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在這裡,運動的極限帶你了解體育知識。
文/運動的極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在體操運動中,關於鞍馬的起源,以及跳鞍馬的技術要領有哪些
鞍馬是男子體操項目之一,它很早就出現在國際賽場上,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召開時,它作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喜愛。羅馬帝國末期由於戰事不斷,出於軍事考慮軍隊將木馬代替真馬,對士兵進行軍事騎術訓練。到了19世紀,來自德國的一位體操家做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
他發現了這種木馬的神奇並使之產生妙用。得到靈感以後,這位體操家將木馬砍頭去尾,使它變成了一種體操器械。在鞍馬項目中,運動員需在器械的所有部位進行支撐,以完成各種不同的動作,比如全旋和前後擺越。由於鞍馬的可用的支撐空間比較小,且運動員又要在其上連續不停地變換支撐,完成動作。
所以,這項運動對運動員的技術要求較高,技術要求包括準確性、韻律節奏、協調低等。運動員在做動作的過程中,可以以手倒立加轉體或不加轉體,但是,完成它們時,必須要在充分擺動中進行每一個動作的變換都要具有極高的連續性。運動員在完成全旋時,要以並腿全旋為主。在整套動作中,運動員要充分使用鞍馬的環上、環外、馬頭3個基本部位。
世界著名的鞍馬運動員有前蘇聯運動員V.丘卡林和B.沙赫林等。在第十八屆和第十九屆奧運會的鞍馬項目中,來自南斯拉夫的運動員表現出色,勇奪金牌。在第二十一屆和第二十二屆奧運會的鞍馬項目中,來自於匈牙利的選手技藝超群,獲得了該項目的金牌。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中,來自中國的運動健兒李寧獲得了鞍馬冠軍。
進入鞍馬項目決賽的運動員必須先經過團體比賽,在團體比賽中的鞍馬項目上成績排名靠前的運動員進入決賽,且每隊最多只派兩名隊員。另外,運動員在團體比賽中獲得的成績不能帶入單項賽中。鞍馬的技術要領,鞍馬運動考驗著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屬於純粹支撐項日,鞍馬上的所有動作都離不開運動員兩隻手的支撐。
鞍馬動作的特點是各動作間要保持連貫,並且還要利用鞍馬的各個部位做動作。這就要求運動員不但要對動作熟練掌握,還要在不停的移動中將動作順利完成。鞍馬技術動作發展速度很快,由上世紀50年代的提臀式全旋發展到如今的倒立動作。不但難度不可同日而語,觀賞性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經歷了幅度加大到重心提高到倒立到經倒立下,這樣一個重心由低到高的立體化發展過程。由於鞍馬動作沒有停頓變化多樣,不但外行人看不懂,有時連內行人也眼花繚亂。有段時間新動作發展很快,運動員的一套動作竟出現「花眼段」,就是這個時間的動作連內行人一眼也看不十分明白,必須仔細研究。
現在新規則的修改,使鞍馬動作變化相對減少,為裁判員的評判帶來一定方便。鞍馬的基本動作,鞍馬技術可分為兩類,即擺腿類和全旋類。在擺腿類中運動員的兩條腿需要擺交叉,在全旋類中運動員要以分腿和並腿全旋為主。雖然這兩類技術有諸多的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共同點,即兩類動作都可以向轉體、移位、倒立發展。
我國運動員在鞍馬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海運動員於烈烽創造了單環全旋,使鞍馬技術產生了突破性的進展;此後,「童非大移位」,李寧「交叉倒立轉體接交叉」等動作都曾名噪一時。正交叉,運動員由支撐姿勢開始,身體自然放鬆,右腿向前擺越,經騎撐兩腿左擺。擺至最高點時,右腿向後左腿向前依次擺越成左腿在前的騎撐。
全旋,運動員由站立支撐姿勢開始,身體自然放鬆,準備姿勢就緒後運動開始,跳起並腿向右前繞越,經後撐向左手繞越成支撐。分腿全旋,運動員由全旋成支撐姿勢開始,身體自然放鬆,兩條腿分開準備姿勢就緒以後,右腿向右側上舉左右腿依次繞越右馬端。經後撐一,左腿交換上舉,左右腿依次繞越左馬端成分腿支撐。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運動極限,喜歡體育喜歡了解體育知識。喜歡文字,喜歡創作,喜歡用文字實現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