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生化災難、宇宙浩劫,末日都有結束的時候。你遊蕩在人煙稀少的世界中,四處搜尋食物,對抗變種人,試圖重建文明。你偶爾會為死者垂淚,可內心深處卻慶幸自己是活下來的那個。人人都愛看末日後的故事,因為我們暗暗盼望成為倖存者,盼望一切能重頭再來。
——《廢土》
許多人明白「世事越是變遷,天性就越是恆久不變」的道理,但總覺得末世應該像一場淨化,是造物主的一次救贖,這感覺類似《三體》中葉文潔天真的按下按鈕,希望藉助外星文明來改變人類。
《頭號玩家》的故事背景描述模糊——人們生活在一個對「重建」失去信心的時代。聽起來並非末世,因為想像中的AI還未統治人類,外星人沒有入侵地球,核戰、火山大噴發、生化危機等種種災難也不曾降臨。
但什麼比心態上的集體崩盤更像末世呢?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似乎停滯不前,只有在這款名為綠洲遊戲裡的人們才能天馬行空:變成想成為的任何一個角色,做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從金字塔上自由滑下、同蝙蝠俠一起攀登珠穆朗瑪、穿梭在浩瀚的宇宙星空······
而現實世界,棚戶區和樓宇區中間的河流將人群隔離,人們共同居住在降了速的《雪國列車》上。也許正是由於現實世界糟糕透頂,才使人們沉迷綠洲無法自拔。
讓我們來說說故事本身:
全球第一的綠洲遊戲公司,其發明創造者在去世之前宣布,他在綠洲遊戲裡埋下了三顆彩蛋,每找到一顆彩蛋的人將得到一把鑰匙,集齊3把鑰匙,將獲得綠洲遊戲及其背後公司的繼承權。於是主人公韋德和他的隊友們開啟了尋蛋之旅,過程中與全球第二大公司的壞蛋們展開了一場爭奪戰。最終,在幾位隊友的齊心協力下,主人公戰勝了敵人,收穫友誼、名利與愛情。
似乎是個老套的故事,結局情感上揚,帶來的是通過綠洲第三關時同樣的困惑:為什麼我通關了,還會掉落冰窟?似乎,史匹柏借哈利迪之口給出了答案:笨蛋,重要的是遊戲本身尋找彩蛋的過程,而非結局。
這樣的做法既聰明又無奈,它的商業屬性註定了它不能像《搏命荒城》中的女快遞員那樣加足馬力衝向未知的彼岸、給我們一個又酷炫又酣暢淋漓的結局。
但因為《頭號玩家》形式本身玩法的光芒已經蓋過了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所以人物進展的動機、事件持續的線索雖然有瑕疵,但卻退居次要位置,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電影中的VR技術並不遙遠。那些受僱於頂尖公司的工程師、科學家們正在夜以繼日的拼命研發,也許就在明天,下一個哈利迪將會誕生,祂將成為虛擬實境之父。在祂的虛擬世界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恐懼、怯懦、困頓都將得到補償。
但到底是因為現實的缺失才去虛擬裡填補,還是因為沉迷虛擬而與現實世界的許多美好事物失之交臂,這是一直困擾哈利迪的問題。他最後對韋德說:之所以創造綠洲是因為,我從沒在現實中得到過家的感覺,我不知如何跟人交流。我一生都陷在恐懼之中,直到死期將至才意識到,現實縱然可怕,縱然痛苦,可它也是我們能獲得真正快樂的唯一地方,因為那才是真實。你明白嗎?
類似的未來令人憂慮,病毒進化、自然生態破壞、科技發展的疑雲,當然總夾雜著人們的自私與偏見——末世幻想作品的核心大多植根於此。
出於對世界現狀與人類未來的擔憂,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類作品,其實我們只不過想知道在這個已知的世界終結之後,生活究竟是個什麼樣和我成為倖存者的模樣。
寫你自己就是元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