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及產業園、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智慧醫院建設;做實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推進落實分級診療……作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合肥正深入實施健康合肥建設,努力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生命健康服務,讓每一個百姓感受到健康的美好。
家庭醫生把病人變成「粉絲」 轉變居民健康觀念
家住合肥廬陽區暢園社區的程大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多年,一直以來控制不理想。今年年初,在其他病友推薦下找到了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區名醫」楊華。接診後,楊華對他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檢查,根據病情特點,結合藥物效果,楊華果斷地換上社區常用的基本藥物。程大爺懷疑地說:「這麼便宜的藥能治好我的病嗎?能控制住我的病情嗎?」一副看著很不信任的樣子。
楊華告訴他:「老人家,你先拿回去吃,兩個禮拜後再來複查」。兩周後,程大爺來了,當時複測血壓正常,他臉上露出了微笑,連稱治療效果好,並把他全家都籤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
從醫21年,今年42歲的楊華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度過。自從2017年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後,楊華從一坐堂醫生轉變成家庭醫生,不僅認真給病人診斷病情,指導用藥,而且還和病人悉心溝通、交流,了解病人需求,和病人做朋友。「我的家庭醫生團隊管理轄區慢性病患者,誰患的什麼病,家裡人的健康狀況,在我心裡都有一本明細的帳。」據統計,自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以來,楊華的家庭醫生團隊籤約的居民達3560人,他的電話如今已經成為居民的「健康熱線」。
隨著楊華在百姓中的口碑越來越好,收穫了眾多「粉絲」,於是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策劃成立「楊華醫生工作室」,打破網格化籤約服務格局,讓居民自主選擇心目中信任的家庭醫生,成為其「粉絲」進行籤約,從而使家庭醫生與居民之間建立起穩定互信的關係。
合肥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全市家庭醫生有償籤約92.16萬人,重點人群有償籤約62.2萬人。同時,亳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成為省級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示範點,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實現了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以及居民健康管理由「被人管」到「自己管」的轉變。
智慧醫療今年市民將感受「一卡在手 全市通用」
以前去醫院看病的第一件事是什麼?辦就診卡。而且每去一家醫院就得辦一張卡,去的醫院多了,手裡就得存著一堆卡。如果你是個常往醫院裡跑的「老病號」,你肯定有過去醫院忘帶卡或帶錯卡的尷尬。
今年過年期間,市民孫女士在家整理出6張醫院就診卡,她對就診卡又愛又恨,「就診卡能讓你方便就醫,但是每張卡都只能在一家醫院使用,不僅經常忘帶,而且還容易拿錯。」孫小姐告訴記者,因為就診卡太多,她經歷過不少折騰。有時候,抱著生病的孩子出門看病,一急就落下就診卡,她只能到醫院再臨時充錢辦卡。
自從去年合肥市衛計委在合肥市二院開始電子健康卡試點工作,今年合肥電子健康卡已經在全市逐步推廣,將在年內實現普及,孫女士的煩惱將成為歷史。如今在合肥市二院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孫女士用身份證在手機上,花了一分鐘不到的時間,領取了自己的電子健康卡。
據了解,電子健康卡的出現,首要解決的就是「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大麻煩。使用該卡就醫,市民將不再需要攜帶就診卡、醫保卡等各種實體卡片,憑藉手機裡的虛擬電子健康卡就可以在全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完成從掛號、就診到繳費甚至住院的醫療服務全過程。
「合肥市被批准為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中部中心和互聯互通試點市,建設好電子健康卡、實現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服務一卡通,是互聯互通試點市的前提基礎和必備條件。」合肥市衛計委信息規劃處處長龔仁俊表示,電子健康卡是方便群眾、惠及全民健康的民生工程,是建設「健康合肥」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醫改、加快「智慧醫療」建設的裡程碑。
龔仁俊表示,在智慧醫療方面,今年,合肥將以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中心為契機,以打造全省醫學診療中心為重點,有序推進國家級區域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暨健康產業園項目、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網際網路醫院、智慧醫院等建設,不斷優化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努力培育健康產業發展新亮點。
院前急救智慧急救 消除急救盲區
「快幫幫我,我這需要救護車……」 2月9日,合肥市急救中心接到一位市民求助,合肥市急救中心調度責任員劉衡立即按照醫療優先分級調派系統進行派車,同時開始了關鍵問題詢問。按照系統程序,劉衡迅速指導家屬如何檢查病人的呼吸頻率。電話兩端,一端在清晰指導,另一端在全力搶救。
同時,家人在緊張的情況下,一直形容不好患者所處的位置。劉衡第一時間通過簡訊定位系統,給市民手機發送一條簡訊,當市民點開連結後,劉衡第一時間在電腦地圖上看到了求救人員的定位信息。通話一直保持到急救醫生到達現場接手搶救,最終,病人在120調度員與院前急救單元的通力配合下,轉危為安。
劉衡告訴記者,隨著去年「智慧120急救服務平臺」項目上線運行,如果遇到呼救者表達含糊不清的特殊情況時,還可以藉助該系統新增設的多渠道智能接警(簡訊H5)功能 ,報警人可實時上傳文字、語音、視頻、圖片、地理位置等多媒體信息。今年「智慧120急救服務平臺」二期也正在規劃中,將增加電子地圖服務系統和智能指揮調度系統,實現更為科學的急救指揮調度一體化服務。
為了滿足院前急救需求,根據《合肥市「十三五」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合肥市將在「十三五」末設置50個醫療急救分站。對此,合肥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今年開始將通過市急救中心自建和與各區(開發區)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合作的方式設置急救站點,三年內計劃增添23個急救分站,逐步消除急救盲區,不斷滿足市民對院前急救服務的需求。
此外,急救中心將綜合考慮規劃布局、區域人口數量、服務半徑、交通狀況和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區域特點等因素,按照「十統一」原則建設急救站點,保證區域內站點(當班車輛)數量,爭取將城區出診半徑控制在3-5公裡之內,將平均出診反應時間控制在12分鐘以內。
基層衛生新增基層衛生機構崗位602個落實分級診療
探索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這是合肥市醫改的努力方向。
今年70歲的王奶奶,去年因右側原發性單側膝關節病,在安醫大一附院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出院後需要隔幾天去醫院換藥,但是王奶奶活動不便,子女又忙於上班,光憑老伴一個人無法帶她去安醫大一附院。
當聽說由高年資護士開設的廬陽區傷口造口護理門診就在附近的四裡河衛生中心,於是,老伴找到了護理門診。安醫大一附院傷口造口專科護士童天嬌了解了王奶奶的特殊情況後,二話不說,答應為老人上門換藥。
除了傷口造口護理門診,還有育嬰工作室、陽光心理工作室……隨著高年資護士進社區的推廣,一個個特色門診在基層開設起來,就近為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如今,以組建城市醫聯體為載體,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依託,以高年資護士下沉社區為契機,合肥推動就醫流程再造,加快構建「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秩序。
據統計,去年合肥市新增基層衛生機構崗位數602個,讓更多高年資護士下沉社區。同時建成88個基層中醫館,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基本建立,5個縣區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我們充分發揮高年資護士的橋梁紐帶作用,撬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打通了醫療衛生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說。今年,合肥進一步加快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大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推動醫、教、研協調發展。深入推進醫共體、醫聯體建設,整合醫療衛生資源破解「看病難」問題。
晨報首席記者 周坤 文/攝
通訊員 祖海洋
晨報製圖 朱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