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
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竣工偏遠鄉村也能看上「三亞臺」
圖一:12月17日,村民收到設備後喜笑顏開。
圖二:12月17日,經過陳太文(右)安裝調試後,村民吉海良第一次在家看上了「三亞臺」節目。
圖三:12月17日,陳太文在村民吉永清家屋頂安裝天線設備。
12月17日,記者張德明在攀登阜尖嶺。
12月17日,技術人員在只有一米寬的工作空間調試和維護設備,他們的身後就是陡峭的懸崖。
12月17日,技術人員蘇陽悅在阜尖嶺的上山路上,這樣需要依靠繩索攀登的路段還有好幾處。
「感謝政府免費給我們發放數位電視機頂盒,讓我們也能收看到『三亞臺』和『海南臺』……」12月17日11時許,天涯區扎南村委會幹由村小組組長吉清華從家裡的電視上收看到三亞新聞後,不由緊握住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技術部無線廣播電視室主任陳太文的手感慨萬千地說。殊不知,三亞「電視人」為了讓他們能看到本地電視臺綜合頻道,決戰阜尖嶺之巔,建起電視信號發射基站。
■告別歷史:扎南村31戶村民看上「三亞臺」
當天8時30分許,記者與陳太文一行驅車趕往天涯區扎南村委會幹由村小組。伴隨著一路歌聲,車輛在山路上前行,雖然一路蜿蜒曲折,但遠處峰巒重疊,三亞的風景美如畫……10時許,三亞傳媒影視集團的「電視人」來到了扎南村委會幹由村小組後,立即從車後廂裡拿出數位電視機頂盒放在一張小木桌上,然後按著村裡給的名單一一發放給村民們。記者觀察到,村民們領到機頂盒後喜笑顏開,立即「跑」回家安裝,迫不及待打開電視收看「三亞臺」,從中了解三亞的最新動態……
幹由村小組組長吉清華告訴記者,在此之前,他們每家每戶都只能買「戶戶通」來看電視,雖然「鍋蓋」能搜索到40多個「臺」,卻搜不到「三亞臺」和「海南臺」。如今,村民使用機頂盒後將告別過去不能看「三亞臺」的歷史。
「通過收看『三亞臺』,我們可以了解三亞本地新聞……」安裝好機頂盒看到「三亞臺」後,村民吉永清如是說。
對於這件當天最大的喜事,村民吉海良表示,儘管以前他們通過「鍋蓋」可以看到很多國內和國際新聞,但是身為三亞本地人卻看不到「三亞臺」新聞,這讓人始終感到是件非常遺憾的事。如今,這一切都成為歷史,他們從現在起也可以看到「三亞臺」的新聞了。
記者在吉永清家中看到,這臺電視已有些年頭,但「三亞臺」和「海南臺」的畫面非常清晰。記者了解到,在這裡,電視所接收到的信號,來自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剛安裝好不久的育才生態區阜尖嶺基站發射的電視信號。通過手機地圖查看,記者發現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與其家的距離大約有18.4公裡。由此可見,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發射的信號,輻射廣且非常清晰。
記者了解到,幹由村小組位於三亞市北部,與保亭接壤,有31戶共128人,是三亞市最邊遠的自然村之一,距離扎南村委會4公裡,距三亞市區約43公裡。整個村落地勢高,與阜尖嶺隔山相望,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這個民生工程建成後,村民可以接收到三亞電視臺綜合頻道、海南電視臺經濟頻道、CCTV1等30套清晰的電視節目,解決多年來村民收看本地節目難的問題。
■踐行使命:三亞「電視人」建起11處基站
「我們之前測試過扎南村這邊的信號,非常不錯。今天為村民發放了31套數位電視機頂盒並指導安裝,如果遇到問題可隨時來電諮詢……」陳太文說,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在抱前村、立新村等幾個山村測試信號,覆蓋效果比較好。接來下他們將到其他村落進行測試,讓更多村民收看到「三亞臺」節目。
據了解,直到目前仍有一些山區村民由於居住地較為偏遠,再加上山路崎嶇、地勢險峻,還無法收到「三亞臺」的電視信號。如何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讓偏僻鄉村搜到本地電視節目?為此,近幾年來,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翻山越嶺,建設電視信號發射基站。剛竣工不久的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電視信號傳輸系統而言,為了覆蓋更廣的範圍,首先的要求就是高,阜尖嶺的位置尤為重要。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經過前期周密的勘探,在大山裡建基站的構想很快被敲定。不過,想要把圖紙變成現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阜尖嶺位於育才生態區的原始森林當中,海拔878米的它是當地最高山峰,雖然它風景秀麗,綠樹環繞,但從未被開發的它很少有人造訪。可是,從今年8月份開始,這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登山人」……
他們硬是用雙手開闢出一條山路,克服重重險境,把設備運上山,然後再搭建鐵塔、鋪設電纜、安裝信號機櫃。值得一提的是,4個信號機櫃每個都有500多斤,如何在保障設備不損壞的前提下,把它們運上山去,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這些困難,沒有難倒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他們通過搭建索道,把這幾個重達數百斤的物料送上山。為了保證工期,讓信號早日送到村民家中,工人們在山頂搭起簡易棚,加班加點作業……
通信號,就是通責任,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踐行工作使命,讓信號不落一村一戶,建起像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這樣的站點。從2016年起,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已經完成建設11處,分別位於狗嶺、南山、青法、華麗村等地。用戶可通過免費安裝的數位電視機頂盒,收看包括三亞電視臺綜合頻道在內的30套電視節目。截至目前,已經有大約2萬戶村民享受到了這項服務。
■克服困難:阜尖嶺上下工作一趟需要4個小時
那麼三亞傳媒影視集團「電視人」是如何爬上阜尖嶺的?12月17日14時30分許,記者跟隨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技術部工作人員,前往阜尖嶺電視信號發射基站進行調試保障工作。
記者觀察到,阜尖嶺整座山被原始熱帶雨林覆蓋,不僅樹木遮天蔽日,還有許多藤蔓纏繞,一些枯枝樹幹橫穿其間,各種不知名的植物和菌類茂盛生長。這裡僅有的一條上山路,是「先行者」們一步一步踩出的羊腸小道。砂石遍布,坡陡路險,山坡上踩出一個個半隻腳掌大小的土窩便是「臺階」,大部分路段寬度不足50釐米,僅容一人通過,踩不穩就會滑倒,身旁則是陡峭的山坡。山路基本處於原始狀態,幾段數百米長的碎石路,完全是從茂林中硬生生劈砍出來的,上山者只能彎著腰,手腳並用爬行穿過。其中,最危險的一段「路」,是一處3米高的陡峭山崖,需要緊抓牢牢固定在山崖上方的繩索,腳踩山崖的縫隙處,才能垂直向上攀登。大夥心裡雖然萬分緊張,但還是使出吃奶的勁向上爬,唯恐稍一鬆手,便滑下不測之淵。整個上山之路,還有多個坡度超過60°的路段,均需依靠繩索攀行,同時還要注意躲避蟲蛇,可謂現實版的「荒野求生」。
林間悶熱潮溼,上行不過一會兒,大夥便氣喘籲籲,汗透衣背。今年50歲的陳太文是基站修建相關負責人,他走起這條山路,速度比年輕人還快。只見他僅憑著手中的一根木棍,就上下自如,攀巖也不在話下,像極了傳說中的武林高手。他已經記不清在這座山上上下下過多少次。從選址、建設、運行調試,一路走來,磨破的鞋子和褲子都有好幾雙、好幾條。「辛苦一點不要緊,職責所在!」他淡淡地說:「從年輕時候起,大山就是第二個家。上山頂架設備,為村民調信號,一天上下幾座山,崴腳受傷是家常便飯,都習慣了。」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艱難攀登,大夥終於登上阜尖嶺峰頂。在這裡,12米高的電視信號發射基站,在雲霧間聳立;遠眺青山環繞,山海相依,整個三亞的城市和田野村莊盡收眼底。然而,三亞傳媒影視集團技術部工作人員卻無暇欣賞這壯麗的景色,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山頂平地面積狹小,陳太文和同事們進行操作的機櫃,僅有一米寬的站立空間,後退兩步便是深淵。在設備架設之初,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很多工作都在風雨中完成,難度可想而知。
17時許,落日的餘暉已經接近海平面,陳太文和同事們在進行最後的檢查之後,這才開始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很多地方,大夥都要手腳並用倒著身體爬下去。而踩在陡坡碎石上滑倒,手被樹枝劃傷,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一起上下山的三亞傳媒影視集團記者張德明,直到鮮血染紅了手套才發現手指已被帶刺的樹幹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傷口。這是他第二次登上阜尖嶺採訪報導,上一次他上下山時因遇陰雨天,在山路上跌倒摔傷好幾次……黃昏的森林中光線暗淡,大夥靠手機的亮光,相互扶持著走下山。走到山腳下時,已是18時30分許,天早已一片漆黑。此時,疲憊、流血、流汗已經不算什麼,只有記者心中充滿了對電視信號發射基站建設者們由衷的敬意。而當記者回到市區後,已是萬家燈火……
(記者 吳英印 李學仕 攝影報導)
【來源:三亞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