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蔣吉華 ‖ 陳龍獅:在紅色戰場宣講信仰的力量

2020-12-26 澎湃新聞

陳龍獅:在紅色戰場宣講信仰的力量

蔣吉華

「原本不太關心紅色報導工作,但在臨近退休前,我意識到了:再不抓紅色基因教育,我們黨的顏色有可能改變。所以,傳統教育和國學教育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加強。於是,我開始接觸各種紅色報導和日常的宣傳報導等工作。」陳龍獅說。

陳龍獅在全國兩會採訪(陳龍獅 供圖)

陳龍獅,1957年6月29日生於重慶長壽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父母因此給他取了一個「龍獅」的名字。他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父親陳昌、母親何妨都是當年跟隨王世英、李克農、董必武等中央首長一起從事情報工作的職業革命家。

因情報工作需要,當年陳昌與何妨結婚照不能拍攝的,此合影是為合葬墓碑而PS的婚紗照(陳龍獅 供圖)

陳昌,1907年臘月初八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立山場一個破落世家。1926年,參加革命任葉挺獨立團(鐵軍)排長。1927年,擔任賀龍副官,參加南昌起義兼任「賀龍手槍隊」隊長保衛南昌起義指揮部及將領安全,同年底入黨。1931年,顧順章叛黨投敵,上海地下黨和中央特科遭到毀滅性破壞,陳昌受命參與中央特科重建,從此開始了18年的諜戰生涯。1949年,為營救渣滓洞難友,陳昌暴露身份而轉到重慶市公安局當特警從事反特肅反工作。1952年遭迫害,1958年被劃成「右派」強制「勞改」,1960年在重慶龍溪河水電站大壩勞改中累死在工地。1965年和1980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平反昭雪、恢復黨籍。1981年7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舉辦「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儀式」。受中組部委託,中共十二大黨代表、中共樂山地委組織部部長鄒明軒代表中組部為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黨旗。

陳昌和何妨的骨灰盒雙雙覆蓋黨旗,安葬在樂山人民公墓(圖片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何妨,1923年5月23日生,福建省福清市人,越南歸僑。1924年到廈門。1937年在廈門參加革命,參與「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創建。1938年,因不滿入黨年齡,被認定為「按黨員使用」的團員。1940年,被「廈兒團」保送到復旦大學讀「先修班」。1942年,參加「陳昌特工組」。1945年,與陳昌結婚成為隱蔽戰線上一對《永不消逝的電波》至重慶解放。

解放後,何妨在重慶市公安局任特警,1952年受丈夫冤案株連被重慶市公安局無辜開除,只好以歸僑身份重新參加工作,在重慶市結核病醫院當護士。1954年,到重慶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職工醫院工作。1963年,到重慶輪船公司樂山分公司醫務室工作。1965年,到樂山地區人民醫院工作。1978年退休但仍在工作崗位。1982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平反昭雪,何妨同志由退休改為離休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6月25日何妨同志病故後,與丈夫合葬在樂山市人民公墓。

陳龍獅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了直接的系統的紅色教育,童年以來就勤奮學習和工作。

1976年,他在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中畢業,先後在四川拖拉機廠、四川亞西機器廠當工人。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自學,於1979年考上了脫產的全日制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學習機械專業並畢業。然後,又繼續用了10年時間,攻讀了4個函授大學。因他學習、工作兩不誤,德能勤績突出,於25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5年,陳龍獅在網信通年會上演講《母親何妨對我的黨性培養》(陳龍獅 供圖)

從1982年開始,陳龍獅先後在四川亞西機器廠、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四川省質量管理協會、四川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泉州(武警)實業產業集團、中國保險集團、中國管理科學院、軍安投資集團、和君創業(北京)信息技術公司等單位工作。在近40年的企業管理生涯中,他練就成為一名有理論、有實戰經驗的資深企業管理專家。其理論代表作有《自行車法則》《企業管理八字方針》《老闆論》等,先後培養了十幾位民營企業家。

2016年,陳龍獅(中)與紅軍後代在老紅軍部隊「鐵甲旅」講授《無名英雄陳昌的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3年,57歲的陳龍獅開始「棄武從文」,專業從事紅色報導和國學等宣傳報導工作。先後任《中國紅色旅遊網》(簡稱中紅網)「中紅小記者」編輯部主編;《中國網》「中國視窗」頻道編輯部主任;《中華魂網》採編部主任、總編,公眾號主編;《澳門法治報》「紅色軍旅」欄目主筆、副總編、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世界導報》副總編;《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特邀通訊員;人民日報·「中國紅色國學文化網」副總編;中國新聞頭條報業集團編輯委員會總編;延安紅雲平臺主任編輯。他還在鳳凰網、騰訊網、新浪網、紅色延安、中旗網等多家媒體兼任特邀通訊員,開展新聞報導工作。

2016年,陳龍獅在京城小延安向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師生們演講《父母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6年開始,陳龍獅在《澳門法治報》軍事版開設「紅色軍旅」欄目,其目的是讓港澳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了解我軍官兵的成長故事。目前該欄目已刊發200餘篇軍旅故事,主要報導了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以及紅色特工等優秀人員的軍旅生涯。

2017年開始,陳龍獅負責中共中央黨校主管、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管理的《中華魂網》編輯工作,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宣傳革命歷史人物。

2017年,陳龍獅向與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會員宣講《父母的黨性故事詮釋了信仰的力量》(陳龍獅 供圖)

2017年,陳龍獅以澳門法治報記者身份又成為「全國兩會」記者。在四年的「兩會記者」生涯中,陳龍獅在多家媒體以文字和攝影作品的形式刊發了1000多篇(條)新聞。尤其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中,他以「快槍手」身份,開創了《兩會快捷新聞》模式,基本上在1分鐘內快速進行兩會報導。每年的《兩會快捷新聞》,其個人報導數穩居港澳記者中的翹楚,獲得有關部門表彰。

陳龍獅因軍人情節,酷愛「軍用挎包」。每次外出都要身背「軍用挎包」裝照相機等設備,被業內人士讚美為「軍挎記者」。他與「軍品大王」李長東和「軍號大王」林漢京一起,開創了京城風靡一時的「軍挎、軍品、軍號」之紅色風景線。

2019年,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採訪李克強總理時,陳龍獅身挎軍用挎包(陳龍獅 供圖)

這個在京城小有名氣的「軍挎記者」——陳龍獅,在八年多的記者生涯中,勤奮刻苦、夜以繼日地為中外讀者提供了上萬篇(條)滿滿正能量的新聞、通訊、散文和攝影報導等原創稿件。

陳龍獅還熱心公益事業,先後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北京樂山企業商會、北京八路軍研究會、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東北老航校研究會、南昌八一精神研究會等社會組織任職。他以自己的記者特長而成為義務「通訊員」,負責社團的義務或公益等相關報導服務工作。

2018年,陳龍獅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採訪(陳龍獅 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陳龍獅先後被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授予「2019中國紅色文化傳播大使」稱號,被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授予「手抄中國共產黨黨章先進人物」和「弘揚延安精神積極分子」,被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授予「黨課講座積極分子」,被澳門法治報授予「全國兩會宣傳標兵」,被東北老航校研究會授予「紅色宣傳報導標兵」稱號。

2018年,陳龍獅在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活動上講授《老紅軍陳昌同志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目前,陳龍獅這位滿身都是「紅色基因」、年過花甲的老黨員仍活躍在街道、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工廠等地,從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養身、以文養老的採編工作。

2019年,陳龍獅以中華魂網總編身份,在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為在臺灣英勇就義的尤柳門烈士致辭(陳龍獅 供圖)

他在奔忙著,他也快樂著!

永遠跟你走夢之旅合唱組合 - 流淌的歌聲之真情依舊 (十)

作者簡介

蔣吉華,曾在四川省中江縣當過中學教師、企業經理,先後任副縣長、縣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德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兼機關黨委書記、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兼市政府駐京聯絡處黨支部書記等職。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異地商會第五聯合黨委委員,北京四川商會黨委副書記。在媒體發表作品80餘篇(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吉華

陳龍獅:在紅色戰場宣講信仰的力量

蔣吉華

「原本不太關心紅色報導工作,但在臨近退休前,我意識到了:再不抓紅色基因教育,我們黨的顏色有可能改變。所以,傳統教育和國學教育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加強。於是,我開始接觸各種紅色報導和日常的宣傳報導等工作。」陳龍獅說。

陳龍獅在全國兩會採訪(陳龍獅 供圖)

陳龍獅,1957年6月29日生於重慶長壽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父母因此給他取了一個「龍獅」的名字。他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父親陳昌、母親何妨都是當年跟隨王世英、李克農、董必武等中央首長一起從事情報工作的職業革命家。

因情報工作需要,當年陳昌與何妨結婚照不能拍攝的,此合影是為合葬墓碑而PS的婚紗照(陳龍獅 供圖)

陳昌,1907年臘月初八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立山場一個破落世家。1926年,參加革命任葉挺獨立團(鐵軍)排長。1927年,擔任賀龍副官,參加南昌起義兼任「賀龍手槍隊」隊長保衛南昌起義指揮部及將領安全,同年底入黨。1931年,顧順章叛黨投敵,上海地下黨和中央特科遭到毀滅性破壞,陳昌受命參與中央特科重建,從此開始了18年的諜戰生涯。1949年,為營救渣滓洞難友,陳昌暴露身份而轉到重慶市公安局當特警從事反特肅反工作。1952年遭迫害,1958年被劃成「右派」強制「勞改」,1960年在重慶龍溪河水電站大壩勞改中累死在工地。1965年和1980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平反昭雪、恢復黨籍。1981年7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舉辦「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儀式」。受中組部委託,中共十二大黨代表、中共樂山地委組織部部長鄒明軒代表中組部為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黨旗。

陳昌和何妨的骨灰盒雙雙覆蓋黨旗,安葬在樂山人民公墓(圖片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何妨,1923年5月23日生,福建省福清市人,越南歸僑。1924年到廈門。1937年在廈門參加革命,參與「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創建。1938年,因不滿入黨年齡,被認定為「按黨員使用」的團員。1940年,被「廈兒團」保送到復旦大學讀「先修班」。1942年,參加「陳昌特工組」。1945年,與陳昌結婚成為隱蔽戰線上一對《永不消逝的電波》至重慶解放。

解放後,何妨在重慶市公安局任特警,1952年受丈夫冤案株連被重慶市公安局無辜開除,只好以歸僑身份重新參加工作,在重慶市結核病醫院當護士。1954年,到重慶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職工醫院工作。1963年,到重慶輪船公司樂山分公司醫務室工作。1965年,到樂山地區人民醫院工作。1978年退休但仍在工作崗位。1982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平反昭雪,何妨同志由退休改為離休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6月25日何妨同志病故後,與丈夫合葬在樂山市人民公墓。

陳龍獅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了直接的系統的紅色教育,童年以來就勤奮學習和工作。

1976年,他在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中畢業,先後在四川拖拉機廠、四川亞西機器廠當工人。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自學,於1979年考上了脫產的全日制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學習機械專業並畢業。然後,又繼續用了10年時間,攻讀了4個函授大學。因他學習、工作兩不誤,德能勤績突出,於25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5年,陳龍獅在網信通年會上演講《母親何妨對我的黨性培養》(陳龍獅 供圖)

從1982年開始,陳龍獅先後在四川亞西機器廠、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四川省質量管理協會、四川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泉州(武警)實業產業集團、中國保險集團、中國管理科學院、軍安投資集團、和君創業(北京)信息技術公司等單位工作。在近40年的企業管理生涯中,他練就成為一名有理論、有實戰經驗的資深企業管理專家。其理論代表作有《自行車法則》《企業管理八字方針》《老闆論》等,先後培養了十幾位民營企業家。

2016年,陳龍獅(中)與紅軍後代在老紅軍部隊「鐵甲旅」講授《無名英雄陳昌的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3年,57歲的陳龍獅開始「棄武從文」,專業從事紅色報導和國學等宣傳報導工作。先後任《中國紅色旅遊網》(簡稱中紅網)「中紅小記者」編輯部主編;《中國網》「中國視窗」頻道編輯部主任;《中華魂網》採編部主任、總編,公眾號主編;《澳門法治報》「紅色軍旅」欄目主筆、副總編、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世界導報》副總編;《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特邀通訊員;人民日報·「中國紅色國學文化網」副總編;中國新聞頭條報業集團編輯委員會總編;延安紅雲平臺主任編輯。他還在鳳凰網、騰訊網、新浪網、紅色延安、中旗網等多家媒體兼任特邀通訊員,開展新聞報導工作。

2016年,陳龍獅在京城小延安向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師生們演講《父母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6年開始,陳龍獅在《澳門法治報》軍事版開設「紅色軍旅」欄目,其目的是讓港澳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了解我軍官兵的成長故事。目前該欄目已刊發200餘篇軍旅故事,主要報導了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以及紅色特工等優秀人員的軍旅生涯。

2017年開始,陳龍獅負責中共中央黨校主管、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管理的《中華魂網》編輯工作,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宣傳革命歷史人物。

2017年,陳龍獅向與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會員宣講《父母的黨性故事詮釋了信仰的力量》(陳龍獅 供圖)

2017年,陳龍獅以澳門法治報記者身份又成為「全國兩會」記者。在四年的「兩會記者」生涯中,陳龍獅在多家媒體以文字和攝影作品的形式刊發了1000多篇(條)新聞。尤其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中,他以「快槍手」身份,開創了《兩會快捷新聞》模式,基本上在1分鐘內快速進行兩會報導。每年的《兩會快捷新聞》,其個人報導數穩居港澳記者中的翹楚,獲得有關部門表彰。

陳龍獅因軍人情節,酷愛「軍用挎包」。每次外出都要身背「軍用挎包」裝照相機等設備,被業內人士讚美為「軍挎記者」。他與「軍品大王」李長東和「軍號大王」林漢京一起,開創了京城風靡一時的「軍挎、軍品、軍號」之紅色風景線。

2019年,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採訪李克強總理時,陳龍獅身挎軍用挎包(陳龍獅 供圖)

這個在京城小有名氣的「軍挎記者」——陳龍獅,在八年多的記者生涯中,勤奮刻苦、夜以繼日地為中外讀者提供了上萬篇(條)滿滿正能量的新聞、通訊、散文和攝影報導等原創稿件。

陳龍獅還熱心公益事業,先後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北京樂山企業商會、北京八路軍研究會、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東北老航校研究會、南昌八一精神研究會等社會組織任職。他以自己的記者特長而成為義務「通訊員」,負責社團的義務或公益等相關報導服務工作。

2018年,陳龍獅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採訪(陳龍獅 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陳龍獅先後被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授予「2019中國紅色文化傳播大使」稱號,被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授予「手抄中國共產黨黨章先進人物」和「弘揚延安精神積極分子」,被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授予「黨課講座積極分子」,被澳門法治報授予「全國兩會宣傳標兵」,被東北老航校研究會授予「紅色宣傳報導標兵」稱號。

2018年,陳龍獅在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活動上講授《老紅軍陳昌同志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目前,陳龍獅這位滿身都是「紅色基因」、年過花甲的老黨員仍活躍在街道、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工廠等地,從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養身、以文養老的採編工作。

2019年,陳龍獅以中華魂網總編身份,在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為在臺灣英勇就義的尤柳門烈士致辭(陳龍獅 供圖)

他在奔忙著,他也快樂著!

永遠跟你走夢之旅合唱組合 - 流淌的歌聲之真情依舊 (十)

作者簡介

蔣吉華,曾在四川省中江縣當過中學教師、企業經理,先後任副縣長、縣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德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兼機關黨委書記、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兼市政府駐京聯絡處黨支部書記等職。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異地商會第五聯合黨委委員,北京四川商會黨委副書記。在媒體發表作品80餘篇(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吉華

相關焦點

  • 紅色文化︱八一軍旗飄揚,凝聚信仰的力量——八一將士後代陳龍獅
    ■紅色文化︱八一軍旗高高飄揚,凝聚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撰文/陳龍獅(八一將士後代)(題記)陳龍獅,是八一將士賈佐(黨內代號陳昌)的兒子八一建軍節,他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發表演講,詮釋信仰的力量!
  • 八一將士陳昌兒子陳龍獅解讀《信仰的力量》
    最後,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還邀請八一將士陳昌的兒子、京城「軍挎記者」陳龍獅,專門為南昌市的青少年和南昌警備區的解放軍指戰員、365重走長徵路的代表,以及部分熱情的中外觀眾,演講了一場新時期的微黨課《信仰的力量》。
  •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信仰力量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信仰力量 ——省委第三巡視組巡視永城整改工作心得體會 時間:2020-12-03 09:36       字號:[ 大 中 小 ]   市政協黨組副書記
  • 重溫紅色記憶 感受信仰力量
    昨日,由平城區檔案局主辦,平城區檔案館承辦,大同市雕塑博物館、市美術家協會、西街街道黨工委等單位協辦的「重溫紅色記憶 感受信仰力量」主題教育系列展覽在市雕塑博物館開展。從即日起至12月9日,全市各單位幹部職工和市民可前往觀展。
  • 「青馬工程」菁英班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和宣講活動
    為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引導大學生骨幹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共青團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引導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12月5日,「青馬工程」導師張燕教授組織第十期菁英班第五組學員,前往昆明市呈貢區三臺山黨建公園和雲南省博物館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和宣講活動。
  • 社會實踐 · 紅色追憶 | 中南團隊線上紅色故事宣講,傳播紅色正能量
    中南大學「追尋紅色記憶」紅色故事宣講暑期線上社會實踐團 今年暑期,中南大學「追尋紅色記憶」紅色故事宣講暑期線上社會實踐團為提高大眾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積極探索傳揚紅色文化新模式,打磨精品紅色故事,讓大家感受到紅色故事的魅力,傳承紅色精神。
  • 「紅色菜籃子」​暖心宣講 匯聚巾幗力量
    「紅色菜籃子」​暖心宣講 匯聚巾幗力量 2020-12-11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色燎原」紅色文化宣講走進綿陽市堅勇五一二實驗小學
    11月30日,「紅色燎原」紅色文化宣講團走進綿陽市堅勇五一二實驗小學。宣講革命故事的老同志是江油市政協三級調研員文助長老先生,文老先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解放戰爭為背景,讓孩子們了解了江油的解放歷程。教育青少年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學習英雄事跡,樹立遠大理想,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 紅色故事進校園志願宣講真精彩
    為深入貫徹落實來照、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給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陳家坡會議舊址管理所組織全體講解員開展「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志願服務宣講活動,促進陳家坡會議舊址管理所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對陳家坡會議舊址的了解
  • 傳承紅色基因 感悟信仰的力量
    本報上饒訊 (記者餘燕 通訊員徐軍) 「前有『雲遊江西』,後有『線下走讀』,這個暑假讓我接受了一次系統的『四史』教育、一次心靈的紅色洗禮。」上饒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方志敏班的王彥歡同學說。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上饒師院把為期5天的研學行程安排在上饒、景德鎮、鷹潭和撫州等設區市,基本涵蓋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在江西的主要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研學行程近1000公裡,沿著當年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人戰鬥過的足跡開展研學活動。
  • 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動員宣講會走進麥可將文創園
    &nbsp&nbsp&nbsp&nbsp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設計專業主任王華傑教授應邀擔任本次宣講會嘉賓,他以《敘事與體驗——國際視域下的精工工藝與時尚品牌創新設計實務》為主題,從「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外精工工藝的對比」「文創產品的研發路徑」「敘事性設計要領」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對紅色文創產品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創新性上的發展趨勢作了深入淺出的探討
  • 傳承紅色基因,衡陽師範學院師生同臺講述紅色校史
    革命校友蔣嘯青用自己的一生教育啟迪學生,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培養了蔣先雲、黃克誠、謝惟俊等一大批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什麼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11月24日,衡陽師範學院舉行「傳承紅色基因 砥礪奮鬥初心」紅色校史故事微宣講大賽,19位師生同臺講述紅色校史故事。
  • 「贛鄱紅色娘子軍」宣講大賽總決賽火熱上演!
    總決賽現場赴鄂醫療救援隊隊員、抗洪前線的廣場舞大媽、駐村第一書記、垃圾分類推廣員、文物保護工作者、紅色革命後代......一段段「聲」入人心的宣講,一個個流淌著信仰、真情和力量的故事,令觀眾席的掌聲經久不息
  • 全國首家24小時「鐵軍紅色」電臺上線 用「最強音」激活紅色文化
    8月1日上午,紅色電波發新聲,鐵軍精神永傳承——「鐵軍紅色電臺」上線暨「紅色故事聯盟」啟動儀式在鹽城舉行。活動由上海、延安、銅川、鹽城四地電臺攜手阿基米德傳媒聯合發起,與各地紀念館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故事聯盟」,成立全國首家24小時播出的「鐵軍紅色電臺」,用聲音力量激活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之精神。
  • 景德鎮學院舉辦「一起聆聽信仰的力量」紅色故事會展演
    為講好紅色故事,領悟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1月4日下午,景德鎮學院在圖文報告廳舉辦「一起聆聽信仰的力量」紅色故事會展演。展演節目以故事講演的形式敘述了對紅色歷史的緬懷,一段段紅色記憶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 湖南信息學院管理學院紅色宣講「聲」入人心
    湖南信息學院管理學院開展以「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紅色故事微黨課、微宣講、帶課直播等活動。紅網時刻11月20日訊(通訊員 何燕 曹晶 葉湘怡)組織是「形」,思想是「魂」。為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紅色歲月裡那些感人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湖南信息學院管理學院黨總支積極探索傳揚紅色文化新模式,組建師生黨員「紅色故事」宣講團,開展以「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紅色故事微黨課、微宣講、帶課直播等活動,廣大青年學生在宣講中感悟紅色文化內涵,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使紅色基因真正融入大學生血脈之中。
  • 「信仰的力量」-德州市首屆紅色故事小小講解員大賽開始報名
    為充分運用我市紅色資源,頌揚英烈文化,引導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當好紅色傳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最美童聲講述英烈最美故事,實現紅色教育從娃娃抓起,英烈故事從娃娃講起,打造德州「紅色故事小小講解員」品牌,並號召廣大幹部群眾以英烈為鏡,檢視初心、振奮精神,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激蕩愛國熱忱
  • 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力量——代表委員熱議紅色文化建設
    在永州正在召開的兩會中,永州會堂大廳裡一塊塊紅色記憶展板,生動描繪了「中央紅軍長徵在永州」「紅六軍團西徵在永州」等一幕幕經典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力量,成為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鄧振、周燕、周顯玉等代表委員表示,學校將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好學校德育工作,持續用力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將紅色文化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唱紅歌、升旗儀式、紅色主題班會等活動,培養激發學校師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們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讓紅色文化教育春風化雨,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視頻|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德州北園小學開展紅色宣講
    「我們每一位少年,都是傳播優秀文化的先鋒力量。」「德州是我們的故鄉,歷史的厚重浸潤著樸素的民風。無論我走到哪裡,這裡始終是我駐足回望的地方」……前不久,德州市德城區北園社區裡一場宣講活動中,臺上的宣講員都是北園小學「紅領巾宣講團」的小學生,聽眾聽得入神,直至結束掌聲響起。「感染力很強,沒想到這些娃娃們給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活動結束後,北園社區70多歲的老黨員解忠良找到學校校長王芳,溼了眼眶,他高興的是因為紅色基因的傳承後繼有人。
  • 江西工貿職院:走讀紅色文化,築牢信仰根基,傳承紅色基因
    「雲端」旅行,對話信仰  「雖然實地參觀學習過,當再次雲端瀏覽還是被革命先烈赤忱愛國、不畏犧牲的精神深深打動。」這是陳詩同學「雲端」進入方志敏紀念館學習後的感受,她說緬懷先烈既要不忘先烈的付出,更要繼承前輩遺志,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勇擔大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