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 · 勇敢者的羅布泊之路 —— 探險藝術油畫家李葳的非凡 · 魂魄《泊樓蘭》系列生態文明主題油畫作品欣賞
李葳 1961年出生,羅布泊主題系列創作油畫家。1979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藝系裝飾壁畫專業。師從張仃,吳冠中,範曾等藝術大師。1989年開始遊走於大漠,雪山,戈壁遍尋創作源泉。2006年開始創作《泊樓蘭》系列生態文明主題油畫。
畫家的自白
一部羅布泊的探索與發現史,就是先行者勇氣和追求的見證,張騫、玄奘,法顯,馬可·波羅,斯文·赫定,斯坦因,彭加木等先驅在這裡灑下的汗水甚至生命,使我心生敬畏之情,相信天道自然,用大能的手布置了一切,使我的心謙卑下來,歸向自然。
人手所建人自毀之,唯神所建之城不得摧毀
多次深入羅布泊的考察中,嚴酷的自然風化雕琢而成的極端地貌,令我找到了極具審美價值的元素與符號。她們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激發出無盡的創作靈感。在我看來,那些被狂風日夜洗禮的暴裂、扭曲、崩塌、粉碎的雅丹和胡楊、檉柳,以及種種看似卑微的生命形態,並沒有真正消亡,在它們被化為齏粉之前依然堅守著、抗爭著、屹立著,死後依然要發出仰天長嘯。這一曲曲關於生命的慷慨悲歌,英雄禮讚,是不屈的風骨,也是一段段充滿神奇色彩的生動視覺故事。在享受這偉大的視覺盛宴之後,理應用繪畫作品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以謝天恩。
不能醒來
對地貌學的研究表明,每一處地貌都訴說著她所遭遇的一切:和諧相處,或者任意破壞。因此,地貌,也是一部人類活動的文化史。隨著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和「雄心壯志」無止境放大,地貌特徵正在成為評判人類與自然是否和諧友好的一個重要標誌。「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人類卻不能沒有地球」。樓蘭古國消失、羅布泊地貌變遷就是例證。將羅布泊雅丹地貌作為中國獨有的地理符號來發掘其中的藝術價值。「地質也文化,地貌也藝術」。
彩虹之約的另一種解讀
羅布泊是藝術創作的寶庫,傳遞天地大美的西行之路,充滿艱難險阻和未解之謎,需要沿途解讀密碼,破譯謎題。用筆走羅布泊比用腿行走更容易迷失,因為對這一主題的藝術表達,既無古法可循,又無同道可鑑。每當畫筆滯澀,迷惘徘徊時,猶似看到那些求法者和殉道者,以他們的信念驅動著堅實的步履,為我指路,與我同行——那是一種力量,超乎人格與歷史,歷代高僧求法,科學家、探險家證法給世人看,我要以畫為見證,願它們成為絲路文明之旅通天大道上的一粒塵埃、一個音符,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絲路文明願景鋪路墊基,鳴鑼開道。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祈願我作品所表達的心聲能轉換為愛的能量,傳遞給每一個關愛自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人,喚醒羅布泊的春天——道的回歸。
家園
泊樓蘭
大道之行
歷史上東西方各民族之間曾有過成功的對話,絲綢之路帶來了空前的文化繁榮。然而,在此後的歲月中,絲綢之路不再通達,人們開始用武力和徵服替代了對話與交流,人類與自然不再和諧,離「道」漸行漸遠。
時隔千年,當我們再次回眸、聚焦中國羅布泊樓蘭,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人類四大文明的融匯貫通之所,曾經繁華的絲綢之路已淪為荒場,昔日的文化被黃沙掩埋。天山崑崙二龍戲珠的上萬平方公裡的璀璨明珠沒有了,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綠洲沒有了,一個鮮亮亮的文化現實沒有了——在羅布淖爾荒原上,只有零溼度的雅丹和形似艦隊的沙雕!而這一切竟都是人類自己導演的……?
面對自然的荒漠和精神的荒漠,我們不得不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文明發展進程一定要以生態的破壞為代價?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是選擇戰火還是和睦相處?構成人類生存威脅的毀滅性力量是來自外界還是源自我們內心?
今天,如何恢復絲綢之路遠古的榮光,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又將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朝天闕
從頭越
摧枯拉朽
毀滅之城-所多瑪俄摩拉的箴言
輝煌樂章
高端記憶
大海——一個最無助的傳說,不放過最後一滴眼淚
大光作舞{四聯}
風的記憶
潔淨2號
匍匐
涅磐
摩訶亞那.迪瓦(長生天)
時間之門
撒旦的通道
倩影
宣判——來不及的救贖
小河墓地上的徘徊者
香銷玉殞
五彩霓裳
為風凋零
這樣——沒有開始,沒有結束,譬如神
在最久遠的靈歌和最切近的疼痛
喧囂與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