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203井區實現快速鑽進,關鍵有兩點,一是鑽井液性能持續優化,二是採用隨鑽複合堵漏技術預防井漏效果明顯。」9月14日,在瀘203H2-1井提速成果經驗總結會上,川慶鑽探公司一級工程師李茂森道出了提速密碼。
2018年,李茂森帶領攻關團隊,不斷優化油基鑽井液性能,針對性解決了鑽井中的許多難題,助力該井區提速提效不斷取得新進展。
自2014年,李茂森領銜主研的國產化高密度強封堵油基鑽井液在現場運用獲得成功後,高性能水基鑽井液、壓裂返排液配製鑽井液等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也相繼問世。他的研究成果先後獲行業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專利等8項,不僅打破外國公司壟斷,還書寫穿越「死亡之海」的行業傳奇,助力油氣勘探向更深、更複雜地層挺進。
他常說:「我的實驗室遠在幾百公裡之外的井場。」因其在鑽井液技術上的突出貢獻,2016年,川慶鑽探公司用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茂森創新工作室」;2019年,他的工作室被評為「四川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2014年6月29日,一個標誌性的日子。這天,威204H1-2井順利鑽至井深5460米完鑽,國產油基鑽井液在現場試驗中獲得完全成功!這套技術的成功問世,充分體現了李茂森在技術攻關上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勘探初期,外國鑽井液公司壟斷油基鑽井液技術。他們常常以鄙夷的眼光看著我們,做實驗的時候,還不讓我們在旁邊看。」 這段為外國公司工程師打下手的經歷,讓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打破外國公司的技術壟斷。」他帶領科研團隊一頭扎進實驗室,沒有周末節假日,做了上萬套實驗。
2014年5月1日,這套自主研發的油基鑽井液終於走出實驗室,在威204H1-2井開展首次現場應用試驗並獲得成功。在隨後的大規模推廣運用中,其性能優於國外油基鑽井液,威遠第二輪井鑽井周期因此縮短28.1%,成本降低30%以上。
「在霍爾果斯背斜構造地層裡埋藏著大量石油。」從1953年開始,新疆石油人開啟漫漫尋油找氣之路,結果都折戟沉戈於800米左右長的安集海河組,「死亡之海」稱號由此而來,被列為「世界級鑽井難題」。
2014年9月16日,李茂森帶著川慶鑽探公司的重託,帶著新疆石油人的期盼,帶領攻關團隊出發前往霍101井,開啟了「川慶鑽井液解放霍爾果斯油氣田」的第二次徵戰之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李茂森首徵新疆,創造性運用有機鹽鑽井液體系,成功打成霍10等十多口井。
回想起初到霍101井的情形,面對各方期盼的目光,李茂森說:「那段時間,整天想的是如何打快、打好。」他帶領攻關組花了2個多月時間,查閱多口井的施工情況以及該構造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壘起來有近1米高,一套為霍101井量身定製的油基鑽井液體系就此產生,形成了從2.2克每立方釐米至2.7克每立方釐米密度各不相同的系列配方。這是超高密度油基鑽井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在國內尚屬首次。
沉寂了十多年的「安集海河組」重新沸騰起來。隨後的霍11井更是將這一層位的鑽井周期縮短到4.7天。2019年1月6日,新疆油田公司再傳喜訊:高探1井喜獲高產油氣流。該井成為中國石油當年六個重大勘探突破之一。
李茂森紮根油氣勘探一線,立足解決瓶頸問題搞研發。他不僅堅持查閱全球石油行業最頂尖的SPE專業文獻,還廣泛涉獵化工、醫藥、土壤學等知識,吸取科研營養,發散科研思維。一年中有200多天奔波在各個鑽井施工現場,析巖性、查參數、驗性能、拿方案、核配方、定措施,破解著一個個鑽井施工難題,力求做到「藥到病除」。
三十四年如一載,不忘初心再前進。秉持著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李茂森不斷向技術高峰發起攀登,不斷為中國油氣勘探開發解決難題,開拓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