朵。碩大的花,開在最美的季節,代表了心中的愛情,是開在歲月裡最美的情感。
上巳節,也就是陰曆三月三。那一天,有著各種節目。流水曲觴,互贈芍藥,這些民間在節日裡的活動,多是有著它美好的寓意。無論過了多少年,那些曾經有過的,與愛情有關的故事,都會順著時間的河流,流淌出特有的芳香。
「維士與女,伊其互謔,贈之以芍藥。」有多少愛情起源於朦朧的好感,有多少愛情在心中盛開,那就用一朵盛開的牡丹,來說出心中對你的愛戀,那一時,不知道是花香醉人,還是愛情的芬芳早就把年青男女的心弦撥動。
我在春日的細雨中,一睹牡丹之芳容。撲鼻而來的清香,填滿了整個胸腔。不是光陰多厚愛,而是光陰裡的那些牡丹,它越來越有韻味。有著文化底蘊的花草,它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本質。本身,自己就活成了一部值得人讀的詩書,那麼讀它的人,歷經流年滄桑,都能感受到它心中的美與愛,依然散發出迷人的清香。
這股香氛,不遠不近,觸目可及,觸手可聞。想要摘下一朵帶著雨滴的牡丹,揣入懷中,任憑它把愛與美覆蓋在心房。春天的細雨,淅淅瀝瀝。長壽島的牡丹,在雨中與我對語。我說:「開花時節,來看你。」它說:「我的愛,一如既往的真誠。」
這一生,最服才華與真情。而牡丹,它兩者兼備。
圖片攝影:香襲書卷
文字原創:香襲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