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廣大勞動者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勤於學習、善於實踐,勤勉勞動,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幹出不平凡的業績。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可愛的勞動者,以他們的樂觀、奮鬥精神,活躍在各自的崗位上。
他們在各自的坐標中,懷揣夢想,默默散發著新時代奮鬥者的光芒。
他們是最平凡的勞動者,也是最可愛的人。
致敬這些最可愛的人,遂寧因他們而變得更美麗!
「每天至少12個小時奔忙在路上」
人物:楊超倍 身份:快遞員
夢想:努力工作,讓家人住上大房子開上新車子
楊超倍
楊超倍是遂捷通(原圓通快遞)的一名快遞員,入行四年的他已成為同事們口中的「楊哥」。
每天他至少要完成兩三百件包裹的派送,如果遇上網購高峰期,包裹的數量還會增多。
「每天晚上9點前能下班就不錯了,工作的這12個小時,我們幾乎每一刻都在送或者收攬快遞的路上。」楊超倍說。
「下雨天和夏天最惱火。一到下雨天行動不便,雨天路滑還不能著急,怕快件淋溼。而炎熱的夏天也非常難捱,頂著烈日跑,衣服和背包都溼透了,特別是進大樓送件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進電梯,身上全是臭汗味。」楊超倍說,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絕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感謝也成了他最大的動力,許多市民對他的態度都很好,很多人收到包裹會不停地說謝謝的。疫情期間,還有熱心市民給他們送口罩,讓他「有點小感動」。
「現在我有一兒一女,大的6歲,小的兩歲,作為人父,我應該努力工作,儘自己所能給他們好的生活。」楊超倍說,現在他們一家四口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他希望通過夫妻倆的努力,換一套大房子,再買一輛新車,倖幸福福生活。
「把責任區打掃乾淨就是我的責任」
人物:劉明雙 身份:環衛工人
夢想:發揮餘熱,為城市環境奉獻力量
劉明雙
走在遂寧的大街小巷,看著乾乾淨淨的街道,心情便愉悅了幾分。街道的乾淨離不開遂寧環衛工人的付出,63歲的劉明雙便是遂寧環衛工人中的一員。
每天早上5點過,劉明雙便出門,到自己責任區開始一天的勞動。經過三四個小時的努力,劉明雙基本完成責任區域的第一次清掃工作。接下來,他會對責任區進行巡迴保潔,確保路面的全天候整潔乾淨。
一把掃帚、一個撮箕、一把火鉗、一個鐵鍬……他穿梭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清掃被市民丟棄的紙巾、宣傳單、菸頭等垃圾,時不時地提著滿滿一撮箕垃圾倒入垃圾桶,「每天主要是保持日常保潔工作,排查清理衛生死角,對小街小巷內的零散垃圾進行清理。」說話間,劉明雙嫻熟地揮舞著掃把,動作乾脆有力,很快就把零散的垃圾清理掉。
「把我負責的路段打掃乾淨,就是我的責任。」在劉明雙看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確保責任區域乾淨、整潔,他就滿意了。「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清潔街道這個工作還是能勝任的,也算是發揮餘熱吧,為城市環境奉獻力量!」
入行27年 萬次搶修零差錯
人物:熊長春 身份:燃氣搶修隊隊員
夢想:願平安走進千家萬戶
熊長春
「把焊接工具給我,漏氣區域需要馬上處理。」4月28日,在船山區永興鎮一處燃氣低壓管搶修現場,熊長春正忙著焊接。
熊長春是四川華潤萬通燃氣股份有限公司搶險隊的助理主任。進入搶險隊的27年來,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嚴格的自我要求,他所負責的10000餘起燃氣搶維修任務中未出現過焊接質量問題。
「當今技術性人才是剛需,我們這行則需要更高的專業性和臨時處置反應能力。」2017年,熊長春組織創建了「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並制定出了5個制度守則,夯實了工作室管理基礎。以此為平臺,他還積極組織開展崗位技能培訓、比武活動,先後培養11名員工取得PE焊接崗位操作證,為技能人才儲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熊長春和隊友先後成功處置險情130餘處,保障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安全重於泰山,作為一名燃氣搶修員,不能有絲毫退縮。」如今,熊長春依然奔波在燃氣搶險的第一線,為百姓的安全用氣保駕護航。
「我只是做了一個黨員該做的事」
人物:林雪梅 身份:市河東新區靈泉街道靈應寺社區工作人員
夢想:讓居民過上幸福和諧生活
林雪梅
林雪梅是市河東新區靈泉街道靈應寺社區工作者,她常年忙碌工作,並積極投身志願服務,幫扶弱勢群體、孝老愛親、關愛留守兒童、處理家庭糾紛……
多年來,林雪梅長期奔忙在轄區的各小區單元樓棟,因為事情繁瑣,很多時候都顧不上家裡。1月23日,林雪梅所在社區上報有武漢回來的業主,她第一時間上門了解情況,並根據業主信息建立臺帳,忙到深夜才想起這天是她兒子的生日。
「媽媽總是忙於工作,讓我最開心的是我可以參與到媽媽的工作中,有更多時間和媽媽在一起。」林雪梅的兒子對媽媽的工作似乎有些不理解但又心生敬佩。為了安撫兒子,有時林雪梅就帶著兒子一起參加工作中的一些活動。
截至4月29日,林雪梅的個人志願服務時間已達1545小時。「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對於工作的熱愛,志願服務工作已經成為了林雪梅生活的一部分,帶著這份熱情,如今的她依然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為居民的幸福和諧生活日夜奔波。
90後新農民 種地用上新技術
人物:彭巧 身份:農民
夢想:創建農產品品牌,帶動大家共同富裕
彭巧
站在合作社的田地裡,看著長勢喜人的禾苗,90後的彭巧臉上滿是喜悅。
2012年12月,彭巧發起成立了遂寧市安居區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水稻種植的第一年,彭巧就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學費」。
「那年7月份,水稻長了一種叫做遷移性病害稻飛蝨的病蟲。最開始沒引起重視,結果造成了十多畝水稻幾乎絕收。」彭巧立即請來專家傳授經驗和技術,並熟練掌握了水、肥、藥、機、技與耕種收到運銷全流程規範化操作。
經過幾年的發展,彭巧的合作社也由最初幾個人發展到現有社員77名,各類農機具50餘臺套,合作社年作業能力達20000畝……
今年,彭巧學習應用最新的3D列印覆膜有機水稻直播種植技術,同時還購置了農用無人機,用於水稻直播以及農業產業的植保。通過應用多種農業新技術、秸稈綜合利用、地力保護性耕作進行現代循環生態種植。
「今年,我們正在爭創『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種植有機綠色糧油,創建國家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彭巧希望,通過他的帶動,能夠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一起共同富裕。
「奉獻是醫生的職業要求」
人物:王幸栓 身份:醫務工作者
夢想: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善
王幸栓
「選擇醫生這個職業,就要有奉獻精神,這不是唱高調,而是職業要求。」遂寧市中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王幸栓認為,醫生首先要解決好患者的問題,要想辦法做到讓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王幸栓是河北人,曾祖父是當地有名的中醫醫生,伯父和堂哥也都從事中醫事業,他從小在中醫世家長大。「研究生畢業那年,遂寧市中醫院剛成立糖尿病科,我覺得這是一個挑戰,於是就過來了。」工作13年,遂寧已經成為王幸栓的第二故鄉。
從醫以來,王幸栓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內分泌代謝病專家,以妙手仁心解除患者病痛,成為人民滿意的好醫生。每逢王幸栓出專家門診時,本市及周邊城市慕名而來的患者經常排起長龍。
「我選擇了醫學,就會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對待它。」作為一名醫者,王幸栓肩負著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信任,並一直以自己的努力履行著職責和擔當。作為外省人,他每年僅春節回老家一次,為的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病人。
(全媒體記者 廖媛媛 賀建平 呂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