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我和孩子發誓:媽媽再也不吼你!

2020-12-16 媽咪OK

原創首發公號:媽咪OK(id:mami-ok)作者:OK媽

OK媽說:最近趙薇導演的以女性為題材的《聽見她說》一直在刷屏,前兩天看到楊紫表演的第二集出來了就打開看了下,20分鐘的視頻,與前1集一樣的獨白風格,楊紫對著鏡頭哭訴了自己極為不靠譜、又讓我們極能有共鳴的老媽。其中有兩句臺詞戳到我了:「每當我做得有一點點不完美,你就會對我破口大罵。」「每次都會抱著我說,是為了我好,以後不會了。」

因為我們這代人很多也是帶著這樣的傷痛記憶長大的,所以知道吼罵孩子應該儘量不發生。所以,「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吼完又好後悔...... 我該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公號後臺留言中最多的。其實我想說:這樣的困擾,我也有!雖然在正常的社交和人際關係中,我的情商算是很受認可的,但在面對OK糾纏不清、無理可講、不說只哭等種種時刻時,我也會情緒脫韁,脫到失控……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我自己在情緒控制上的修煉歷程。相信我,看完這篇文章,並認真實踐,一定會對你焦灼的現狀有所幫助。

1吼娃吼多了會成慣性,孩子比我們想得更在意

我的情緒失控高發期是在OK 3-5歲的階段。在那之前,我基本是他親自蓋章認證的溫柔媽媽,甚至全家人都指責我太好說話。有一次他去外婆家,回來路上和我說看了《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動畫片,裡面那個大頭兒子的媽媽他一點都不喜歡,動不動腦袋上就冒火苗,但是自己媽媽從不這樣。我心裡樂開了花,還暗想,那是,我這樣的媽媽,太難得了,不好找哦

但,沒想到,反轉說來就來。快三歲時,有一回在小賣部門口玩扭蛋機,他說好只玩3次,但3次完了他還是不肯走,突然找理由說,一定要扭到裡面的那個七彩的蛋。無論你說什麼、怎麼威逼利誘都不肯走,而我定睛估摸了一下,他要的那個七彩蛋,在整個機器裡的上百個蛋中,只有個位數,概率極低。從一個之前遵守規則的孩子突然成了會找理由溝通費勁的孩子,我在心理上有了一定落差,加上反覆勸說無效帶來的負面情緒蓋過了理智,於是我一時間更加想不出解決方案,本能開始大吼:「你過分了!現在媽媽要回家了,你一定要的話就自己留在這裡!」「哇嗚~哇嗚~」OK哭得震天動地。小賣部的大媽出來勸:「哎呀,這個扭蛋機阿姨打不開的,不然取出來給你。」憑什麼你哭得喉嚨梆梆響,全世界都要給你讓路了。那天收尾得很難看,OK哭到岔氣,我幾乎是把OK一半拎一半拖著才帶回到家的。

當街對他發脾氣,事後我也懊悔了好幾天,但也沒有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畢竟我吼娃的頻次只是偶爾,火力也不算太猛。直到有一次晚間的睡前聊天,OK對我說「媽媽,我希望這個世界有一種魔法,把你變成一個永遠不會發脾氣的媽媽。」我才突然意識到,這件事他比我想像得更在意。三歲後的OK,自己的主意越來越大,還掌握了一些和大人談判、玩拉鋸戰的方法,吼他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每次控制不住吼他之後又陷於自責,慢慢地我發現:吼娃不是不可以,但用來暴力鎮壓和宣洩情緒,實則是在放縱自己的管教無術。如果孩子自己知道自己是錯的,吼兩句無妨;但如果孩子並不認可自己的錯誤用,大吼大叫對他們就是傷害。

2反思:忍不住爆發的情緒從哪裡來?

我開始思考要如何調整,作出改變。首先,我反省自己的壞情緒的根源在哪裡。-我是個天生脾氣很糟糕的人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在學校、在單位,在朋友同事面前一直就是好脾氣的,在孩子面前不行?-在孩子面前不行,是不是因為我的娃特別難搞?以這些問題的思路方向,我梳理出了自己發火的幾種原因:1. 對娃發脾氣,其實是把自己的壞情緒嫁禍給他們有一段時間我和OK的關係劍拔弩張,導火索就是我逼不得已要在家裡處理工作:寫稿改稿、回復後臺留言、商務對接、電話會議,還有3部工作手機每天幾百條的消息未讀……OK見我拿出手機就要湊過來,有時我這裡在電話會議,他這邊扯著我一刻不停地叫我陪他玩,很多次我不得不和對方說明情況,暫時掛了電話來應付他。掛下電話的時候一邊想著工作沒完成、顧及對方在等著,內心是很焦慮的,一邊還要安撫OK的情緒,並且希望他能配合。但他不是工具人,任由你擺布,那個時候半懂不懂,他在那個當下需要我陪的需求解決不了,就不會配合。這邊事情沒完,這裡又搞不定,各種情緒湧上心頭,如果這時候再看到OK爸在一旁歲月靜好地在刷劇,整個人立馬就被點燃了,隨即衝著OK開吼,你就不能懂事一點,等我打完電話嗎?所以,你看,揭開自己發火的真面目,你會發現那不過是我們把自己的不如意和孩子的一點點看似沒聽你的行為做了疊加,再把孩子當作宣洩口發洩出來。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踢貓效應」,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因為受到了某些人事物的影響導致內心有情緒,因為情緒不會消失,只會轉換,所以她就會將這些情緒轉換到其他人身上。2. 孩子在慢慢長大,大人的預期卻並未及時調整 孩子的表現是最反覆無常的,有時天使、有時魔鬼,而我們總會在心理上以孩子最天使時的模樣來「打版」,以至於常常失望,因為娃不可能實時在最完美的狀態。這點在我媽和OK的衝突中尤為明顯。比如早上起床這個時間段,我媽總是期待能前一秒命令OK去穿鞋,下一秒OK就能穿好鞋站在門口就位。但實際情況是,當OK準備穿鞋時,他會有所考慮,看哪個鞋今天更適合穿(比如是否會有運動、和今天的著裝是否匹配)...... 這個過程中其實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媽會一直催,你怎麼還不穿鞋,快點快點快點!在我媽媽巨大的催促聲中,OK反而不會乖乖穿鞋,有時還會故意把鞋甩得到處都是,於是我媽的怒火成功升級。我媽掛在嘴上的話就是「小時候不是都挺乖的嘛?怎麼越大事情越多,磨蹭來磨蹭去的,這麼叛逆?」其實她忽略的是,成長的過程就是慢慢提升自我需求的過程。他們早已不再是被我們操縱的寶寶了,孩子要會學獨立,就會經過無數次的內心覺醒,會堅定地對大人說」不「。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沒能及時調整對孩子的預期,矛盾就會一觸即發!

3反覆的有意練習,可以幫到我們管理好情緒

在對自己每一次發火做了原因分析後,我發現,在情緒產生和情緒排出兩個部分裡,情緒產生是本能反應,而重點應該放在情緒排出時的用什麼方法來「降解」。

1. 兩種「滅火器」幫壞情緒冷卻第一個滅火器是用語言來預警。

當自己的情緒巖漿就要被點燃時,深呼吸幾下,然後對孩子真誠的表達出來「我現在很生氣」,「我馬上要發脾氣了」。這句話是給孩子的一個預警,讓他可以覺察到你的情緒;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給到自己情緒平靜的緩衝期。用言語的表達來提醒自己——我的情緒在升騰,讓你把衝動模式轉為理智模式。而這個表達的關鍵,是用「我」來開頭進行描述,「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有些傷心」。如果你稍加留意會發現,其實除了家裡老人,就連我們自己最經常做的就是喋喋不休「數落」孩子,「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的!」「你就不能快點嘛,馬上要遲到了!」但其實這樣說一點效果都沒有,別人這麼和我們說的時候,我們有的就是反感,那麼孩子也是一樣,於是他只會用更激烈的情緒和我們對抗。第二個滅火器是情緒的發洩情緒需要發洩,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找幾個「發洩」情緒的管道,讓壞情緒的巖漿安全地流出。比如大睡一覺,打開某寶APP清空一下購物車,約朋友大吃一頓。我最喜歡的還是打開微博刷刷八卦,看看電視劇,及時地把生活中的壓力和積攢的「巖漿」排遣掉。才不會把不相干的壞情緒帶到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成為無辜的「出氣筒」。

2、當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產生矛盾時,要對」預期任務「拆解

我們最常遇到的矛盾就是,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會相撞,特別是在早上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最為焦灼,這時候,但凡孩子拖拉磨蹭不配合,都會把媽媽的情緒點燃。OK中班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正好手邊有一篇文章臨到10點都還沒有修改完,一邊著急慌忙地在鍵盤上飛速碼字,一邊OK竟然還在活蹦亂跳。我心裡的煩躁立馬起來了,對著他大吼,快點脫衣服,要洗澡了,洗完了還要催頭髮,你到底準備幾點睡?OK還在那磨蹭,我更加大聲了,拽著他進了浴室,可能拽疼了他,他哇哇大哭起來。最後洗澡洗頭再安撫睡覺,花的時間比平時多好多,折騰完,文章也來不及了。那天夜裡我呆坐在書桌前問自己這是何必呢。其實問題很好解決,我如果想讓他趕緊睡覺、我自己可以安心工作,那今天不給他洗澡洗頭了真也沒啥。如果洗澡洗頭這是是一定要的,那文章就晚點,實在來不及,放過自己,第二天再推真的也沒啥。所以自那以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當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產生矛盾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什麼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什麼是可以不做的?一定要做的事情中,哪樣需要先做,哪樣可以後置?這樣問的作用是,我們可以把預期的任務拆解,不用都做到。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就被眼前的小事牽著鼻子走,比如我如果不馬上給孩子洗澡,那他就會晚睡,會影響身體健康,就會影響學習……不自覺的就把自己的焦慮逐漸放大,但是育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有時候回頭看看,你會發現,孩子偶爾一兩次的晚睡,不刷牙,丟三落四,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苛責自己事事做到完美,緊繃的弦就自然而然的鬆弛了下來。

3. 覺察孩子情緒的起因

OK的扭蛋事件過去蠻久後的有一天,突然他從家裡不知哪個角落翻出了一個彩蛋,高興地拿給我讓我看,並且和我說:媽媽你看,找到了,彩蛋在家裡。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那次的大哭大鬧,是因為他以為自己的彩蛋在裡面。其實我當時完全是可以通過幾個問題來找到原因的,但因為急於讓他放棄自己的「無理要求」,我一上來就是各種說教,導致了最後我和OK各自想各自的。如果我當時能耐心一些,也稍微包容一些他的無理,找到他一定要彩蛋的原因,自然一場「暴風雨"也可以用溫柔的形式去化解了。後來有一回帶OK和朋友吃飯,他落座沒幾秒鐘屁股就「癢」了,奔到鄰桌和隔壁桌的小哥哥開始嘮嗑。沒過多久,隔壁桌就傳來了兒子尖銳的哭喊聲「嗚哇~媽媽,那個哥哥的手槍是我的玩具,他不給我!」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很想藉機數落他活該,不好好吃飯去撩人家,但立即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孩子需要一個真相。我蹲下身,按住OK抖動的小身體,目光和他平視,用堅定的語氣說:「這個玩具是哥哥的。」「是我的,是我的,我要我要!」繼續撒潑打滾。我當時就明白了,原來家裡有個一樣的手槍,他或許是太想玩了,犯了糊塗,認為是自己的。「你想玩的話,我們和那個哥哥商量一下,能不能一起分享好嗎?」OK起先還是不依不饒,又嗚哩哇啦的哭了幾分鐘,但沒多久就轉成抽抽嗒嗒的小聲啜泣,等我回過神來,竟然看到他又嬉皮笑臉的坐到鄰桌,去和小哥哥玩了。

4. 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在行動上落實

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搞不定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的說的話不夠有力量,如何能有一種更好的說法能說服孩子。事實上,很多矛盾都出在只想用「嘴」解決問題。有一回OK又在出門穿鞋時和我們耗上了,因為他非要穿一雙之前穿過的藍鞋子,但因為那雙鞋已經收起來,疊在一堆鞋盒裡不太好找,於是全家就一個接一個輪番上陣地勸他將就著穿,最後在OK爸爸一聲大吼之下他掛著眼淚去上幼兒園。後來,我去翻了鞋櫃,找到了那雙鞋,其實也就花了2分鐘,只是在那個當下,所有人都只想動嘴不想動手,都會覺得蹲下身滿柜子找鞋萬一找不到,太麻煩了,相比起張口下命令可輕鬆多了!兩相對比取其輕,是每個成人的惰性。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作者發現在女兒因為頭髮又多又長,所以頭髮的清洗和吹乾就佔用了不少學習的時間,心急如焚。她沒有逼女兒去剪掉頭髮,而是購買了功力更強大的吹風機,幫助女兒吹乾頭髮,這樣也可以加快速度。沒有半句嘮叨,沒有強迫,只是採取了有利的行動。有時孩子吵鬧著一個玩具不見的時候,努力和他一起搜羅一番,讓他看到媽媽的誠意,比費勁口舌規勸放棄強100倍。「行動力」就是媽媽的魔法。

OK媽最後說:如果你已經在吼娃方面給孩子留下了一點點小陰影,那也不用過分的焦慮,嘗試著用真誠的態度給孩子道個歉,比如睡覺前和孩子談談心,告訴孩子媽媽過去有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以及媽媽會發脾氣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當時你的行為是媽媽所不允許的。這樣像朋友一樣的聊天,也是完成了對事情的復盤,孩子才能從過去發生的衝突中不斷地汲取經驗和養分,成為為更好的自己。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往後要有改變。孩子也會把咱們的進步看在眼裡呢。

相關焦點

  •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尤其是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還處在懵懵懂懂的時期,孩子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時,總會用哭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
  • 總是吼孩子,小心影響孩子智商!
    你吼過孩子嗎? 不用說!一定吼過! 為娘也不想,但是為娘實在做不到啊! 「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再不吃飯就把你碗端走了啊!」 「我倒數三個數!你到底聽到沒有!」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收拾完東西,我走過去抱抱兒子:「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對不起。嚇著你了吧?」兒子在我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掉下淚。我以前是個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想打孩子就絕不手軟的暴躁媽媽。每次想發脾氣時,一分鐘之內我還能忍著。
  • 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將來逃不出這三種結局,請對你的孩子溫柔點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寶媽是好脾氣,對孩子十分溫柔,也很有耐心,可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寶媽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大。看到孩子不聽話,甚至故意和家長唱反調,寶媽就氣不打一處來,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自己釋放了,可是孩子卻受到了傷害。
  • 孩子剛被吼,回頭就抱著媽媽,真是不記仇?知道真相後心酸了
    現在年輕的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很多媽媽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又不敢對著同事發脾氣,就會把身上所有的火氣帶回家中,在這時,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做的不如媽媽的意,都會成為她最好的發洩脾氣的途徑。孩子面對媽媽的壞脾氣會怎麼辦?孩子剛被吼,回頭就抱著媽媽,真是不記仇?
  • 「我發誓,再也不吼孩子!」一位老母親的2020年終總結,第一條就打臉,哈哈哈…
    二、節目內容的影響 因為電視是讓孩子單方向的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和互動,所以不但無法讓孩子有效地學習語言,反而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發展不佳,可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和成就。看電視對嬰兒往後的專注力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因為孩子習慣了電視不斷跳動的畫面,之後開始上課後便會覺得枯燥而無法專心,就有研究顯示出許多過動兒在兩歲以前是經常看電視的。
  • 林志穎兒子Kimi給媽媽劃分生氣等級,剛吼完孩子的媽媽看這裡~
    再溫柔的媽媽也會有發火的時候,尤其當孩子處於「狗都嫌」的年紀,精力和好奇心實在太旺盛了,經常要鬧出點么蛾子~做母親的涵養再好也難免有「破防」的時候,你以為只有這時孩子才會感到害怕,知道錯了嗎?滿足自己是為了避免因「失控感」或「不滿情緒轉嫁」而遷怒孩子,讓孩子被吼的「莫名其妙」,即委屈又無法反抗,被單方面的情緒輸出。那麼真是孩子做得不對、不好,我又吼了孩子,要不要馬上道歉呢?如果你能做到,那優寶真是打從內心感到欽佩。
  • 哪有一直溫柔如水的媽媽?但是吼完孩子怎麼做你知道嗎?
    孩子出生之前,相信每位媽媽設想的都是我要做一個溫柔的媽媽,不吼孩子,不打罵孩子。但是實際情況呢?恰恰相反吧。長到3歲的娃,應該很少有沒有吼過的。最重點的就是吼完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今天作姐真是被我狠狠吼了一頓。
  • 「我也不想吼孩子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暴躁媽媽怎麼扭轉結局?
    看他這個樣子,我又開始後悔地心疼起來,真是疲憊又無奈。網上看到過一則同樣忍不住吼孩子的話題,下面的評論區裡全是家長的共鳴。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吼完了就後悔自責,可是不吼孩子又根本不聽。1.先解決情緒吼完孩子要及時向孩子道歉,描述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生氣,解開心結,抱歉,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該對你大吼。對你大吼的原因,是因為你的某個具體行為做的不對,這件事讓我很生氣,而不是因為我不愛你。
  • 為啥孩子被「吼」還要求抱抱?不記仇的原因讓人心疼,你還捨得嗎
    看著女兒不懂事的樣子,媽媽越說越生氣,伸手打了孩子一下說道:「你這麼不聽話,以後再也不帶你來了,媽媽也不喜歡你了」。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女孩放下玩具,大哭著走到媽媽面前,求著讓媽媽抱:「媽媽,玩具我不要了,抱抱我吧,我以後聽話」。
  • 我發誓再也不吃絲娃娃了……
    我發誓再也不吃絲娃娃了…… 2020-09-11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孩子做錯了事,你不吼不叫地講道理給他聽,就一定是好媽媽?
    他的媽媽跟在後面,在小男孩放飛自我的時候,給孩子倒了一杯水,不停地讓孩子喝。奔跑中的孩子哪裡停得下來?媽媽就想要拉著小男孩到我們坐的那個長椅上休息一會兒。結果小男孩一個猛轉身,把媽媽手裡水杯碰灑了,水潑在了媽媽和小男孩的身上。
  •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也許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孩子有多害怕被吼叫,在德國的《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就形象地描繪了這種驚恐的感覺:早上媽媽衝我發脾氣,結果我嚇得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面;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裡;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一個謎。被吼叫的孩子瞬間魂飛魄散。總是被吼叫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
  • 被5歲Max吼!隋棠理智線秒斷大罵:不喜歡你這樣吼我
    記者田暐瑋/綜合報導隋棠婚後生下來3個孩子Max、Lucy跟Olie,為了讓孩子接近大自然,暫時移居南臺灣恆春,對育兒方式有獨特想法。向來給人滿分媽媽形象的她,卻因為老大Max一句吼叫,瞬間理智線斷裂,也對著Max大聲吼了回去,事後冷靜下來讓她相當自責。隋棠3日晚間在臉書發文,透露哄了孩子們上床睡覺後,老大Max睡一睡發現房內的空氣清淨機一直發出「轟轟」的噪音,似乎不滿睡眠被影響,氣得大吼:「媽媽!」希望媽媽能進來幫忙關掉,但她因為累了一天,又被兒子這樣大吼,瞬間也失去耐心。
  • 別再吼了,只有媽媽愉悅,孩子才會快樂!
    有網友回覆:當感到事情超出控制,會讓媽媽感到痛苦和絕望。她就像個無助的孩子,釋放著情緒、祈求著幫助。在家當過3個月全職媽媽的田田說:「如果上班和帶娃,可以任選其一的話,我選上班!上班再累也有結束的時候,帶娃是24小時隨時待命還可能要命!」
  • 經常被吼和從沒被家長吼過的孩子,差別在哪?每個家長都該看看
    很多媽媽們更是也是不爽,也有很多媽媽們剛活完孩子就後悔了,其實家長心裡也不好受,孩子的心裡也不舒服。經常背後和從來沒被吼過的孩子還是有些差別的,很多家長都覺得從沒哄過孩子的家長是不存在的,其實不知道,並不代表不存在。從沒吼過孩子的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 「媽媽因陪孩子寫作業引發心梗」:孩子磨蹭不專心,只能靠吼嗎?
    網上流行著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前段時間,杭州一個32歲的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因為生氣吼了幾句,發現自己胸悶氣短,快要喘不過氣來了,最後送去醫院搶救,原來是得了心梗。
  • 當有人吼了你的孩子,你會選擇吼回去,還是什麼都不做?
    那麼,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在公共場所,有人吼了你的孩子呢?小鈺今年三歲,去逛超市的時候,特別喜歡去看魚,覺得那個東西在水裡遊來遊去的,特別好玩。突然這時候身後就傳來一聲大喊「小孩,你擋道路了,給我走開」。這時候因為那個大人的聲音來得又突然又大聲,就把身旁的孩子給嚇哭了。那麼,當你們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你們會是以下幾類人的哪一種呢?
  • "我愛他,但是我忍不住啊"!吼孩子之前,或許你該先問問自己
    鬧鬧放下手裡的玩具來問媽媽要做什麼好吃的。著急火燎的李梅一時忍不住,就對鬧鬧大聲吼道:"別煩我了,好不好呀?"本來一臉期待的鬧鬧瞬間變化了表情,大大的雙眼噙著淚水,小手也在捏著衣角,讓人看了很是疼惜。
  • 當我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我的孩子變成了「吼叫」高手
    玥玥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提起了最近她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事:馬上到了孩子上學的時間了,但是他各種賴床、磨蹭,就是不願意就上學。閨蜜各種說教無用之後,終於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吼起來:「快點去上學」,結果孩子也對她吼叫:「就是不去上學」,兩個人像兩隻咆哮的獅子,對著對方大吼大叫……閨蜜事後說起來的時候又是懊惱又是內疚還很鬱悶,平時自己也是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呀,怎麼偶爾對孩子吼叫了一次,孩子就馬上學會對她吼叫了呢?」真是好的不學壞的學「,閨蜜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