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獅:在紅色戰場宣講信仰的力量
蔣吉華
「原本不太關心紅色報導工作,但在臨近退休前,我意識到了:再不抓紅色基因教育,我們黨的顏色有可能改變。所以,傳統教育和國學教育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加強。於是,我開始接觸各種紅色報導和日常的宣傳報導等工作。」陳龍獅說。
陳龍獅在全國兩會採訪(陳龍獅 供圖)
陳龍獅,1957年6月29日生於重慶長壽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父母因此給他取了一個「龍獅」的名字。他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父親陳昌、母親何妨都是當年跟隨王世英、李克農、董必武等中央首長一起從事情報工作的職業革命家。
因情報工作需要,當年陳昌與何妨結婚照不能拍攝的,此合影是為合葬墓碑而PS的婚紗照(陳龍獅 供圖)
陳昌,1907年臘月初八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立山場一個破落世家。1926年,參加革命任葉挺獨立團(鐵軍)排長。1927年,擔任賀龍副官,參加南昌起義兼任「賀龍手槍隊」隊長保衛南昌起義指揮部及將領安全,同年底入黨。1931年,顧順章叛黨投敵,上海地下黨和中央特科遭到毀滅性破壞,陳昌受命參與中央特科重建,從此開始了18年的諜戰生涯。1949年,為營救渣滓洞難友,陳昌暴露身份而轉到重慶市公安局當特警從事反特肅反工作。1952年遭迫害,1958年被劃成「右派」強制「勞改」,1960年在重慶龍溪河水電站大壩勞改中累死在工地。1965年和1980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平反昭雪、恢復黨籍。1981年7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舉辦「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儀式」。受中組部委託,中共十二大黨代表、中共樂山地委組織部部長鄒明軒代表中組部為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黨旗。
陳昌和何妨的骨灰盒雙雙覆蓋黨旗,安葬在樂山人民公墓(圖片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何妨,1923年5月23日生,福建省福清市人,越南歸僑。1924年到廈門。1937年在廈門參加革命,參與「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創建。1938年,因不滿入黨年齡,被認定為「按黨員使用」的團員。1940年,被「廈兒團」保送到復旦大學讀「先修班」。1942年,參加「陳昌特工組」。1945年,與陳昌結婚成為隱蔽戰線上一對《永不消逝的電波》至重慶解放。
解放後,何妨在重慶市公安局任特警,1952年受丈夫冤案株連被重慶市公安局無辜開除,只好以歸僑身份重新參加工作,在重慶市結核病醫院當護士。1954年,到重慶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職工醫院工作。1963年,到重慶輪船公司樂山分公司醫務室工作。1965年,到樂山地區人民醫院工作。1978年退休但仍在工作崗位。1982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平反昭雪,何妨同志由退休改為離休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6月25日何妨同志病故後,與丈夫合葬在樂山市人民公墓。
陳龍獅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了直接的系統的紅色教育,童年以來就勤奮學習和工作。
1976年,他在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中畢業,先後在四川拖拉機廠、四川亞西機器廠當工人。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自學,於1979年考上了脫產的全日制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學習機械專業並畢業。然後,又繼續用了10年時間,攻讀了4個函授大學。因他學習、工作兩不誤,德能勤績突出,於25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5年,陳龍獅在網信通年會上演講《母親何妨對我的黨性培養》(陳龍獅 供圖)
從1982年開始,陳龍獅先後在四川亞西機器廠、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四川省質量管理協會、四川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泉州(武警)實業產業集團、中國保險集團、中國管理科學院、軍安投資集團、和君創業(北京)信息技術公司等單位工作。在近40年的企業管理生涯中,他練就成為一名有理論、有實戰經驗的資深企業管理專家。其理論代表作有《自行車法則》《企業管理八字方針》《老闆論》等,先後培養了十幾位民營企業家。
2016年,陳龍獅(中)與紅軍後代在老紅軍部隊「鐵甲旅」講授《無名英雄陳昌的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3年,57歲的陳龍獅開始「棄武從文」,專業從事紅色報導和國學等宣傳報導工作。先後任《中國紅色旅遊網》(簡稱中紅網)「中紅小記者」編輯部主編;《中國網》「中國視窗」頻道編輯部主任;《中華魂網》採編部主任、總編,公眾號主編;《澳門法治報》「紅色軍旅」欄目主筆、副總編、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世界導報》副總編;《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特邀通訊員;人民日報·「中國紅色國學文化網」副總編;中國新聞頭條報業集團編輯委員會總編;延安紅雲平臺主任編輯。他還在鳳凰網、騰訊網、新浪網、紅色延安、中旗網等多家媒體兼任特邀通訊員,開展新聞報導工作。
2016年,陳龍獅在京城小延安向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師生們演講《父母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6年開始,陳龍獅在《澳門法治報》軍事版開設「紅色軍旅」欄目,其目的是讓港澳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了解我軍官兵的成長故事。目前該欄目已刊發200餘篇軍旅故事,主要報導了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以及紅色特工等優秀人員的軍旅生涯。
2017年開始,陳龍獅負責中共中央黨校主管、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管理的《中華魂網》編輯工作,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宣傳革命歷史人物。
2017年,陳龍獅向與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會員宣講《父母的黨性故事詮釋了信仰的力量》(陳龍獅 供圖)
2017年,陳龍獅以澳門法治報記者身份又成為「全國兩會」記者。在四年的「兩會記者」生涯中,陳龍獅在多家媒體以文字和攝影作品的形式刊發了1000多篇(條)新聞。尤其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中,他以「快槍手」身份,開創了《兩會快捷新聞》模式,基本上在1分鐘內快速進行兩會報導。每年的《兩會快捷新聞》,其個人報導數穩居港澳記者中的翹楚,獲得有關部門表彰。
陳龍獅因軍人情節,酷愛「軍用挎包」。每次外出都要身背「軍用挎包」裝照相機等設備,被業內人士讚美為「軍挎記者」。他與「軍品大王」李長東和「軍號大王」林漢京一起,開創了京城風靡一時的「軍挎、軍品、軍號」之紅色風景線。
2019年,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採訪李克強總理時,陳龍獅身挎軍用挎包(陳龍獅 供圖)
這個在京城小有名氣的「軍挎記者」——陳龍獅,在八年多的記者生涯中,勤奮刻苦、夜以繼日地為中外讀者提供了上萬篇(條)滿滿正能量的新聞、通訊、散文和攝影報導等原創稿件。
陳龍獅還熱心公益事業,先後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北京樂山企業商會、北京八路軍研究會、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東北老航校研究會、南昌八一精神研究會等社會組織任職。他以自己的記者特長而成為義務「通訊員」,負責社團的義務或公益等相關報導服務工作。
2018年,陳龍獅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採訪(陳龍獅 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陳龍獅先後被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授予「2019中國紅色文化傳播大使」稱號,被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授予「手抄中國共產黨黨章先進人物」和「弘揚延安精神積極分子」,被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授予「黨課講座積極分子」,被澳門法治報授予「全國兩會宣傳標兵」,被東北老航校研究會授予「紅色宣傳報導標兵」稱號。
2018年,陳龍獅在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活動上講授《老紅軍陳昌同志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目前,陳龍獅這位滿身都是「紅色基因」、年過花甲的老黨員仍活躍在街道、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工廠等地,從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養身、以文養老的採編工作。
2019年,陳龍獅以中華魂網總編身份,在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為在臺灣英勇就義的尤柳門烈士致辭(陳龍獅 供圖)
他在奔忙著,他也快樂著!
永遠跟你走夢之旅合唱組合 - 流淌的歌聲之真情依舊 (十)
作者簡介
蔣吉華,曾在四川省中江縣當過中學教師、企業經理,先後任副縣長、縣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德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兼機關黨委書記、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兼市政府駐京聯絡處黨支部書記等職。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異地商會第五聯合黨委委員,北京四川商會黨委副書記。在媒體發表作品80餘篇(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吉華
陳龍獅:在紅色戰場宣講信仰的力量
蔣吉華
「原本不太關心紅色報導工作,但在臨近退休前,我意識到了:再不抓紅色基因教育,我們黨的顏色有可能改變。所以,傳統教育和國學教育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加強。於是,我開始接觸各種紅色報導和日常的宣傳報導等工作。」陳龍獅說。
陳龍獅在全國兩會採訪(陳龍獅 供圖)
陳龍獅,1957年6月29日生於重慶長壽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父母因此給他取了一個「龍獅」的名字。他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父親陳昌、母親何妨都是當年跟隨王世英、李克農、董必武等中央首長一起從事情報工作的職業革命家。
因情報工作需要,當年陳昌與何妨結婚照不能拍攝的,此合影是為合葬墓碑而PS的婚紗照(陳龍獅 供圖)
陳昌,1907年臘月初八出生於四川省儀隴縣立山場一個破落世家。1926年,參加革命任葉挺獨立團(鐵軍)排長。1927年,擔任賀龍副官,參加南昌起義兼任「賀龍手槍隊」隊長保衛南昌起義指揮部及將領安全,同年底入黨。1931年,顧順章叛黨投敵,上海地下黨和中央特科遭到毀滅性破壞,陳昌受命參與中央特科重建,從此開始了18年的諜戰生涯。1949年,為營救渣滓洞難友,陳昌暴露身份而轉到重慶市公安局當特警從事反特肅反工作。1952年遭迫害,1958年被劃成「右派」強制「勞改」,1960年在重慶龍溪河水電站大壩勞改中累死在工地。1965年和1980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平反昭雪、恢復黨籍。1981年7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舉辦「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儀式」。受中組部委託,中共十二大黨代表、中共樂山地委組織部部長鄒明軒代表中組部為陳昌同志骨灰盒覆蓋黨旗。
陳昌和何妨的骨灰盒雙雙覆蓋黨旗,安葬在樂山人民公墓(圖片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何妨,1923年5月23日生,福建省福清市人,越南歸僑。1924年到廈門。1937年在廈門參加革命,參與「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創建。1938年,因不滿入黨年齡,被認定為「按黨員使用」的團員。1940年,被「廈兒團」保送到復旦大學讀「先修班」。1942年,參加「陳昌特工組」。1945年,與陳昌結婚成為隱蔽戰線上一對《永不消逝的電波》至重慶解放。
解放後,何妨在重慶市公安局任特警,1952年受丈夫冤案株連被重慶市公安局無辜開除,只好以歸僑身份重新參加工作,在重慶市結核病醫院當護士。1954年,到重慶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職工醫院工作。1963年,到重慶輪船公司樂山分公司醫務室工作。1965年,到樂山地區人民醫院工作。1978年退休但仍在工作崗位。1982年,由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平反昭雪,何妨同志由退休改為離休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6月25日何妨同志病故後,與丈夫合葬在樂山市人民公墓。
陳龍獅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了直接的系統的紅色教育,童年以來就勤奮學習和工作。
1976年,他在四川省樂山一中高中畢業,先後在四川拖拉機廠、四川亞西機器廠當工人。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自學,於1979年考上了脫產的全日制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學習機械專業並畢業。然後,又繼續用了10年時間,攻讀了4個函授大學。因他學習、工作兩不誤,德能勤績突出,於25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5年,陳龍獅在網信通年會上演講《母親何妨對我的黨性培養》(陳龍獅 供圖)
從1982年開始,陳龍獅先後在四川亞西機器廠、四川省機械工業廳、四川省質量管理協會、四川省計劃經濟委員會、泉州(武警)實業產業集團、中國保險集團、中國管理科學院、軍安投資集團、和君創業(北京)信息技術公司等單位工作。在近40年的企業管理生涯中,他練就成為一名有理論、有實戰經驗的資深企業管理專家。其理論代表作有《自行車法則》《企業管理八字方針》《老闆論》等,先後培養了十幾位民營企業家。
2016年,陳龍獅(中)與紅軍後代在老紅軍部隊「鐵甲旅」講授《無名英雄陳昌的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3年,57歲的陳龍獅開始「棄武從文」,專業從事紅色報導和國學等宣傳報導工作。先後任《中國紅色旅遊網》(簡稱中紅網)「中紅小記者」編輯部主編;《中國網》「中國視窗」頻道編輯部主任;《中華魂網》採編部主任、總編,公眾號主編;《澳門法治報》「紅色軍旅」欄目主筆、副總編、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世界導報》副總編;《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特邀通訊員;人民日報·「中國紅色國學文化網」副總編;中國新聞頭條報業集團編輯委員會總編;延安紅雲平臺主任編輯。他還在鳳凰網、騰訊網、新浪網、紅色延安、中旗網等多家媒體兼任特邀通訊員,開展新聞報導工作。
2016年,陳龍獅在京城小延安向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師生們演講《父母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2016年開始,陳龍獅在《澳門法治報》軍事版開設「紅色軍旅」欄目,其目的是讓港澳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了解我軍官兵的成長故事。目前該欄目已刊發200餘篇軍旅故事,主要報導了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以及紅色特工等優秀人員的軍旅生涯。
2017年開始,陳龍獅負責中共中央黨校主管、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管理的《中華魂網》編輯工作,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宣傳革命歷史人物。
2017年,陳龍獅向與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會員宣講《父母的黨性故事詮釋了信仰的力量》(陳龍獅 供圖)
2017年,陳龍獅以澳門法治報記者身份又成為「全國兩會」記者。在四年的「兩會記者」生涯中,陳龍獅在多家媒體以文字和攝影作品的形式刊發了1000多篇(條)新聞。尤其是在2019年和2020年「全國兩會」採訪報導中,他以「快槍手」身份,開創了《兩會快捷新聞》模式,基本上在1分鐘內快速進行兩會報導。每年的《兩會快捷新聞》,其個人報導數穩居港澳記者中的翹楚,獲得有關部門表彰。
陳龍獅因軍人情節,酷愛「軍用挎包」。每次外出都要身背「軍用挎包」裝照相機等設備,被業內人士讚美為「軍挎記者」。他與「軍品大王」李長東和「軍號大王」林漢京一起,開創了京城風靡一時的「軍挎、軍品、軍號」之紅色風景線。
2019年,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採訪李克強總理時,陳龍獅身挎軍用挎包(陳龍獅 供圖)
這個在京城小有名氣的「軍挎記者」——陳龍獅,在八年多的記者生涯中,勤奮刻苦、夜以繼日地為中外讀者提供了上萬篇(條)滿滿正能量的新聞、通訊、散文和攝影報導等原創稿件。
陳龍獅還熱心公益事業,先後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北京樂山企業商會、北京八路軍研究會、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東北老航校研究會、南昌八一精神研究會等社會組織任職。他以自己的記者特長而成為義務「通訊員」,負責社團的義務或公益等相關報導服務工作。
2018年,陳龍獅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採訪(陳龍獅 供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陳龍獅先後被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授予「2019中國紅色文化傳播大使」稱號,被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授予「手抄中國共產黨黨章先進人物」和「弘揚延安精神積極分子」,被延安延水情公益促進會授予「黨課講座積極分子」,被澳門法治報授予「全國兩會宣傳標兵」,被東北老航校研究會授予「紅色宣傳報導標兵」稱號。
2018年,陳龍獅在珠海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活動上講授《老紅軍陳昌同志的黨性故事》(陳龍獅 供圖)
目前,陳龍獅這位滿身都是「紅色基因」、年過花甲的老黨員仍活躍在街道、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工廠等地,從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養身、以文養老的採編工作。
2019年,陳龍獅以中華魂網總編身份,在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為在臺灣英勇就義的尤柳門烈士致辭(陳龍獅 供圖)
他在奔忙著,他也快樂著!
永遠跟你走夢之旅合唱組合 - 流淌的歌聲之真情依舊 (十)
作者簡介
蔣吉華,曾在四川省中江縣當過中學教師、企業經理,先後任副縣長、縣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德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兼機關黨委書記、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調研員兼市政府駐京聯絡處黨支部書記等職。現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異地商會第五聯合黨委委員,北京四川商會黨委副書記。在媒體發表作品80餘篇(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