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通靈 和美大村
攝影/韓永奎 鄭良國 常學仁 歐陽歌燕 何建生 王增業 陳玉平
似乎是一個悠悠千古的夢幻傳奇,更好像是一個純淨不塵的世外桃源。在脫離嘈雜喧譁的市區,滿眼領略鐵橛山的渾厚雄奇,感受路側沉寂寧靜村居的和美與安詳之後,編輯部一行又一次踏進了心儀已久、被清諸城知縣驚呼為「一山、一水、一名人」的大村鎮。
走進大村,可以感受悠久的歷史、積澱深厚的文化,這裡系丁氏家族和龍馬文化的發祥地,有著「年畫之鄉」、「剪紙之鄉」、「詩歌之鄉」、「書法之鄉」的美譽。走近大村,能夠感受山的巍峨,藏馬山輕舒漫捲的雲朵告訴你不為人知的傳奇;能夠體驗水的悠情,白馬河水翩翩起舞的波浪傾訴她廣為傳頌的神話。
歐陽歌燕 攝影
山水靈氣
大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天馬」傳奇成了每一代大村人的啟蒙神話,不管是從耄耋老人的嘴裡還是三歲孩童的咿呀中,外人都能知道守護大村的藏馬山和白馬河。
大村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境內多山河湖泊,有秀美的藏馬山和源遠流長的白馬河,曾一度是藏馬縣·龍馬區,也是明史記載龍馬的產地,還是丁氏家族的發祥地。素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畜產之豐、文風之盛而聞名遐邇。
因為大村的鐘靈毓秀,於是有人便在文章中這樣描述:「山是大村的脊梁和肌膚,連綿的藏馬山是永恆的屏障;水是大村的血脈和靈魂,貫穿的白馬河是澤潤的源泉。」蔥鬱的藏馬山,靈秀的白馬河,自古就孕育了大村這一方熱土。
提起大村,大多數人只知道它在藏馬山之北,其他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們以前也曾路過這裡,但總不過是走馬觀花罷了。經過這次攝行之旅,我們不禁個個從內心發出「如詩如畫」的驚呼,又禁不住感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奧妙。
大村是琅琊丁氏的發祥地。如果穿越時空回到明朝之初,時間會告訴我們,琅琊丁氏始祖丁推由海州遷來藏馬山西麓,白馬河西畔,天台山東丁家大村紮根定居。天地諾大,姜太公的後代為何單獨鍾情此地?我們猜想大多因為這裡富有靈氣的山水。
果然,當我們在晨曦中爬上鎮駐地之西的天台山頂時,環顧山的四周,依山而坐的村莊,臨水而居的人家,處處散發著一種溫婉而又纏綿的氣息,彰顯著小鎮居民依山水繁衍生息的獨特生活方式,隨清風飄散的炊煙,蒼翠的青山與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好像在悄悄訴說著這裡的淡泊和寧靜。我們立馬感到大村的山水美得不太真實,因為像大師的畫一般,但他又美得非常實在,就在我們的左右,是我們完全能體會得到生活的美。
天台山沒有大珠山和小珠山高大,但渾淪厚重,錦繡勃發。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此山名字由來較多,其中之一是文壇巨匠丁耀亢生前常於此盤桓暢遊,曾一度於此建庵隱居,文字獄興,他又曾將《續金瓶梅》手稿藏於其祖上的讀書樓中,七十一歲時他辭別家人祭過祖陵後,便登天台化鶴仙去。他還自豪地告訴我們,天台山不光有很多傳說,而且景致甚多,主要有丁氏始祖丁推墓舊址、琅琊丁氏宗祠舊址、野鶴巢松庵舊址、野鶴藏書樓舊址,以及新開的三百畝茶園。
站在天台山巔向西望去,一汪翠湖躍入我們的鏡頭。「呀,這就是早就耳聞的靈龜湖」?只見霞光裡六、七座山澗清泉匯集而就的靈龜湖泱泱茫茫,豪漫峽際,山光沉水,倒影凝碧,各色美景讓走遍無數名川大山攝影師們心動不已。據說,靈龜湖又叫集靈湖,離鎮駐地3.5公裡,東與藏馬山之南葫蘆峪遙相呼應,大道相連,靈龜獻瑞、萬壽棲雲等眾多景致,是休閒遊玩的極好去處。
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著自己的神秘故事,大概這與祖先的聰靈或美好願景有關。自北向南10餘公裡的藏馬山,5個景區裡的大小景點就有150多個,這麼多的光景自然會有很多傳奇故事。傳說不知多少年以前,天宮裡一匹白馬被這裡的景色所迷,便偷偷跑到了人間,天兵天將紛紛前來追趕,白馬最後鑽入山中,這座山就由此得名。由此我們也相信白馬河的傳說會一樣的精彩。前幾年黃土莊農民王新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藏馬山,當即就被這裡的風景和美麗傳說所吸引,後來又聽說僅藏馬山就有100多個神話傳說,回家後,他突發奇想要自當導演,把藏馬山傳說拍成電視劇,讓外地人也能欣賞這裡的美景和傳說,於是在走訪了很多專家之後,與讀初中的女兒奮戰四天四夜創作出《藏馬山傳奇》,之後歷時5個多月完成拍攝和製作,沒想到的是在「首映」發布會上,200多個光碟就被現場搶光,成為一個美談,這位農民導演還美美地上了中央電視臺。
要發現必然要不斷前行,如此方能盡情的感受大村人發自骨子裡的那份驕傲和自豪。於阡陌之間,於山脊河谷,我們上車又下車,涉過河流登山下窪,真的感到是美不勝收的人間天堂。蔥鬱的藏馬山,靈秀的白馬河,58.4%的森林覆蓋率讓大村多了一些綠意,少了一點空洞。大村之景,美在山水,藏馬山、重羅山、天台山、靈龜山、龍古山山巒疊翠,氣勢磅礴,連綿起伏的群山,象徵著大村人的性格和品質;白馬、墨水、濂溪等河水清澈透明、流水湛蕩;集靈、黃嶺、穆灣等湖波光浩淼,漁舟唱晚、碧波吻岸,又讓大村人多了一些聰明和靈氣。轄區內柳暗花明,曲徑通幽,山川秀美,空氣清新,別有洞天。一個綠色的世界,一個天然的氧吧,一幅秀麗的山水畫卷,展現給你一片最具有濃鬱北方民俗風情的山水園林,「繁花如雪馥如塵,十裡山陰信勝春」,夏日的大村,漫山遍野絲絛拂堤,碧波漣漪,千樹瓊花,落紅如雨,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大村那獨具特色的美。
慢慢地,我們這些還算矜持的攝行人被這裡的山和水所迷倒,禁不住放開了喉嚨唱起了《誰不說俺家鄉好》,也算是對這世外桃源一種感情的自然抒發了。
逸文墨香
在領略大村鎮風光無限的同時,不經意間,我們發現說大村「地靈人傑」毫不為過。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就是各地人們對家鄉的頌讚致辭,在領略大村鎮風光無限的同時,不經意間,我們發現說大村「地靈人傑」毫不為過。忙於拍攝期間,鎮裡的工作人員時不時地向我們「灌輸」一段大村鎮的人文知識,給我們的腦子充了不少的電。
遙想中國的歷史裡,大凡著書立說或痴迷詩詞的文人們,只要文字之間對天朝稍有微詞就沒有好果子吃。明末清初文學巨匠《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也未能逃出這一鐵律,其所著《醒世姻緣傳》洋洋百萬言,是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文學巨著之後,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裡程碑。然而由於他的大多作品裡含有諷刺抨擊朝廷的言辭,以致演成了抄家和牢獄之災,詩稿被焚,最終應了自己「帝命焚書未可存,堂前一炬代招魂。奇字恐招山鬼泣,劫灰不滅聖王恩」的詩句。
不過,好像大地孕綠一樣,儘管年年有風雨霜雪,但年年依然會有草青樹綠,大村鎮人才輩出,就是見證。大村是丁氏家族的發祥地,僅明清兩朝就有進士51人,舉人33人,議敘69人,曾經出過「一門四進士」。就作者而言,從文壇巨匠到山野平民,無不耳熟能詳;就文學樣式而言,從古詩詞曲到小說劇本,從軍政論文到百科雜著,從書畫篆刻到民間技藝,無不放射著奇異的光彩。
好山好水好地方,有山有窪清河淌。欣逢盛世的大村人興之所至,會吟出嘯動山川的詩歌,書出生花筆底龍蛇舞的書法,遊刃錚錚指漢秦的篆刻,丹青隨心通造化的繪畫……這些讓大村又多了「年畫之鄉」、「剪紙之鄉」、「詩歌之鄉」、「書法之鄉」的美譽。鎮內群眾繼承了先輩優秀的文化傳統,自50年代起,先後有數十位作者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2000年成立了第一家農民書畫協會,現已發展會員80多名,豐富了農民的生活。2004年成立的「丁耀亢暨龍馬文化學會」,又為發展大村文化搭建了新的平臺。
濃厚的文化氛圍好比在大村青山綠水翠柳的靈魂中滴下串串清露,令人動心。2004年,大村鎮先後被授予山東省、青島市「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也是青島地區範圍內唯一被授予「山東省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的鄉鎮。
相關連結
《膠南縣誌》載,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祖居藏馬山下(今膠南市大村鎮一帶)。明進士、監察御史丁維寧之五子。清初文學家。丁耀亢有文採,為人灑脫,不到20歲就考中秀才。
丁耀亢早年的詩作頗具風採,晚年的作品出語更加豪邁壯闊。他獨闢蹊徑,有「諸城詩風」之譽,當地詩人奉他為先輩。在丁耀亢的諸多著作中,其代表作之一是小說《續金瓶梅》,至今還流傳於世。
龍馬騰飛
到了這個叫「菌菇名鎮」的地方,還有什麼理由不嘗嘗菌菇的鮮兒,走,跟著鏡頭揭秘「食用菌」是怎樣長成的。
大村鎮雖然藏在大山深處,但卻有自己不少亮麗的名片,奇山秀水、人文歷史等等足足有一大摞。而隨著發展理念的與時俱進,近幾年他們硬是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拼出了一張自己獨有的新亮名片:菌菇名鎮。成片綠茵下、繁忙的工廠裡,幾十個品種、色澤鮮亮的食用菌,成為農民致富發家的「小銀行」。
再次來到大村鎮,是一個天高雲淡的日子。從駐地跨過黃大路,來到白馬河岸,就到了藏馬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這個成立於2008年的專業合作社,作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財政補助項目,經過幾年時間的歷練,採用產、供、消一體協作的經營模式,已從蹣跚學步的幼年長成大步前行的壯年,從最初的十幾畝地、6名社員,發展到現在的600多畝地、120多名社員,帶動了周邊12個村、500餘農戶發展黑木耳種植,種植面積600畝以上,合作社年可生產黑木耳菌棒300萬棒,總產值達到1000餘萬元,目前已成為青島地區規模最大的黑木耳生產基地。
來到黑木耳育菌車間,我們看到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忙並快樂著地把制好的菌棒碼在預定位置。合作社負責人老丁指著前方已經有幾層樓高的菌棒如數家珍,「制棒、採摘時間和農忙時間不衝突,合作社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崗位」。我們恍然大悟,怪不得工人們忙的滿頭大汗,然而卻笑容燦爛!
都說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成敗,大村鎮食用菌發展的歷程印證了這種說法。作為黃島新區食用菌大鎮、青島市食用菌強鎮、山東半島東南部的食用菌重鎮,目前全鎮有60多個村5000餘農戶參與食用菌種植,種植品種18個。2013年全鎮新培育菌棒1.2億棒,實現食用菌總產量2.1萬噸,銷售收入3.4億元。
他們是敢於承當現代農業發展的探索者。在種植方式上,實現從單純大田種植向工廠化栽培轉變,引進了青島綠色家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開創了青島地區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先河;引進的青島山水田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現了黑木耳保護地立體栽培,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在組織形式上,實現由單一龍頭企業帶動向「四輪驅動」轉變。始終把組織形式多元化作為壯大食用菌產業規模的關鍵性措施來抓,實現了由單一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帶動、農村幹部示範、產業協會引領、基地加農戶擴張「四輪驅動」的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發展定位上,實現由單純注重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後延伸拉長轉變。在前端延伸方面,通過政企聯合的方式,全力建設食用菌研究所,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在產後拉長方面,探索食用菌銷售、就地加工新模式,在所有的食用菌生產企業都建成了乾貨加工廠,實現了食用菌就地加工,同時,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山水田園公司在魯南滕州市建設了營銷基地,產品成功打入魯南市場。
恰如一場氣勢恢宏的大合唱,方方面面缺一不可,大村鎮現代農業的氣勢如虹,彰顯了「立足本地優勢,緊跟市場導向」的魔力。依據全鎮山水、砂石、土地、木材資源,通過農業產業和種植業內部結構優化,實現傳統糧油產業和林業、畜牧業齊頭並進,在糧食生產保持增長的同時,造林面積新增2700畝,發展木材加工廠20餘家,年實現產值2000餘萬元,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零」的突破;新建、提升了高家莊子水貂養殖、官家塋國家級肉食雞養殖基地、前王林蛙養殖、雙墩梅花鹿等大規模畜牧養殖項目。2013年綠茶種植面積達到4300畝,藍莓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黃煙種植面積4000畝,新增綠化苗木2600畝。並且,引進了後茂甲香椿、東白馬西洋參、橫山後及周圍六、七個村區域的萬畝中草藥、子羅千畝金銀花、塔山坡千畝綠化苗木等現代農業園區,在全鎮搭建起了「糧油果菜茶、煙桑藥菌花」的現代農業發展全新格局。
世外桃源
建設綠色大村,在綠化工作上大村鎮從來不打欠條。
熱愛生活的人,必然熱愛環境,善於營造環境。攝行大村期間,我們發現真的美不勝收,到處都有品不完的人生勝景,村居在景中,農民在景中,我們也在景中。置身其中連我們這些外來人都感到一種幸福悠然而生。
走在大村鎮土地上,處處能感受到大村人對美的追求,對綠的呵護。由於這種自覺,幾乎村村都有連片成方的茂密林木,戶戶房前屋後栽有數不勝數的果樹,大多家庭的院落裡精心種植了各色鮮花,爭奇鬥豔。
建設「綠色大村、生態大村」是大村人的不二追求。從幼兒園到中學,環境和綠化是學校開設的重要課程,老師們認真備課,孩子們用心記錄,這種從小對自然和環境的有意識的薰陶,已經深深刻進了人們腦髓,數據顯示,轄區適齡公民踴躍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率達到了96%以上,目前全鎮已發展到有林地面積17.7萬畝,其中:用材林10.2萬畝、防護林4.1萬畝、經濟林3.2萬畝、其它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4%.鎮駐地綠化率達到42.9%,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3平方米,鎮村主要街道綠化普及率達到98%。
一個地方是否綠色環保,往往取決於當地政府投入的精力、注入的資金。大村鎮這方面從不打欠條。鎮裡成立了植樹增綠行動領導小組和春季林業生產領導小組,實行機關幹部包社區、包村莊,村幹部包路段、包荒山,撥付專款專用。在全鎮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各社區村具體落實的鎮村聯動工作格局。同時完善制度、發動群眾。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對全鎮造林綠化工作的指導,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植樹造林綠化活動。
山中怡景
一個傳統的農業鎮,何以將工業發展的可以比肩東部城區?
當我們來到這裡的工業園區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園區內節比鄰次的座座廠房,心內想到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鎮,何以將工業發展成可以比肩東部城區?
帶著滿腹狐疑,我們走進青島巨航集團的生產車間,只見轟轟隆隆的機器聲中,一件件新產品一一誕生。就是這個藏在山中的民辦企業,每年銷售收入多達數千萬元,成為西部工業企業中的稅收大戶,並表現出了較強的發展後勁。
保護好資源,也要利用資源。大村鎮瞄準董家口港發展的重大機遇,根據自己現有的工業布局、發展規劃及勞動力資源分布特點等優勢,大村鎮規劃了1500畝的工業小區,安排電子、機械加工、服裝加工、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等方面的企業入駐,要把大村鎮建成青島西海岸重工業基地的「後花園」,並以此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
相關連結
大村鎮工業企業有14家,海龍福利板紙有限公司、盛華隆機械有限公司、膠威機械有限公司、7081廠、青華機械廠等骨幹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檔次,企業發展不斷加快。藏馬上下的草場村以手扶拖拉機為主導產品,帶動發展規模以上企業3家,「家庭工廠」14家,全村75%的人口從事工業生產,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全村經濟總收入突破億元,成為黃島區西部第一工業村。青華紡織機械廠擴大了與雙星集團的合作領域,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其他一些骨幹企業也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產品優勢,正在通過外引內聯等措施,積極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幸福社區
大村鎮的攝行之旅,讓我們領略了這裡的山水秀麗、人文墨香的外在美,也讓我們體會到只能意會的內在秀。
關於幸福,世人的感覺千姿百態,不一而足,但共同的一點可能就是平安二字,要不老祖宗早就有「平安是福」的感慨呢。在大村鎮的攝行之旅,讓我們領略了這裡的山水秀麗、人文墨香的外在美,也讓我們體會到只能意會的內在美,就是鎮黨委政府真情為民、務實向上的工作作風,把安寧的環境、幸福的暖流送給百姓。鎮裡許多住家大門上「家居寶地,人向平安」的大紅對聯也許表明了老百姓的真實感受。
攝影家的獨特之處就是用眼觀察,用心發現。在鎮社區中心大廳裡,只見窗淨幾淨,民政、勞保、文化、計生等十幾個服務平臺井然有序,前來辦事的人卻不算多。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中心採用一站式服務方式,對群眾和基層組織或農村社區需要辦理的事項實行三級層層代辦,將受理訴求、辦結事項的時間限定在三個工作日之內,目前全鎮群眾辦理事務時間普遍縮短一半以上,絕大部分群眾交辦事項均實現了當日交辦、當日辦結,所以你們看到辦事的人就少了」。
此外,為了打造平安大村,鎮政府把全鎮劃分為14個管區、138個網格(其中村級網格115個,科教文衛好工商業網格23個)。投入資金70萬元,完成了鎮社會治理信息中心建設, 實現了對全鎮115個村,10餘所中小學校以及70餘家企業等重點區域的全覆蓋,並從全鎮各職能部門中抽調業務骨幹力量專門負責社會治理工作,鎮機關下沉到管區層面從事社會治理工作的人員達到84人,還組建了一隻374人的專職網格員隊伍。
夕陽西下,餘光映紅天際,把原本漂浮的白雲照得火紅。返城的路上我們還陶醉於大村那份清秀奇美,留戀著大村那份俊逸深厚。那綠樹環繞的紅瓦房,向我們訴說著它的安逸、和諧、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