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石頭」還在持續漲價,12月18日市場消息,截至18日9時,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報價1044.0元/噸,一度漲至1047.5元/噸,創2013年10月(7年)該合約上市以來新高。
至此,鐵礦石價格在今年內已上漲了60%。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屈秀麗的話來說:鐵礦石背離供需關係的漲價不僅不合理,也不可持續。據悉,受鐵礦石價格瘋漲影響,我國前10個月進口鐵礦石均價已同比上漲3.8%。
面對高價鐵礦石,我國應如何應對?
一年要花超6500億!中國為何在鐵礦石定價「說不上話」?
在介紹應對之策時,先了解一下我國為何面對價格瘋漲的鐵礦石,只能「眼睜睜看著」。由於鋼鐵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對鐵礦石需求量極大,但由於本土礦產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等因素,我國鐵礦石大多依賴進口——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口的鐵礦石約佔總需求的80%,其中60%來自澳大利亞,20%來自巴西。
進口總量大,花的錢也多,作為參考,2019年我國在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一項上所花的錢便已超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41億元)。但遺憾的是,儘管我國每年花這麼多錢進口鐵礦石,在鐵礦石的國際定價話語權上,我國卻有些「吃虧」。
據悉,澳大利亞、巴西的四大礦山在與我國鋼企議價時,主要採用普氏指數——中國主要港口的鐵礦石CFR(成本+運費)現貨價格,但由於其價格編制方式不透明,很容易造成賣方壟斷。基於此,市場還曾表示,國際鐵礦石的議價權被澳大利亞等供應國「握在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成為全球鐵礦石的「最大買家」時,日本長期扮演著這一角色。作為買方,日本在此期間通過大量投資,參股了澳大利亞、巴西的大礦山,獲得了一定的議價話語權。據悉,在澳大利亞的24個鐵礦中,日本企業就重點投資8家並參股了16家。這也為我國提高國際鐵礦石定價話語權提供了一個思路。
一切為了定價權?與澳企合資,到非洲「挖礦」
回歸到我國如何應對的問題上,主要有兩條路:一是從短期出發,通過加快兼併重組加快兼併重組、增加廢鋼供應以提高廢鋼利用比例、降低國內鐵礦稅賦等方式來局部優化我國的鐵礦石供應;二是從長期出發,在海外建立長期高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穩定鐵礦石基地,從根本上改變部分國家壟斷鐵礦石供應的現狀。
事實上,無論是從短期出發還是從長期出發,我國都已在「破局」中。
從短期來看,中國《期貨日報》12月17日報導稱,中國《再生鋼鐵原料》國家標準已於近日正式發布,該標準將最大限度挖掘國際和中國國內再生鋼鐵原料資源,提高鐵素資源循環利用率,增加鋼鐵企業有效選項。分析指出,再生鋼鐵原料對鐵礦石有一定的替代效果,可一定程度抑制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上漲。
從長期來看,我國一直在尋求多樣化鐵礦石來源,例如海外投資業務——中鋼集團與澳大利亞力拓集團的Channar礦山合資企業、首鋼集團在秘魯的馬可納項目等。除此之外,近年來我國以山鋼集團、贏聯盟、寶武集團為代表的中資企業已深度參與西非鐵礦資源合作開發,在西非地區獲得了一批優質礦山項目。
可以期待,在我國的持續破局下,國際鐵礦石的議價話語權向中國傾斜的日子已不遠。
文 | 李銀蘇 題 | 曾藝 圖 | 饒建寧 審 | 曾藝
來源: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