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2013年,中航工業成都所多型號任務齊頭並進,技術難度高,個個都是硬碰硬的攻堅戰,容不得半點閃失。重任在肩,所領導、總師和各部門領導深入設計和試驗工作現場,黨員衝鋒在前,職工積極應戰。
在攻堅克難的日子裡,「6·11」乃至「7·14」工作制已經成為成都所許多職工的正常工作模式。為了及時解決問題,按時守住節點,有的職工甚至通宵達旦、不惜放棄周末和節假日。
「決不讓型號研製的列車在這裡晚點!」成都所的科研人員奮戰在攻關前線。
總體部的史文卿,孩子剛出生幾天,初為人父的他,剛處理完家務就急急忙忙往辦公室趕,一幹就到深夜。
強度部的黃達梅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女職工,經受了外場試驗的考驗。無論外場酷暑嚴寒還是乾燥炙熱,她都愉快地接受任務,快速成長為專業內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贏得了協作單位的高度讚揚。作為起落裝置前輩的餘繼紅,帶領兩位年輕同事深入試驗現場,對試驗程序、試驗原理和試驗注意事項進行現場講解,情景式教學讓年輕人受益匪淺。
結構部的王寧濤對每一道工藝的要求都非常苛刻,用隨身攜帶的多功能手電筒仔細檢查飛機每個部位的噴塗工藝質量情況,及時提出工藝改進意見。雷羽參加專業工作進入第5個月時,後機身設計人手緊缺,他敢於挑戰,隻身一人奔赴瀋陽,在天寒地凍的東北,任勞任怨、克服諸多困難,為型號的順利保質生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本人也實現了從一個優秀畢業生到合格飛機結構設計員的轉變。
為找出問題所在,機電部液壓室的胡建華在龐大的試驗臺架上爬上爬下,不斷對比左右主起落架安裝位置的差異,回到辦公室再和數模進行比較,往往中午也顧不上吃飯,泡碗面,一邊吃一邊找問題。環控系統室薛飛對所有過手的文檔資料都是仔細審閱,嚴謹細緻,及時發現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團結奮戰、攻堅克難的團隊。短短幾個月的耳聞目睹讓剛剛參加工作的鄧婷婷感嘆:「青春終將逝去,每個人都無力阻止和挽回,但把夢想寫在藍天並不斷地追逐,青春才會飛得更高、更遠!」
2013年的國慶節,是室裡充滿喜悅的日子。航電部的陳皓明和劉寬先後在9月底和10月初結婚,他們有幸「出席」了自己的婚禮。之所以用「出席」,是因為在婚禮前,他們要麼在外場跟飛,要麼在試驗室夜以繼日地綜合排故。新婚後幾天,就又分赴跟試跟飛現場。
質量安全部楊超結婚將近兩年,給新婚妻子承諾的婚假蜜月一推再推,理由總是「忙完這陣再說」。2013年他的父母在高溫假期間來成都,他卻只請了半天假到火車站接站,便又匆匆趕回辦公室加班。由於他住在老區單身宿舍,每天回去時間太晚,父母竟是來成都一周後才又見到兒子的面。
在跟飛現場,夏天機庫中每天的平均溫度在35℃以上,中午最高溫度更高達40℃。綜保部和研究部跟飛的同志中午只能在現場吃盒飯,喝涼水,有時為了完成當天工作任務,晚上吃過盒飯又繼續奮戰。空天部老職工胡思富雖然年逾60,仍老當益壯,從試驗開始一直和年輕人堅守現場。
在遙遠的異國進行保障的職工,駐外長達半年,他們每個人都努力融入環境,積極在單調中尋找樂趣,把寂寞拋在身後。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隨著一個個節點的成功守住、一項項試驗的勝利結束、一個個任務的圓滿完成,成都所在2013年科研生產攻堅中,對自己定位的「追趕者、開拓者、探索者、實踐者」身份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