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拉美足球以熱情奔放、技術細膩著稱。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賽場上,進入16強的球隊中有7支來自拉美。記者近期在拉美足球強國調研發現,這些國家多年來在擴大足球人口規模、青少年球員培養、職業聯賽發展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2015年智利美洲杯激戰正酣,南美多國在世人面前展現他們的足球魅力,從21日起刊發一組八篇調研稿件。
在巴西世界盃半決賽東道主1:7慘敗給德國隊後,許多人開始質疑巴西足球風光不再,但如果身在巴西,就會發現足球已滲入巴西人的血液,對巴西人來說,足球是文化,是信仰,更是生活方式。競技場上一時的輸贏不會影響他們對足球的熱愛,濃厚的足球底蘊讓他們的復興並非遙不可及。對於中國足球來說,處於陣痛和改革期的巴西足球依然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
足球改革需要高效和魄力
在巴西裡約熱內盧最大的貧民窟「Alemao」,盤踞山頭的破舊房屋中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足球場,或是草場、或是沙地,晚上家裡可以沒有電,但是球場上的燈光必須有。每天從早到晚,踢球少年在球場奔跑,從貧民窟走出來的阿德裡亞諾、羅納爾迪尼奧是他們的偶像。
單是巴西貧民窟裡數不清的足球場,就足以讓中國各大城市汗顏。而走出貧民窟,巴西的足球場更是遍地開花,除了正規場地,海灘上、公園裡、街道旁、甚至房頂上都可以踢球,巴西各大足球俱樂部也都對外開放。
巴西的足球氛圍毋庸置疑,但是巴西隊在本土舉辦的世界盃上顏面掃盡。巴西人開始直面存在的問題。巴甲傳統勁旅科林蒂安的青訓主管阿格內洛指出,巴西足球在選材、訓練連貫性以及足球人口等方面都出現了問題。他的此番分析雖然針對巴西足球,但這些也與中國足球的問題「不謀而合」。
首先,由於巴西俱樂部在12年前普遍出現財政危機,人才濟濟的巴西球隊開始選擇靠賣球員的方式來改善經濟。為了滿足歐洲足壇的需求,巴西球隊在選材時開始忽略技術型球員,轉而開始注重身高和力量,這種功利性讓巴西足球失去了之前的靈性。
其次,由於巴西青訓缺少歐洲那樣的系統規劃,小球員在青訓時缺少技戰術理念的連貫性。第三,隨著手機和IPAD的普及,加之巴西治安條件惡化,巴西小孩大都愛在家裡宅著,來到球場踢球的人少了。第四,在巴西總是不懂足球的人管足球,使得巴西足球沒有按照規律發展。
如今,由於俱樂部普遍陷入財政危機,巴甲聯賽人才流失嚴重,競技水平和影響力劇降,球市低迷,贊助商也畏而遠之,這些都讓「足球王國」的本土聯賽顯得愈發慘澹。
針對這些問題,向來散漫的巴西人展現出異常的高效和魄力,馬上開啟了斷臂求生的變革之路。世界盃後,他們更換了國家隊上至主帥下至隊醫的人選,又公布了一攬子強化青訓和聯賽擴軍的計劃,就連巴西政府也專門出臺法案,改善俱樂部的財政狀況,振興職業足球發展。
作為新科世界盃冠軍,德國足球的今天源自於十餘年前不破不立的大膽變革。而巴西足球改革範圍之廣也令人應接不暇,同時讓人不禁感嘆,世界盃冠軍們都能如此大刀闊斧地改革,一窮二白的中國足球還有什麼顧忌呢?
以青訓作為復興起點
世界盃慘敗之後,「足球王國」選擇青訓作為復興計劃的起點。利用國際足聯給予的1億美元的世界盃「遺產基金」,巴西足協在去年宣布,將在世界盃期間沒有舉辦比賽的15個州分別建立一個可接納720名球員的青訓基地,主要招收7至14歲的小球員。這些基地的最大特點是將青訓打造成一條標準化的流水線,巴西足協和各職業俱樂部將派遣青訓教練,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訓練,儘早發掘小球員的潛力。
在職業俱樂部(14至18歲)層面,巴西還開始虛心向德國人學習,引入德國足協的青訓考核方式,對巴甲俱樂部的青訓場地設施、青訓支持、資金投入、青訓方案、訓練效果、球員溝通等方面進行考核評級,便於及時掌握情況並進行監督。
與此同時,巴西足協還在總結巴甲俱樂部在青訓方面的經驗,把曾經培養出卡卡、內馬爾的聖保羅、桑託斯等球隊的青訓經驗向全國推廣。「巴西足協的想法就是引進一種典型的歐洲足球青訓模式,並且結合巴西足球的特點,」巴西體育網站UOL如此評論。
巴西足協還宣布,將在今年首度舉辦全國範圍的U20青年足球錦標賽。此前的U20比賽都是按區域進行,比賽場次較少,俱樂部也不夠重視。全國範圍的錦標賽將有助於俱樂部梯隊建設。
巴西俱樂部普遍堅持「用腦踢球」的理念,所以俱樂部受訓的孩子還會接受正規的文化課教育。巴西球員大都天性散漫,因此青訓十分注重從小教他們如何做人。
贊助商是贊助商,俱樂部是俱樂部
在巴西上至巴甲、下至第三或第四級別聯賽,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俱樂部比比皆是,而這與中國足球職業化20年一直堅持下來的俱樂部屈指可數形成強烈反差。
巴西俱樂部名字從不隨著贊助商的改變而改變,科林蒂安市場營銷總監費雷拉說:「在巴西,如果一支球隊更改名稱或者更改所在地,那簡直難以想像。現在巴西經濟不好,巴甲俱樂部贊助商更迭十分頻繁,但是球隊的名字不會改,球隊的文化和屬地性非常重要,只有先贏得球迷的情感,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科林蒂安俱樂部前副主席羅森伯格也表示,足球是最能夠讓人們寄託情感的體育項目,足球俱樂部的經營首先要贏得球迷的心,贊助商應該融入俱樂部,而不是讓俱樂部融入贊助商。中國足球想要長足進步,光靠足球俱樂部不行,政府也應有意識、有規劃地投資足球,在教育體系中注重增強青少年的體質。
對於贊助商的更迭,羅森伯格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贊助商是贊助商,俱樂部是俱樂部」,足球固然需要金錢,但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信仰。對於中國的贊助商主要靠冠名俱樂部來盈利的現象,他建議俱樂部的收入應該多元化。在巴甲,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自電視轉播、球衣球場廣告、門票銷售、授權產品以及賣球員等。
巴西足協主抓國家隊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指出,中國足球協會與體育總局脫鉤,在內部機構設置、工作計劃制定、財務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國際專業交流等方面擁有自主權。在巴西,巴西足協和巴西體育部實際上是兩個並行的機構,前者掌握著足球領域的實際權力,負責巴西全國足球聯賽和各級別國家隊的管理,地方足協則負責地方級聯賽的管理。
對於聯賽,巴西足協需要與各俱樂部協商管理。相比之下,巴西國家隊才是巴西足協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巴西國家隊在2002年將胸前的四顆星變成五顆星,「五星巴西」的品牌價值達到頂峰,巴西足協接連與耐克、巴西電信巨頭VIVO等贊助商籤下合同大單,並且穿梭在世界各地掙出場費。國家隊成了巴西足協的「搖錢樹」。圍繞國家隊,巴西足協猶如一家龐大的公司,從球隊管理、贊助商推廣、媒體公關等各方面維護著「五星巴西」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