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覺得「喵」是貓咪的語言,但是研究人員發現,貓咪之間很少用喵喵叫來互相溝通。
Bradshaw在觀察貓科動物行為的時候發現,貓是很安靜的動物,通常要數百個小時,研究人員們才能觀測到野生種群中的喵星人發出一聲喵叫
然而我們知道,由人類所飼養的貓發出喵喵的叫聲的頻率非常高。我們曾經都以為這是貓的常用溝通方式——然而事實是,貓是為了讓飼養它們的人更好的理解它們,才故意發展出一套喵喵叫的體系。
每隻貓「喵喵」叫的含義都是不同的。每一隻貓都會根據自己的主人開發一套獨特的「喵」語。2003年康奈爾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件事。
在五天中,研究人員錄下了12隻不同貓每天的叫聲,然後將這些錄音放給主人們聽。結果顯示,只有貓主人能聽懂自己的貓的叫聲,或者是「我無聊了陪我玩」,或者是「我要吃東西」,而其他的貓對這些事的表達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每一聲「喵」都是貓在和你互動的過程中習得的、為了獲取你注意力學會的。它們可能在嘗試不同叫聲後,選擇了最能引起你特定注意力的叫聲,稱為你們之間的習慣。
也就是說不同的貓咪,有對自己主人獨特的「喵語」!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如果有純野貓(無人類社會化體驗)你會發現它根本不會喵喵叫!
是不是突然覺得你家貓主子用心良苦了!和愚蠢的人類交流不容易啊
如果你和貓咪交流,貓咪會用「喵~」來回應你,那就起碼說明它是懂得這門語言的!有些貓貓很喜歡回應主人,我想它是很喜歡和主人交流的。
在這個時候,如果配合「貓眼傳情」技巧(就是對它慢慢的眨眼睛,據說意思是我愛你)那樣效果會更好喔~
挑逗之後記得賞條小魚乾,可不能白白調戲人家呀
當然,有人就會提出質疑,很多小貓不是剛出生就會喵喵叫了嗎?
在中文裡,我們習慣把貓叫稱為「喵~」,但是不過在某些語言中,小貓出生發出的叫聲,和與人類生活後的叫聲是做區別的。
比如英文中,小貓的叫聲是「mew」,而貓咪社會化之後的叫聲是「meow」。這是因為以貓咪的喉嚨構造條件,想要發出足夠引人注意(或者引起媽媽注意)的聲音,可以說是由喉嚨本能發出的喊叫聲,就像嬰兒哇哇的哭叫聲一般。
看完後是不是有了一個新認知呢?靜靜聽你家的貓咪「meow~」,是不是多了一分纏綿的味道?你了解它的「喵語」嗎?這是只屬於你們的悄悄話喔~
——整理於知乎用戶@澤良木花知
配圖來源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