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這個略顯專業與晦澀的名詞進入了大眾視線。武漢抗疫期間,ECMO在醫院臨床使用成功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因其顯著的作用被譽為"救命神器"。可惜的是,此前這一重要的醫療設備我國全部依賴進口,設備和耗材費用均很高,業內專家認為,應儘快推動ECMO國產化,降低使用費用,讓更多患者受益。經過科研人員的刻苦攻關,今年10月21日,從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化成果項目籤約儀式上傳來喜訊,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劉淑琴教授團隊"應用於人工心肺的磁懸浮離心式人工心臟泵"項目籤約,成果轉化與合作總經費達到1.04億,邁出了ECMO國產化的第一步。
十年磨一劍,國產"人工心臟"終於誕生
ECMO的基本結構包括血管內插管、連接管路、離心泵(人工心臟)、氧合器膜肺(人工肺)、傳感監測與控制系統等,最核心的部位是離心泵和氧合器膜肺,分別起到人工心臟和人工肺的作用,也是最具有技術難度的部分,是當前國產化的難點。
而從開始研製到進入如今的成果轉化階段,劉淑琴教授團隊已經在這一領域持續攻關了十餘年。早在2008年,得知劉淑琴教授團隊在磁懸浮技術方面的科研實力,北京阜外醫院便慕名找來,想請團隊研製國產磁懸浮人工心臟泵。阜外醫院是有名的心血管病醫院,深知人工心臟對心衰等病人的重要性和需求量。"真正的技術是買不來的,那我們就自己研製。"劉淑琴教授說。
一支十幾人的團隊很快建立起來,學科背景涉及電磁、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流體力學、計算機控制、材料、醫學等等。"我們一定能做出來,而且做出來的一定不比國外的差"是眾人共同的信念。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2018年,項目開始進入單機實驗階段,水力學實驗、代血液實驗……團隊始終秉持嚴謹、踏實的科研態度,在各種實驗中測試、完善設備的性能。"我們把該做的、能做的實驗都做了,做的實驗越多,越能更好地對設備進行完善"。
2019年4月份,團隊的人工心臟實驗宣布成功。
科研加速度,樣機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劉淑琴教授團隊的ECMO整機實驗進入加速期。
2020年1月2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首次使用ECMO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第二天,國家衛健委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正式將ECMO納入其中。但與之形成矛盾的是,ECMO在國內數量有限,並不能完全滿足疫情初期的救治需求。然而,由於技術封鎖,急需的ECMO卻無法生產。
這讓劉淑琴教授團隊充滿了責任感和科研攻關的緊迫感。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掌握核心技術,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性。
"一定要使ECMO技術不再受制於人"。懷著這種急迫性,團隊成員放棄休假,快速投入到了ECMO的整機實驗中,通過血液實驗、動物實驗等,測試整個系統的可靠性。
為獲取新鮮的動物血液,團隊成員常常需要半夜到濟南郊外的屠宰場,與對方溝通,獲取經過合格工序處理的動物血液。縱有郊外的寒意料峭、夜半的強壓困意、強大的工作壓力,團隊成員也從未抱怨過一句。團隊兩位齊魯醫院的成員用"殫精竭慮"來形容當時的工作狀態和心情。做動物實驗時,一般不會被納入考慮範圍的問題,他們也費盡心思盡全力考慮周全,比如動物血液和人的血在脆性上的差別,等等。"就是一門心思想趕緊把ECMO做成功"。
在這樣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狀態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團隊已經完成了兩代整機的性能優化。
今年10月15日,團隊對ECMO樣機進行了動物實驗,他們選取了羊做實驗,羊上了手術臺後,心跳因窒息停止,快速接上團隊研製的ECMO樣機後,約五分鐘後,心電圖顯示心臟重新恢復跳動,之後體外循環實驗一共持續了48小時。
經過測試,劉淑琴教授團隊採用全磁懸浮技術心臟泵的ECMO樣機,各項性能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市場化預備,計劃兩年內實現量產
實驗成功後,多家企業找到劉淑琴教授團隊,洽談合作轉化事宜。10月21日,劉淑琴教授團隊與宇雲(青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籤署協議,邁出了ECMO由實驗室進入市場的第一步。
宇雲(青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黎子策說,通過調研,公司認為這是國內第一臺形成整機的、可以向產業化方向轉化的ECMO。填補國內空白、技術國際領先,這兩項已經足夠震撼,它又是在急救領域當中需要的。另外,我們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需要這樣先進的醫療設備,性價比也比較高,這樣我們會在全球範圍內幫助更多的人。
目前,要實現ECMO國產化量產,還需要多場分批次的動物實驗以及後期的臨床實驗。按照企業的推進進程,計劃兩年內實現量產。屆時,我國將實現ECMO從進口到自主生產的突破。
劉淑琴教授說:"我們會盡最大努力配合企業做好後續技術工作,讓ECMO儘快實現國產化量產。"這是劉淑琴教授團隊的心願,也是所有參與ECMO國產化量產人員、乃至全國人民的心願。
劉淑琴演示ECMO工作原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能為急需的人群提供我們中國人自己的ECMO,更好地展現強國風採與擔當!
素材來源:山東大學官微、新華社、山東大學報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山東大學。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為公益,未用於營利,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