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歐巴馬沒有出現在
開幕式貴賓席上是個「遺憾」,
但有多達65位國家及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
也創下了冬奧會的歷史記錄
普京並沒有目睹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五環變四環」的尷尬一幕。
2月7日晚,坐在看臺上的俄羅斯總統時不時向四周揮手致意,他的臉上帶著微笑,對自己將此次冬奧會打造成俄找回大國榮光的象徵,充滿了信心。
就在他轉至貴賓室準備開幕式演講時,正在進行的開幕式表演中,本應由五朵雪絨花綻放構建的五環標誌,因其中一朵沒有「盛開」而缺了一環。據美聯社記者拍攝的照片,普京看到的電視直播畫面卻是五環齊全的狀態——這是俄羅斯一臺迅速轉換的備播帶內容。
此前,輿論普遍認為,冬奧會是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高調復出」。然而,繼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後,俄羅斯(蘇聯)時隔34年再次舉辦這一重要世界性賽事的歷史性一刻,在這「標誌性」紕漏映照之下,顯得有些滑稽。
在奧運賽場之外,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對索契的評價一直不容樂觀。從旅館條件差、賽場等設施開賽前都未竣工、「歧視」同性戀,到「最貴奧運會」是否存在貪汙腐敗問題,對索契冬奧會的批評和抱怨不絕於耳。
俄副總理科扎克則用「勝利者不應受指責」作為統一回復。「西方的批評猶如雪崩,俄羅斯人抹掉它,卻如同將雪花撣下自己的衣服。」《紐約時報》如是評論。
意外遭遇「反同」風波
儘管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開幕式上強調「不應將運動員作為施加政治壓力的工具」,但索契冬奧會濃厚的政治氣氛已昭然若揭。
在開幕式前一天,網際網路公司Google發布了最新doodle塗鴉,飾以冬奧運動項目剪影,作為同性戀群體象徵的彩虹旗格外顯眼。在搜索框的下部,還附著一段奧林匹克憲章精神的內容——「參與體育是人的權利,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在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下和在追求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奧林匹克精神中參與體育的可能。」
美國《赫芬頓郵報》對開幕式「四環」紕漏的報導,標題則赫然是《Too Afraid To Come Out》(come out在英語中有同性戀出櫃之意)。
這一系列明嘲暗諷的導火索,是半年前在俄羅斯正式生效的《禁止宣傳同性戀法》。該法案規定,在未成年人中宣傳同性戀者,對個人可處幾千至上萬的罰金。違反這一法律的外國人則會被驅逐出境、罰款或拘留15天。
輿論擔憂,新法除了令同性戀集會被禁止之外,任何人表態支持同性戀者、公開穿著有同性戀含義的彩虹T恤或公開與同性牽手都將犯法,來到索契的同性戀運動員、記者或觀眾可能面臨檢控威脅。
自反同法案公布後一直到奧運開幕式前,俄羅斯一直被這一議題困擾。芬蘭、瑞典、荷蘭等歐洲國家和美國幾乎都在1月舉行了同性戀遊行示威。而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次同性戀遊行中,甚至有人拿著寫有「1936柏林=索契」的旗子,諷刺索契冬奧會與1936年希特勒獨裁統治下納粹德國舉辦的柏林奧運會一樣,是不平等的奧運會,因為兩者都對特定群體存在嚴重的歧視。
2013年12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其夫人米歇爾、副總統拜登宣布不會出席索契冬奧會的開、閉幕式。在歐洲,德國總統高克、法國總統奧朗德等六國政要也表示,不會前往索契。
「同性戀運動員拿到獎牌將是更加有力的公開聲明。」歐巴馬表示。而美國冬奧代表團則在2013年12月13日宣布,代表團中有兩名同性戀者。兩天後,美國前花樣滑冰運動員博伊塔諾也公開出櫃,使得美國冬奧代表團中的同性戀人數上升至3位。
單人間雙人廁是「幾個意思」
相較於以前「無視」西方輿論多項批評的態度,俄羅斯這一次似乎積極主動了許多。
奧運開幕前三周,普京主動邀請各國媒體參加由自己主持的新聞發布會。針對同性戀問題,他解釋稱法律並非針對某些群體,「對於擁有非傳統性取向的人群來說,這裡沒有危險,也沒有歧視。」
2月7日,當流行音樂二人組「tATu」出現在開幕式上,很多媒體將之視作俄羅斯政府對全球同性戀群體「聲討」的妥協——該組合兩名女歌手曾在本世紀初期假扮女同性戀進行宣傳,更是冬奧會前一系列遊行示威的主力。
英國《鏡報》2月13日報導稱,普京在冬奧會期間來到一家同性戀酒吧,向獲得本屆奧運會3000米速滑金牌的荷蘭名將,同時也是女同性戀的伊麗恩·伍思特表示祝賀。兩人除了完成一場被媒體視作「具有紀念意義的擁抱」,還「一起暢飲啤酒」。
另外,歐巴馬沒有出現在開幕式貴賓席上的「遺憾」,也被創下冬奧會歷史紀錄的65位國家及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彌補。
儘管如此,來到索契的各國記者依舊沒有「嘴下留情」,他們對奧運設施和媒體公寓圖文並茂的抱怨和批評通過社交網絡和供職的媒體劈天蓋地出現,使人們對索契冬奧會及俄羅斯的「完美形象」心生疑問:
無線路由器搖搖欲墜地懸在半空,門上沒有門把手,電線雜亂地堆在通道上,窗簾已經掉下來,露天的部分地面還在一邊挖掘一邊鋪磚的過程中……「看似尚未竣工」已成為索契冬奧會的一大關鍵詞。
雅虎體育記者丹·維澤爾在其報導中寫道,「毫不誇張地說,(奧運)酒店完全就是還在建設中的狀態,沒有自來水、電力、無線網絡,甚至連門鎖都沒有。」丹·維澤爾的同事則提到,「700平方英尺的公寓裡,居然一個噴頭都沒找到,但是每個房間都有這三樣東西(廣播設施、滅火裝置和管道接口),每一個東西的高度都達到10英尺,完全夠不到。」
餐廳的食品供應也「簡陋得令人哭笑不得」。ABC記者馬特·古特曼發Twitter稱,自己用餐時發現「蜂蜜裡有蜜蜂,啤酒顏色淡得像水」。英國《衛報》記者肖恩·沃克爾倒是沒在蜂蜜裡吃出蜜蜂,但早餐餐廳裡一溜罐頭食品痕跡濃重的餐點令他忍不住發圖,「索契,早餐吃什麼?罐頭豆子和果醬?」
衛生間更是頻頻亮相。BBC記者斯蒂夫·羅森博格在舉辦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賽事的場地使用衛生間時,發現了一個廁格內設有兩個馬桶的情景。這張照片發上網後,當即成為一則經典笑料。此後,俄羅斯體育新聞社的工作人員出聲表示,足球場地標準的公用廁所也採用了這一設計。有網友表示,在俄羅斯「反同法案」出臺這麼久之後,單人間雙人廁的出現「是幾個意思」。也有人稱,「另一個廁位是為俄羅斯的安保人員設計的」,方便這個曾擁有克格勃的國家「一對一監控」。
醜聞標題「連起來比滑道都長」
冬奧會各項設施的「簡陋」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到其預算投入中。據《福布斯》雜誌報導,索契冬奧會已經花費超過500億美元,是初始預算的四倍。這一數字,超過往屆所有冬奧會花費的總和,甚至超過了雅典(150億美元)、倫敦(140億美元)以及北京(400億美元)舉辦的夏季奧運會,成為史上最奢侈的一屆奧運會。俄羅斯奧委會主席朱可夫表示,對冬奧會的500億美元投入中,有大約430億美元用於索契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花費公布之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8%的俄羅斯人認為,俄羅斯尋求主辦冬奧會的主要原因,是官員可以從巨額建設預算中撈取好處。調查還發現,47%的受訪者認為,本屆冬奧會成本嚴重超標的原因是腐敗。
對本次冬奧會存在腐敗的質疑聲由來已久。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滑雪聯合會主席卡斯帕2月6日在接受瑞士媒體採訪時透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籌備資金涉嫌被貪汙,具體數目可能高達180億美元。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前副總理涅姆佐夫則援引一份報告稱,索契冬奧會存在大規模貪腐行為:「有250億至300億美元的資金被貪汙……整個過程不透明,開支保密,嚴重缺乏社會和媒體監督。」
俄羅斯商人莫洛佐夫試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兩位官員所下「腐敗」定論。他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抱怨,自己承接了一項冬奧會配套工程後,被工程發包人公開索要回扣,金額高達工程款的12%。忍無可忍的莫洛佐夫向媒體披露了這一消息。此後不久,他被俄稅務部門指控有嚴重的偷漏稅行為,被迫遠走英國尋求政治避難。「背後邏輯被認定是貪腐政府尋機報復。」BBC報導稱。
「索契冬奧會已成為腐敗、無效、非理性、嫉妒虛榮和自大的象徵,一個老百姓還沒過上體面生活的國家竟然浪費這麼多錢辦奧運。」2月7日,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學者舍夫佐娃的話被多家西方媒體轉引。
BBC更回溯歷史稱,1980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莫斯科奧運會開幕時,人們並不知道就在短短幾年前這名蘇聯領導人還打過退堂鼓,他在寫給蘇共一名政治局委員的信中抱怨辦奧運成本太高,容易滋生醜聞,並稱「現在退出還來得及」。
「而如今,勃列日涅夫當年擔心的兩件事索契冬奧會上都出現了,媒體上刊登的各種醜聞的標題,如揭露俄羅斯的貪汙、官員專橫、公權力獨斷、嚴峻的人權狀況、環境破壞、媒體審查、反同性戀法規、對經濟移民的不公待遇、族群衝突等等,連起來可能比索契的滑雪道還長」。
● 資料來源:《參考消息》總第20080、20081期;《青年參考》總第1764期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讀者社區,歡迎討論與本文相關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