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和歡呼,是作為社會中人的我們每個人都經常用到的兩項技能。上至廟堂,下到江湖,無論是精英聚會群賢畢至商討國家大事,還是屌絲吆五喝六擼串哈啤扯犢子,都要時不時來這麼一下子。
所以,對於鼓掌和歡呼,有必要說道說道。
鼓掌,表面上看是人的一雙肉掌碰合發出的音效,似乎很簡單,但有複雜的含義在其中,要點在於,何時鼓,何時不鼓;何時大鼓,何時小鼓;何時快鼓,何時慢鼓。
君不見,像我等升鬥小民,遇上領導恩賜接見,一般都要把巴掌拍得山響,頻率高,節奏快,聲音大,再配上一副紅撲撲的臉膛,嘴角上揚的笑臉,一幅和諧社會的畫面油然而生。
但大人物鼓掌,一般都是雙臂堅定、有力、緩慢,兩手碰在一起,停頓三五秒鐘,目光平視,臉色平和,讓人一看,頓生崇拜之情,不是嘛,「君相,不可自輕於庶民」。
當然,鼓掌用的最多的場合是會議,各種會議,就像新聞聯播常說的那樣「會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鼓掌者和講話者心照不宣,到了需要鼓掌的時候,講話的往往要拖長語調,拉高語音。聽講的一聽,啊哦,這是該鼓掌了。於是,領導話音剛落,「雷鳴般的掌聲」四起,會議也就此勝利落幕,對外宣布為一次團結的、圓滿的、成功的大會。沒有了群眾的掌聲,會議就好像缺乏一個合理的結尾,領袖的講話也落了空,文章沒有做完。
當然,人們有時也用「經久不息的掌聲」或「長時間熱烈的掌聲」等詞彙來描述,可見鼓掌也有多種。有學者列舉了常見的鼓掌種類,竟達十七種之多,比如鼓掌、熱烈鼓掌、長時間鼓掌、長時間熱烈鼓掌等。更有細心者,把一場會議中的鼓掌次數、每次鼓掌持續時間等都詳細統計下來,比如《齊奧塞斯庫選集1974—1980》一書,就記載全書共鼓掌800次,僅用於記錄鼓掌和歡呼的字數,已經達到上萬字,佔全書篇幅的近3%。鼓掌頻率集中者,一頁之中可以有五次以上的鼓掌記錄,幾乎講話的每個自然段都要鼓掌,有的是一個自然段幾次鼓掌。看到這些記載,可以想見當時的會場情形,齊氏每講一段的話音還未落下,就淹沒在會場狂熱的鼓掌聲裡,鼓掌的長度超過了齊奧塞斯庫講話的長度。鼓掌者的手還沒來得及在桌面下放穩,又得舉起來鼓掌。掌心從發紅髮熱到麻木,手腕從酸痛到僵直,卻沒有休息的機會。這樣的情態,上一代國人想必記憶猶新。
看過一本回憶錄,說是參加前蘇聯一次大會,史達林講話,與會者每次都拼命鼓掌,誰也不敢先停止,只好你看著我鼓,我看著你鼓,就怕誰先停下來落得個「大不敬」的罪名。要知道,在那樣的國度,這個罪名是要死人的。咱們東鄰,重臣張成澤,不就是因為對領袖「不敬」而被處決的嗎?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鼓掌這件事。
這並非筆者望文生義的臆測。《炎黃春秋》載文披露,齊氏在位時期每次舉行大會,羅馬尼亞官方都組織一批保安部隊成員坐在會場的頭七、八排。齊奧塞斯庫講話時,隔兩三分鐘這些「政治拉拉隊」就站起來鼓掌、叫好。出席大會的其他人也不得不站起來鼓掌。齊奧塞斯庫每講一次話,大家不得不站起幾十次。誰又敢於坐著不追隨這些保安部隊人員呢?
鼓掌,畢竟是靠人的一雙肉掌碰合發出音效,只有熱烈度和時間的分別,無法表達人類作為智慧動物更複雜更深刻的情感,所以,鼓舞往往和歡呼連在一起,成為標配。
歡呼,現在人們見的少了,一般只出現在傳銷場合,參與者像著了魔一般發瘋發狂。但在四十年前,這可是神州大地上最流行的一種運動,早上歡呼晚上歡呼,上班歡呼下班歡呼,種地歡呼煉鋼歡呼,吃飯歡呼洗澡歡呼。至於兩口子行「周公之禮」是否也要歡呼一番,沒見報章不得而知,估計應該會有的,「以助其性也」。
文革年代三句歡呼口號,一句是最流行的「萬壽無疆」,一句是比較流行的「永遠健康」,還有一句雖然不太流行但曾出現在當年紅衛兵出版的宣傳畫冊裡,就是「比較健康」。「萬壽無疆」、「永遠健康」、「比較健康」,三者降冪排列,呈遞減關係,倒也符合當時的政治生態。而「萬壽無疆」和「永遠健康」作為「早請示、晚匯報」的口頭語,就和呼吸進食一樣成為國人日常生活的需求,浸透於靈魂血液。
對於被歡呼者來說,傾聽「山呼海嘯般的聲音」固然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和享受,但對於歡呼者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如果不弄清楚始末原由,就胡亂歡呼一氣,輕者引來白眼,重者飽受老拳,更有甚者會斷送了老命。有一篇文章回憶當年蘇區肅反,有一位留蘇回來的領導大講列寧和第二國際的鬥爭,講到激動處情緒高漲,語調上升。臺下聽的都是窮山溝放豬的娃娃,哪裡知道這些外國人名地名,聽到領導講到「伯因斯坦、考茨基」時情緒不一樣,以為這二位也和馬恩列斯一樣是革命領袖,於是站起身來高呼「堅決擁護伯因斯坦、考茨基」。這下可把這位留蘇領導嚇壞了,媽呀,這伯因斯坦、考茨基的流毒也太廣了,都多少年過去了,在中國山溝溝裡還有他們的信徒,這還了得。於是,一場嚴厲打擊第二國際的鬥爭開始了,那幾個帶頭喊口號的都給槍斃了,估計他們到死也沒明白這個伯因斯坦、考茨基到底是個啥東東。
有人做過統計,外國的「歡呼用語」中從沒有出現過「萬歲」一詞,無論是納粹的希特勒,還是蘇聯的史達林,也包括那位愛統計鼓掌和歡呼的齊奧塞斯庫,始終都沒有享受過「萬歲」的待遇。有人說電影上蘇聯人不也歡呼「列寧萬歲」或「史達林萬歲」嗎?但在俄文中實際是呼喊「烏拉」,與中文的「萬歲」相去甚遠。「烏拉」是表達在戰爭或競賽中獲勝的喜悅之情的語氣詞,現代俄語中也表示驚喜、開心之意,翻譯成「萬歲」,實是中國人的習慣思維所至,「萬歲」喊幾千年了,都喊順嘴了,一不小心就溜達出來。
不過,從這一個小細節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我輩作為中國人最大的耀榮和傲驕。
公眾號:夜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