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2020-12-11 末小北

01導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的人開始不斷地提醒我們要低調:

和別人說話時,你自己有的別人沒有的少炫耀;

發朋友圈的時候,多吐槽生活不易,少體現人間歡喜;

買了奢侈品包包記得告訴別人是A貨、購置昂貴的手錶就說59塊還包郵。

可以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交往準則是:

生活中只有1%的朋友真心希望你過得好;但即便這1%,也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當然,還有一些真心的朋友會勸誡我們「人生有荒年」、「不畏平凡不怨天」的新款雞湯語錄。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勸誡我們——千萬別得意忘形

然而,得意忘形和失意忘形,到底哪個能夠更可怕呢?

02失意忘形更可怕

曾經看到一段話:

失意忘形有時候比得意忘形還可怕!什麼叫失意忘形?有人遇到挫折或被打擊了以後就消極,失去目標和信心,其實是內心過於敏感,當你的內心過於敏感的時候,容易情緒化,會把挫折不斷放大,不僅會一事無成,生活中的幸福感也會變少。

對此,深以為然。

表弟在20出頭剛過法定年齡的時候,就與弟妹結了婚。

婚後一年,弟妹又為他添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一家三口生活其樂融融。

然而,寶寶3歲左右,與父母同住多年的弟妹因長時間的代溝積怨,再加之一些生活習慣問題,毅然與表弟離了婚,孩子也拋給了表弟。

經受不住離婚打擊的表弟,自此一蹶不振。白天工作、生活魂不守舍,下班沉迷於網路遊戲。

老人吵、孩子鬧,我和我父母整天去家裡勸慰和開導,但都不見效。

表弟從小被灌輸「結婚生子即人生完整且圓滿」的價值觀,離婚的打擊如同讓他從人生的幸福巔峰,跌落至了陰暗谷底,很難接受現實。

之後那幾年,他一直處於自暴自棄的狀態,家中不論誰家聚會他都能避則避,一直相當自卑。

近兩年每次見了他,覺得他整個人都消極了不少。

言談間,都能顯露出一種扭曲的心理狀態,話裡話外都在抱怨社會的不公、工作的不順、同事間的不和,以及與父母間的不睦。

我眼見這個昔日裡伴隨我一起成長的陽光大男孩兒,變成了眼前這個鬱鬱寡歡、自甘墮落的抑鬱青年,真怕他越來越極端。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戒驕戒躁、行事低調。

父母和老師們也常常會告誡我們,遇事別太得意忘形。

殊不知,失意忘形帶來的則是對人生的質疑,讓人對生命、對生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而隨波逐流,這一點無異於自我毀滅

很多人都因為自己的一次失利,從此變得一蹶不振,甚至開始仇視自己身邊比自己幸福的人。

那些說閒話的,那些總是愛挑別人毛病的,那些眼裡全是別人缺點的,其實都有這個心理。

人生中,身份不菲時的順風起飛,如同放風箏,周邊人拉拉手中的線,還可以把他拉回來;但失意時,落魄平凡、處於低谷後,想要再絕地反擊卻難上加難。

03失意下,自省、內觀要適度

《孟子·離婁上》中有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意思是說: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好好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

近幾年的雞湯文裡,也都在宣揚一種自省和內觀,但凡事過猶不及。

自省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改變當下的局面而非自我否定

大多數過度自省的人,常見的一個誤區是,意識到自己某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時,就會為自己打上一個無能的標籤,然後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道路上掙扎不已,和自己擰巴。

「我能力低!」

「我能力太差了!」

「我無藥可救了!」

自此,在破罐破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心理學家海德,在60年前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歸因理論:

即人出於對環境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對發生在周圍環境中的一系列行為,有意或無意間做出的解釋。

過度反省的人,往往在歸因的時候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不以事實為依據,而僅僅以自己腦中的臆想為準,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的身上。

這種選擇性地忽略現實的行為,同時把鍋都背在自己身上的舉動,往往會演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攻擊

美國編劇安娜·阿卡娜,就曾在網絡上公開表示,自己曾有一段過度反省的階段。

那時候,她甚至對一句話的標點符號都要反覆琢磨和揣測。

朋友發來的簡訊是以句號結尾,她便開始猜測對方,是不是生氣了?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句話說錯了,或者說得不得體。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阿卡娜這樣的毛病。

自我反思,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總結出自己的不足,能夠釐清頭緒不再迷茫;但反思一旦過了那個度,就會在自我否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甚至,在和他人的人際交往中陷入討好型人格的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所以,在深刻的反思、自省與過分敏感、瞎想之間,有一個合適的度。

有度、懂節制,才能達到一種最合適的極致。

04「得意忘形」的正確解讀

通常來講,「得意忘形」往往是一個貶意詞,指人在志得意滿之時,陷入了一種過度興奮的狀態,而呈現的失態表現。

但是,在道家文化下,對於這個詞的正確解讀是「忘形」而「得意」,也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

人在清修之時往往可以放下對自身形態、體形的關注而專注於「意」,所謂「得意」在道家看是一種得道的境界。

放到俗世講,我更傾向於把「形」看做於一種人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下,似乎每個人都活成了一種人設:

跑完步要在KEEP上發個圖;聽完網課要在朋友圈裡打個卡,我們似乎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而是架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設中。

但當我們可以忘記「形」,也就是忘記我們自己的人設,輕鬆愉悅地做自己,那麼自然活得安逸且舒適,自然也能很輕易間觸摸到幸福的紋理。

在這樣的狀態下,人完全忘記了各種關係的羈絆、脫離了對世間萬物的束縛,絲毫沒有偽裝與做作,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以最純粹的方式呈現出來,得到一種全身心的放鬆狀態,舒展且康健。

反之,則會壓抑我們生而為人的天性,自己擰巴。

閨蜜去年相親,遇到一個性格極好的男孩子;但是閨蜜從小受到的教育薰陶是不能太主動,要矜持。

所以,對方在微信上與她聊天她不回,對方約她吃飯她不去,總是活在了「我是淑女」的人設裡,看似高不可攀。

後來,那男孩兒以為閨蜜自恃學歷高、家世好,以為閨蜜看不上他,結果追求了3周多便放棄了。

事後,閨蜜後悔不已,跑來和我哭訴,我一邊勸她一邊也替她可惜。好好的姻緣就這樣白白錯過,無非都是被「人設」二字坑了。

可見,甩掉「人設」等同於「忘形」,拋開束縛著我們的外殼;而「表達真我」則等同於「得意」,即從天性出發、讓人性使然,時刻跟隨自己的心,活出最本質的樣子。

所以,生活中適度地「得意忘形」,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

孔夫子告訴我們: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我們也常聽到一句俗話:

勝不驕,敗不餒

一個人最難得的修養,便是無論怎麼春風得意,都能與人為善、與物為春;而不論自己多麼失意不順,也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

相關焦點

  • 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
    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1:聽聞愛情,十人九悲。聽聞誓言,十諾九謊。聽聞過往,十憶九傷,聽聞後來,始終一人。2:有一種感覺比失戀還要痛苦,叫做自作多情。
  • 得之我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失之我命,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俗話說:何妨得意,不可忘形。一個人不管遇到多麼讓人得意興奮的美事,都要保持平和的狀態,不能忘乎所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的一生中,總是在成敗得失和煩惱快樂中轉換。不管人生是得意還是失意,我們都應該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在得意之時坦然,失意之時淡然。
  • 失意造句和解釋_失意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失意(shī yì)。近義詞有:失望。反義詞有:得意。不遂心;不得志。[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後來在他失意遭受了流竄的時候,他屢次想跑到別國去。」]失意參考例句:1、成功時學會謙遜,失意時學會達觀。2、得志時貴在清醒,失意時重在平衡。3、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 人生失意莫驚慌
    的確,我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失意的事,考大學沒考上鍾意的學校,談戀愛被心儀已久的對象拒絕,畢業後沒找到合適的崗位,該提拔時位子又被人捷足先登,評職稱雖成果纍纍卻被擠下,炒股時本想賺一把卻連遇熊市,正值年富力強卻被安排下崗,望子成龍孩子卻無心向學,辛苦多年卻事業無成……。一言以蔽之,人們一切的希冀未果,失戀、失落、失常、失望、失敗,都可叫失意。
  • 生活中,得意有時,失意有時,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來面對
    人的一生很長,有得意時,自然也有失意時。『得意』:一般是人們在生活中對於做了某些事情成功後的情緒表達,多是源自內心的『成就感』;而『失意』呢,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體現在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挫敗感』上,也就是在做某件事情上嘗到了失敗的苦,情緒低落之感。
  • 曾國藩:失意要忍,得意要淡
    6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 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人生禍福相依,當遇到失意之事時,首先要做的是忍住,可以轉移注意力,不去想失去了什麼,想還有什麼,等到心緒平復了,再去理智想辦法解決問題。
  •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靈魂伴侶得之泰然,失之坦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徐志摩曾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大意是,不用你們擔心,後果由我自己負責!得之坦然:獲得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彼此相互珍惜,懂得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佛說:「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 順其自然」。人生四然,如果能悟透其中的格言,足以影響你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場獨自旅行的行程,會在路上磕磕絆絆,會經歷很多事,遇到很多人,但錯過了就不會再遇到。沒有得失之間的考量,就少了人生的樂趣。能坦然接受,便是有了自己的思量。
  •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
    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一個人,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流年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如果一個人能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就一定能擺脫外界的喧鬧與不安。讓自己處於安穩的狀態。
  •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順其自然,理應坦然,還須淡然!你經歷所有的故事都會有結尾,而所有的夢想總歸會沉寂;每天過往如是,如是打點度過。有人離去,有人走來,有人繼續等待……無論你現在棲息怎樣的居所,從事職業是否滿意,經濟是否寬裕,吃穿是否無愁,家境是否美滿,且已既成狀況,一如現實,一就定數,坦然面對,無須糾結,更不必自尋煩惱,不滿現狀犯憂愁!
  • 生百態,諸多紛擾,唯有靈魂淡然,方可隨遇而安
    人生百態,諸多紛擾,唯有靈魂淡然,方可隨遇而安。隨遇而安,不是自暴自棄,不是毫無原則,而是歷經歲月沉澱、風雨打磨之後,愈發寬闊、明朗的胸懷。
  • 球場失意,情場得意!布克約會肯豆
    球場失意情場得意,複賽後發揮神勇的布克八戰全勝,但沒率領太陽晉級季後賽,休賽後便與Kendall共進晚餐,隨後一同乘車(不是奔馳就是邁巴赫)離開…然後
  • 能影響你人生的格言: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就好比筆者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條語錄: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筆者認為,如果你能悟透這條格言或者說是語錄,那麼足以影響你的人生。如何理解這條格言呢?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為大家解讀:第一,得之坦然,所得正大光明。筆者曾經記得古人曾經這樣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也正和這「得之坦然」有相似之處。
  • 「夜讀」一個人越來越成熟的跡象:得意時看淡,失意時看開
    人生有兩種不同的境遇:一種是得意時,一種是失意時。得意時,眾星捧月,誰都想跟你成為朋友;失意時,卻可能出現曲終人散的狀況。2世事無常,卻正是人生常態。然而,失意不失志、得意別忘形,才是成人之道。沒有人會一直處在「倒黴」之中。如果你停止,就陷入谷底;如果你仍在前進,就是上坡。朋友小西身體逐漸康復,她認真分析客戶需求,提升專業技能,拓展服務範圍,不斷給客戶帶來驚喜,職務步步晉升。
  • 球場失意!情場得意!喬治大將軍求婚成功了!
    儘管喬治在NBA球場的表現不好,可在情場上屬實是瀟灑,真是應證了那句老話「球場失意,情場得意」。
  • 恆大足球場失意,賽車場得意?
    2021年將量產,恆大汽車能得意起來嗎?除了車標logo和命名規則公布外,恆大汽車還高調宣布上海、廣州兩大生產基地全面啟動試生產調試,並表示此前發布的六款恆馳汽車會在2021年陸續量產。足球場上失意的恆大,真的能夠在賽車場上得意起來,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嗎?我們將繼續關注。(文/錢溢佳)
  • 淡然處之 萬事泰然
    然而人生在世,應該有一種淡然的心情,品得了名茶,咽得下粗茶。「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杯中茶葉時卷時舒,人生亦是起起伏伏。《紅樓夢》中,昔日賈府一派繁華,吃穿用度無不豪奢,最終卻「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結果,只能勉強度日。
  • 感悟人生的心靈雞湯經典語錄,願你坦然面對人生的得失悲喜
    人生的種種,無論得失悲喜,坦然面對,得到,不去否認,失掉,不去迴避,冷靜處理。2.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遇事退一步,為人讓一步;心氣別太高,火氣別太盛,人外有人,處處皆有暗峭。智者:多看多聽,箴言。愚人:居多自以為是。誰都不是聖人,盡情舒展才華,勤能補拙,笑看繁華起落,開心快樂就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