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與「善言無瑕」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2020-12-12 中國金融新聞網

  談一位倡導「不言之教」的資深智者的「言說藝術」是困難的。

  如今,圖片、聲音、影像、短視頻、直播平臺……傳播的手段之多、途徑之廣,不僅會顛覆以往的認知,而且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乃至營造了一個新的世界,誰還會探討「不要指教」?

  然而,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在「微時代」的傳播背景之下,張劍偉先生的《老子教你言說》有了新的見解。

  《老子教你言說》在結構上分為「老子概述」「希言自然」「言而無病」「美言市尊」「多言數窮」(上下)等六章。該書材料翔實可信,引證發揮精當,觀點持之有故,亦莊亦諧,妙語連珠;語言洗鍊精粹,高深中不失通俗,平敘中不失哲理;老子觀點的挖掘不僅反映了學界研究的前沿,而且創見迭出、獨到新穎;歷史及生活事例的裁選不僅佐證了老子的觀點,而且與之輝映成趣、相得益彰。

《老子教你言說》書影

  《老子教你言說》將老子的傳播理念總結為兩大方面。

  首先是「希言」與「不言」的力量。

  毫無疑問,幅員最為廣大的傳播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而從古到今都難以如願。即便在「熱搜」沉邊到底的「微時代」,普覆一切的「滲透」也是不可能的。

  無奈在老子那裡,已經出現了可以抽象的傳播方式。那方式恰恰不是宣傳,不是媒介,不是電子信息,而是「道」。而這個「道」,不是道路的「道」,不是治學之道、生財之道,而是充塞寰宇的「宇宙大道」。該書解釋曰:「這個大道,看似混混沌沌,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是宇宙的本質、萬物的本質、天地的始祖。它的存在是那樣的真實,所以它是『有』;它的存在又是那樣的飄忽,無形無象,無聲無色,所以它又是『無』。」道的德,是與道完全合一的德,被老子稱之為「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10章、第51章)道生育萬物而不佔有,把自身「傳播」給萬物而不主宰,並且謙卑、利他、低調、處下、不張揚、不誇耀、默默無聞。所以,道的品德決定了其傳播方式是「希言」乃至「不言」的。因此,老子說:「聽之不聞名曰希」(14章)「大音希聲」(41章)「大辯若訥」(45章)。你聽不到的言語,因為它少言甚至不言,但它的聲音強大到宇宙的最強音。所以,在老子那裡,「得道」的傳播是簡潔的、惜言如金的。但是,與沒有「得道」的傳播者那些誇誇其談、喋喋不休不同,道的力量恰恰在於「希言」與「不言」。

  每當一種情感上升為信仰,其中的玄妙就向著「道」靠近了。能夠悟出沒有用處的用處、沒有名目的名目,沒有言語的言語,沒有形象的形象,距離「得道」的境界也就靠近了一步。

  維根斯坦的名著《邏輯哲學論》最後一章只有總題一行字:「對於不能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的確,立意求真者,必須把普覆宇宙的奧秘作為奧妙加以隱蔽,必須把涵蓋有無的「道」當作「道」來敬畏。「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進入了精神世界,至高至遠的傳播,同樣也只剩下一個符號了。

  重要的是,老子的「不言」絕不是啞巴,不是死亡之後的「從茲絕緒言」,而是言說的「更加巨大」的方式。在此,老子與孔子是頗為一致的。《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書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沒有說話,但是春夏秋冬照常運行,樹木花草如其成長,上蒼又說了些什麼呢?所以,在「希言」與「不言」的意義上,孔子的「天不語,四時行,萬物長」與老子的「道不言,萬物化」不僅是意義相同,而且都蘊含了一個前提:萬物的生長、化育,都得益於天或者道的無私奉獻。只有無私,才能夠無言;只有這種「無言」之言——視行善為日常——才成就了有聲有色的人生。

  其次是「少言」與「善言」的智慧。

  老子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亂為、不妄為、不盲動、不胡作非為。同理,老子的「不言」也是相對於「胡言亂語」「言不及義」而說的。具體到「如何演說」「怎樣傳播」的問題,老子的理論恰恰在於說「信言」,傳播「善言」而避免「多言數窮」。該書同樣是用大部分篇幅對以上幾點進行了闡釋。

  第一,傳播要播布「信言」即真實可信之言、質樸無華之言,不虛飾、溢美、誇耀、狡辯。「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35章)——道的言語是最自然的語言,是沒有任何做作的。而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81章),「信言」不要任何包裝,善良的人不會巧舌如簧、強辯、巧辯。該理論對於「反轉新聞」已經成為常態的今天,也是頗有教益的:大凡帶節奏、刷流量、標題黨、譁眾取寵的傳播,常常是欺世盜名、言而無信的。第二,傳播要播布「善言」。老子所說的「善言」有兩個層面,一是「善良」,二是「無瑕謫」。前者是讓聽者舒服、易於接受;後者是無歧義、無漏洞、不授人以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27章)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落下語病;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善於關閉的,不用栓銷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必用繩索。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作循道。在此,老子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師資」的概念,指出「善人」與「不善人」的關係,實際上是師生的關係,作為老師,重在身教即「無言之教」與「言教」,即思想導引的結合,作為學生,則是「為道日損」,向善前進。

  從正面論述之後,老子又從反面即「多言數窮」反面進行了論證。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語出《老子》第5章,「多言」泛指一切偏離了道的不恰當的言論或言說,當然也包括彼時統治者繁多的政令。「數窮」意為加速挫折或加速滅亡。「守中」就是持守虛靜——「中」通「衝」,泛指虛靜,不是儒家的中庸。如何才能夠避免「多言數窮」?老子認為,一是不可「自伐」即自我吹噓;二是要戒「輕諾」即隨意承諾:「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22章)不自我顯擺,反而能夠明辨是非;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聲名遠播;不自我誇耀,反而能夠功勳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夠成為官長。這裡的對比與戒懼,充滿了人生哲理。而「輕諾」是《老子》63章提出的對於「多言」的表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在「輕易承諾必然帶來失信,過分自信必然遭受艱難」的普通解釋之外,該書對於「輕」與「重」二字在道德經當中運用於語義,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梳理,上升到了人生態度、道德境界和處事原則的高度來理解:一個不成熟、不穩重或私慾膨脹的輕浮之輩,他的話可信嗎?他的行為靠譜嗎?「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如果此人是一國之君,後果豈可設想?在此,不能不讓我們對於「傳播者」的概念與作用進一步的思考。

  張劍偉教授十數年來致力於傳統文化研究,尤其是對老子的《道德經》有獨特的體悟,正因為解讀探幽發微,時有獨見,我們才從《老子教你言說》裡看到了老子獨特的傳播理念。相信傳統文化與現實的學術及生活接軌,會開出更為絢爛的花朵。

相關焦點

  • 讀《老子教你言說》:如何把握言說規律
    日常交往中,因言說得當而贏得機遇者,或因言說失當而錯失良機者,比比皆是。怎樣言說才能增大勝算,是多言還是少言抑或無言?這需要把握言說規律,從不同語境實際出發,恰當表達。張劍偉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老子教你言說》,正是一本解讀老子言說規則,總結言說規律,教我們怎樣恰當言說的經典教本。
  • 老子之言,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這個我們要打個問號,隨後他老人家緊接著說,可是天下人,卻不能夠知道,也不去實行。道德經五千言,讀到現在,我們也差不多揭開了,大部分神秘的面紗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潛移默化的了解了一些,可是我敢說,兩千年來,人們所了解的道德經,只不過是皮毛中的皮毛,我們的理解如螢火之光。而一部道德經,好比思想的太陽,光芒萬丈,照射古今。
  •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到希言自然,道家守中智慧值得體味
    另外,多說一句,以上的總結更多是基於老子思想於現世的一個啟發來進行議論,取的「希言自然」中「言」兩種含義的一種,即「語言」,還有另一種含義,表示「政令」,這一點,下面進行議論。所以「希言自然」,對於君主而言,才是長盛久安之道。同時,如果要說「希言自然」對我們現代社會有什麼啟發的話,那麼就可以從古代的「為君」,下落到現在的「為人」,這裡的「言」便可理解為「人言」。
  • 易注《老子五千言》192、功成名不就的原因
    故聖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也就是說,《老子五千言》將「一波三折」進行到底,「一波」當然就是「其不欲見賢也」,是一個引子,引導本節的走向。接下來我們也一起來關注,「其不欲見賢也」的深層原因究竟在哪裡?一、「以其無以易之也」。
  • 諸子丨陳徽:「悠兮其貴言」——老子的名與名教思想
    上述特點,鮮明地展現了老子思想中命名與名教的二重性以及「無名」與「有名」之間的張力性。關鍵詞:老子;名;名教;無名;有名;若說老子有名教思想,似乎頗顯不經,因通常所言之名教,往往指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核心的名位制度和教化觀念,而以老、莊為代表的正統道家崇自然、尚無為,故每每斥仁義、反禮樂,以批判名教為己任。
  • 2600多年前,老子的警世恆言,預言了當下發生的一切!
    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認為「天道」玄遠難知,與「人事」毫不相干,裨灶只是說得多了,才偶爾言中。 子產的看法打破了人們對傳統天道觀的迷信。對「天道」的議論逐漸多起來,見載於《左傳》《國語》,如說「盈而蕩,天之道也」、「盈必毀,天之道也」、「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或者是說,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側重點,官場之人可能讀出了治國之道,講究道法自然的則是領悟了修身之法,智慧的人領略到了為人處世之道,總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麼,老子的《道德經》究竟是寫什麼的呢?其實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只有兩個字,那那就是「無」和「反」。究竟何是「無」?何為「反」?
  •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道家的善很高很高
    佛教中常有善知識一說,大家不明白善知識是個什麼樣子?那么正好借經解經,看看老子怎麼說。他沒有說善的概念,而是用很高級又很淺近的方式告訴你這樣的就是善。我們看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善行無轍跡,於行為上沒有印跡,做了好事人家都不知道,或者說感覺不到。我記得日本一個作家寫過一篇短文一碗陽春麵的故事。
  • 淺談老子的治國之道(上)
    」(德篇第17章)老子的社會理想是個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的道德社會。而這個理想的實現的基礎工程是德行修養,需要從我做起,進而影響家人、同事、地區,然後普及到天下。老子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德道經》第14章)強調萬物都是道生德養,因此道德法則是萬物都應遵循的基本法則。
  • 《道德經》·做善行學善言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跡或車轍。形容具有高尚行為的人,不願意人們對他有所覺察。真正話說得好,毫無瑕疵,就沒有一點毛病可挑剔,沒有一點可責難的地方,隨便哪一句話,都合乎情合乎理。老子的這段話啟示我們,做什麼事都有訣竅。掌握了訣竅就能事半功倍。
  •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見孔丘千裡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 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 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老子出關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似乎是在強迫老子著書了。老子是不太願意的,但若不答應,人家不會放自己過關。 所以有人說:老子簡直是被「槍」逼著,才寫出五千言的。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極其珍貴,上篇下篇,氣韻連貫,可謂最動聽最深刻的雜言哲理詩。尹喜見了老子,道:「我是函谷關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觀天象,見東方紫氣雲集,知有聖人來到,已恭候多時了。
  • 楊朱和老子是師徒關係
    老聃說:「聖王之治:功蓋天下好像看不到自己一樣,假借萬物來感化百姓,老百姓有恃無恐,非常安樂。聖王不舉名,不標榜自己,但是天下萬物都很喜歡他。不刻意去做,其心玄之又玄,無法推測,以無中生有的的大幻術來治世」。《莊子雜篇》載: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老子申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
  • 辨析道家老子與孔子的對話,糾正《老子列傳》的一處錯誤記載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到達周都城,將要向老子詢問有關禮的問題。老子說:「你所說的話,那些人和骨頭都腐朽了,只剩下那些話還在耳邊。況且君子恰逢時運就駕車奔行於大路,時運不濟就像蓬蒿被風裹挾一樣走走停停。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深深地儲藏財貨而倉庫像是空虛一樣,君子品德充足而外貌像是憨厚的樣子。去除你身上的驕傲之氣與過多欲望,好做臉色與心志放蕩,這些對於你自身都沒有益處。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雖無法言說,但道有三寶:無(即玄德),一,物(即文)。此「物」為「文」此物飄忽不定,自然,自在,自由,珍貴至極,是自然之王。老子稱此物為「可道」、「可名」、「王」。那些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發現公理和定理時,常常是心地豁然洞開,靈光乍現,自然的數理仿佛伴隨老子所言的「驟雨、飄風」,凝結成祥雲飄落腦中,這「驟雨、飄風」就是「文」,是重大發現創新的源泉。呵護、保護「文」,要從兒童做起,兒童的天真無邪珍貴至極。
  • 為何老子在函谷關寫五千言《道德經》?出了函谷關他去了哪裡?
    老子選擇在函谷關寫道德經,其目的是意指「涵蓋了一個很大的谷」,說明其位置之顯耀,人們常常不經意間會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和地物來做形容,也許老子也有這個心願。老子說「道」像一個寬廣的「谷」,可以包容很多東西,又像山中的深谷,可以隱藏很多事物,他們都有一種功能,叫神奇、神妙。為何在如此多的山中能出現一個這個廣大的谷,老子想讓這個「谷」變得神奇和神妙,如此而已。
  • 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 —— 老子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
  • 天道莫奈何得老子
    (《莊老通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22頁)q某一直說老子可怕。《封神榜》《西遊記》的妖魔都要受天道降伏,老子卻連天道都奈何不得,比任何妖魔都兇惡。q某實在是聳人聽聞。1、在老子書中卻像有一個天道隱隱管制著,不許平等。這句話的依據是《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有天道隱隱管著。恭喜q某,終於大概讀懂了這一句。試問:天地人都要服從天道管制,唯獨莫奈何得老子。老子是何方神聖?老子五千言,找不出天道「不許平等」的論述。既然找不出根據,那就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