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實現新跨越——專訪青島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車景華
為有序推進全市體育事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青島市堅持「開放辦體育、開門辦體育、問需問計問策於民」,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公開決策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圍繞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社會體育、足球運動、帆船運動六大方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共同謀劃「體育藍圖」,為打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凝聚更大的體育力量和發展共識。就體育事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記者對青島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車景華進行了專訪。
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
記者:「十四五」時期青島城市體育總體發展目標是什麼?
車景華:「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這五年將是青島體育事業積極融入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對標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助力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關鍵五年。
我們深入分析體育事業發展環境、發展條件以及變化趨勢,科學把握「十四五」時期發展的總體思路、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及重大發展問題,高質高效推進規劃編制工作,為「十四五」時期「一張體育藍圖幹到底」謀局開篇。「思想開放了,思路就多了」,為做好新時期體育工作,我們秉持「人民為中心、開門辦體育」理念,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為出發點,以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為準則,在廣泛徵求市民意見的基礎上,立足青島體育發展基礎和城市底蘊,提出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和國家體育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前瞻站位、主動作為,打好時尚體育攻堅戰,為健康青島、時尚青島建設貢獻體育力量。
後奧運時代再出發 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正當其時
記者:如何理解青島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功能定位?
車景華:眾所周知,青島在2008年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帆賽、帕運帆賽。2016年,國際奧委會專門錄製了紀錄片《奧運八年後的中國——青島》,並在巴西奧運會期間通過國際奧林匹克頻道向全球介紹了青島在體育、經濟、社會、人文等各個領域的可喜變化和輝煌成就,全方位展示這座體育之城的魅力和風採。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合峰會期間指出,青島是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許多船隻從這裡揚帆起航、追逐夢想。「後奧運時代」的青島,已成為世界帆聯公認,在奧運會之後場地利用最好、承辦國際賽事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來,青島相繼舉辦了世界盃帆船賽、克利伯、沃爾沃、國際極限帆船賽等國際著名賽事,創建了亞洲最大的帆船節慶——青島國際帆船周·青島國際海洋節,連續舉辦兩屆自主品牌「遠東杯」國際帆船拉力賽、「市長杯」國際帆船拉力賽、青島國際帆船賽等帆船賽事。同時,還成功承辦了ATP中國國際網球挑戰賽、世界青年斯諾克錦標賽、首屆世界槳板錦標賽、世界柔道大師賽、「歌德杯中國」世界青少年足球賽、世界水上摩託錦標賽等眾多國際大賽,青島還是2023年足球亞洲杯承辦城市之一。正是這些國際體育大賽,讓世界更多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青島,確定了青島在國際體育界的地位和影響。
與此同時,青島充分發揮奧帆城市的優勢,在國際舞臺發出青島聲音,不斷擴大國際朋友圈,與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非等十餘個國家開展青少年帆船運動國際交流,並與德國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巴西桑託斯足球俱樂部就城市足球發展、交流、培訓務實合作。近期,還將與俄羅斯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希姆基籃球俱樂部等就項目發展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世界羽聯青島國際交流中心、IBF「一帶一路」區總部落戶青島。
建設全球知名體育城市,既充分考慮了青島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也借鑑對標了北京、上海、廣州建設「一流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際體育名城」等目標。截至2018年底,全市體育產業總產出561.48億元,產業增加值221.46億元,佔GDP比重達2.02%,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2019年全市體育賽事融資超過2億元。建設全球體育知名城市的發展目標與青島實力和氣質相符,跳一跳夠得著,既是責任擔當,更是機遇和挑戰。今後,青島將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開放創新改革為根本動力,對標國際體育名城,以「市場化、平臺化、法治化」思維,堅持「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對接、引進和創辦更多高端國際精品體育賽事活動,加大體育、文化、旅遊等國際交流合作,拓展城市體育國際發展空間,不斷提升綜合影響力和世界知名度。
六點支撐 聚勢發展國家體育中心城市
記者:發展國家體育中心城市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車景華:青島將以「國家體育賽事中心、國家體育消費中心、國家全民健身示範中心、國家競技體育人才輸出中心、國家體育產品製造中心和區域體育資源配置中心」六大功能定位為支撐,努力向國家體育中心城市目標邁進。
建設國家體育賽事中心。一是加強體育賽事中長期規劃。構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青島特色的優質體育賽事體系,優化體育賽事布局。以承辦2023年亞洲杯為契機,申辦創辦更多國際國內高水平體育賽事。二是以精品賽事提升城市體育品牌。持續辦好登山節、社區健身節、國際武術節、智力運動會、「青島球王」系列賽、青島馬拉松、海上馬拉松、嶗山100公裡挑戰賽和國際帆船周·海洋節等傳統賽事。三是多元構建時尚體育要素。重點發展衝浪、潛水、冰雪、攀巖、棒壘球、滑板、輪滑、馬術、跑酷、電競等時尚運動項目。四是辦好職業體育賽事。優化落實職業體育俱樂部扶持政策,發展壯大城市足球、籃球和羽毛球等運動,布局市場和項目推廣。
創建國家體育消費中心。一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調整體育產業結構。力爭到2025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體育產業比重達到60%。大力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中介、體育培訓、體育傳媒、體育彩票等體育服務業態。二是優化消費環境,全面促進體育消費。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擴大節假日消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三是培養終身運動習慣。聯合健身機構開發網絡健身課程,推廣使用健身APP、小程序,針對市民個性化健身需求,開展線上培訓和個性化訂製服務。四是推進「體育+」創新發展。以賽事為合作平臺,促進體育賽事與文化、旅遊、教育、會展、商貿、科技、製造、網際網路、健康服務等聯動,拓展體育消費外延和後勁。
打造國家全民健身示範中心。一是加快體育健身設施提檔升級。推行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行動計劃,繼續將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市政府承諾要辦實事序列,改造升級現有體育場館,擴大面積,完善功能,重點建設一批更加智能、便民利民的體育公園、社區健身健康中心等場地設施。二是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區(市)社會體育組織,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和作用發揮,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3.2名,全市全民健身輔導站點8000個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達到95.5%。三是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普及《青島市全民健身「運動處方」推廣手冊》,推進體醫融合示範社區創建,建立體醫融合專家隊伍,推廣運動醫學幹預和個性化健身指導服務。
孵化國家競技體育人才輸出中心。一是豐富體教融合發展內涵。加強體校建設和運動員文化教育,強化學校體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設,滋養體育人才全面發展環境。二是深化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基地認定扶持。依託現有141家「青島市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加大扶持經費投入,促進青島市青少年體質提升和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同步發展。三是豐富競技體育辦隊模式暢通選才渠道。以馬術、高爾夫球、冰球、棒球、攀巖等項目為突破,拓寬社會體育辦隊和運動梯隊建設新模式,根據《青島市體育後備人才輸送認定辦法》落實獎勵政策。四是打造青少年人才培養輸送快車道。強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放眼全局、突破重點、整體提高、注重質量,加大向省和國家隊的輸送。
培育國家體育用品製造銷售中心。一是優化營商環境,培育體育製造龍頭企業。引導英派斯、英吉多、雙星、青禾等體育用品製造企業資產重組和擴大規模,鼓勵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支持體育用品製造業創新發展。推動智能製造、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體育製造領域應用,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建體育用品研發製造中心。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提速雙招雙引。全力推進時尚體育產業龍頭企業招引和落地。四是實行品牌戰略,爭創著名商標。提升知名品牌,開發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頭產品。
建設區域體育資源配置中心。一是推動膠東經濟圈體育協同發展。發揮五市體育資源集聚、體育產業發達、市場化程度較高等優勢,以組建足球聯盟、帆船聯盟、網球聯盟為突破,促進城際間體育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膠東經濟圈體育競爭力和影響力。二是打造體育對外交流合作橋頭堡。充分發揮青島國際體育賽事、著名體育用品品牌、大學體育學院、高水平運動員等高端資源集聚優勢,發揮青島體育國際交流重要窗口和橋梁作用。三是用活青島市體育資源及IP交易平臺。整合膠東經濟圈城市及友好城市體育資源,通過「網際網路+」方式,打造陽光、高效的區域體育信息發布、宣傳、推廣、交易、清算和投融資第三方服務專業平臺,盤活體育沉睡資源。(轉自12月8日《中國體育報》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