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裔美國畫家Pacita Abad混合媒介藝術作品

2020-12-23 每日看藝術

帕西塔·阿巴德(Pacita Abad),菲律賓裔美國人,1946-2004年。

在她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巡迴畫家帕西塔·阿巴德(Pacita Aad)以多姿多彩的繪畫、混合媒體拼貼而聞名。在華盛頓特區和紐約短暫學習繪畫之後,她週遊了世界80多個國家。阿巴德在亞洲、非洲和加勒比海的旅行和經歷對她的藝術作品產生了重大影響,她的題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的個人經歷。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受本·沙恩(Ben Shahn)等社會現實主義畫家的影響,她創作了關於難民、農村村民和城市街頭場景的具象政治和社會紀錄片繪畫,後來又創作了關於部落面具的混合媒體繪畫。

阿巴德的風格不斷變化,因為她嘗試在各種各樣的材料上繪畫,包括版畫、紙漿紙、樹皮布、陶瓷、金屬和玻璃。在她職業生涯的最後20年裡,她在她的三維「龍舌蘭」繪畫中探索抽象。這些雕塑彩繪作品包括手工縫製的布料和裝飾品,融合了傳統圖案、布料、貝殼、紐扣和鏡子。她的最後一件重要作品是新加坡的一座55米長的人行天橋,上面全是五顏六色的圓圈圖案,就在她去世前幾個月完工,享年58歲。

Bustling colors, 2003

17-colour, paper pulp, mixed media collage on shaped handmade STPI paper

50 × 40 in

127 × 101.6 cm

Unique

Red and Black in Color, 2003

23-colour, 8-stencil coloured paper pulp on handmade STPI paper

66 × 52 in

167.6 × 132.1 cm

Edition of 6 + 4AP

Best of both worlds, 2003

21-colour, paper pulp, mixed media collage on shaped handmade STPI paper

40 × 50 in

101.6 × 127 cm

Mylar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2003

15-colour, paper pulp, mixed media collage on handmade STPI paper

40 × 50 in

101.6 × 127 cm

Unique

Close to you, Enki's whirl, 2003

30-colour, stencilled coloured paper pulp, lithograph, silkscreen, photo relief, photo intaglio, TGL handmade white paper, 3-D collage embellishments on handmade STPI paper

32 × 42 in

81.3 × 106.7 cm

Edition of 6

Make love not war, 2003

21-colour, stencilled coloured paper pulp, lithograph, silkscreen, embossing on handmade cream STPI paper

32 × 42 in

81.3 × 106.7 cm

Edition of 20 + 8AP

Pacita Sailing, 1983

Acrylic, rick rack ribbons, painted cloth on stitched and padded canvas

106 × 55 in

269.2 × 139.7 cm

Mayan mask, 1990

Acrylic, buttons, beads, mirrors, handwoven cloth, rick rack ribbons, sequins, padded cloth on stitched and padded cloth

100 × 68 in

254 × 172.7 cm

Wheels of fortune, 2000

Oil on canvas

Ribari, 2000

Oil, mirrors, painted cloth stitched on canvas

39 × 39 × 1 in

99.1 × 99.1 × 2.5 cm

The sky is the limit, 2000

Oil, painted handwoven cloth, buttons stitched on canvas

59 × 167 in

149.9 × 424.2 cm

Intense, 1992

Oil, acrylic on silkscreened, stitched and padded canvas

85 × 59 in

215.9 × 149.9 cm

Fiesta, 1990

Acrylic, sequins, plastic buttons, wooden beads and painted handwoven cloth on stitched and padded canvas

93 × 57 in

236.2 × 144.8 cm

To paint thinking every place is green, 1991

Acrylic, buttons on silk screened, stitched and padded canvas

58 × 82 in

147.3 × 208.3 cm

相關焦點

  • 美學藝術:美國印象派畫家羅伯特·裡德作品
    羅伯特·劉易斯·裡德(Robert Lewis Reid,1862.07.29~1929.12.02),美國印象派畫家、壁畫家。1884年,裡德搬到紐約市,在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學習。
  • 菲律賓藝術家羅梅爾人體油畫作品欣賞!
    菲律賓藝術家羅梅爾人體油畫作品欣賞!羅梅爾·德·拉·託雷(Romel de la Torre),菲律賓出生美國現實主義學院派畫家。羅梅爾1963年出生於菲律賓的一個藝術世家,他從小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油畫作品欣賞
    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國在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及插畫家,作品橫跨商業宣傳與愛國宣傳領域。他一生中的繪畫作品大都經由《周六晚報(Saturday Evening Post)》刊出,其中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是在1940和50年代出現的。
  • 澳大利亞畫家John Lovett:用水彩才是地表最強繪畫媒介
    澳大利亞畫家John Lovett,1953年出生於新南威爾斯州。自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以來,John Lovett已經舉辦了35個個人展覽,並參加了許多聯合展覽。John Lovett對他作品的熱情和他開放、輕鬆的教學方法使他的書、DVD和研討會非常受到歡迎。他的文章經常刊登在《國際藝術家》雜誌上。
  • 美國畫家,羅伯特·亨利,油畫作品欣賞
    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1865年6月25日-1929年7月12日),美國畫家。由於他的繪畫技法能力出眾,從而成為美國「垃圾桶派」( Ashcan School)繪畫藝術運動的領袖。
  • 美國畫家George Catlin:土著人的肖像畫藝術作品
    喬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 1796年7月26日 - 1872年12月23日)是一位美國畫家、作家和旅行家,專門從事老西部土著美國人的肖像畫。在1830年代旅行到美國西部五次,卡特林是第一個描述印第安人在他們的本土領土的白人。
  • 藝術眼光:她的作品是她富有詩意的視覺自傳
    亞娜·布裡克(Jana Brike),拉脫維亞女畫家。1980年出生在拉脫維亞的裡加。她從小就開始接受嚴格的藝術訓練,每天至少要花5個小時在藝術小學裡畫畫,這讓她失去了童年時本該享受的自由。她曾在拉脫維亞藝術學院學習學術繪畫,並於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從1996年開始,她的作品就一直在專業場所進行國際展覽,那時她還很年輕,從那時起,她已經在全球舉辦了13個個展和近100個其他項目和團體展覽。
  • 印度裔美國人,為什麼比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都混得好?
    印度裔美國人是美國第二大外來族群,也是增長最快速的族群之一:他們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約150%。他們也比其他族群更富裕、教育程度更高,並且所得中位數幾乎是美國平均水準的兩倍(2015年估計值為10萬美元)。菲律賓裔排第2,這個是很多人難以想明白的,日本裔第3,華裔第4,越南裔第5。
  • 美國印象派畫家施爾德·哈森油畫作品欣賞
    施爾德·哈森(Frederick Childe Hassam ),生於1859年10月17日,卒於1935年8月27日,施爾德·哈森是美國畫家,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這位藝術大師的一生創作出了很多的作品,可以說是一位高產的畫家,施爾德·哈森的作品包括了油畫、水彩、蝕刻板畫等等。
  • 美國畫家,託馬斯·波洛克·安舒茨,油畫作品欣賞
    託馬斯·波洛克·安舒茨(thomas pollock anschutz,1851.10.05~1912.06.16),美國畫家,達比藝術學校的創始人之一,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院長,美國國家設計學院的副院士,費城素描俱樂部的主席。
  • 美國印象派畫家西奧多·羅賓遜油畫作品賞析
    西奧多·羅賓遜(Theodore Robinson,1852.06.03~1896.04.02)是一位美國畫家。19世紀80年代末,羅賓遜是最早開始接觸印象派的美國藝術家之一,他拜訪了吉維尼(Giverny),並與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建立了親密的友誼。羅賓遜的一些油畫作品被認為是美國印象主義的傑作。
  • 畫家王俊傑藝術簡介及作品賞析
    2008年創辦並主編《中國藝苑》大型藝術叢書。 現為《中國藝苑》主編,專職畫家、策展人、中國藝術科學院副主席、中國一筆雙鉤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研究院北京創作中心副主席、中國畫家協會理事、原現代管理大學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 美國肖像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作品欣賞
    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國肖像畫家。生於佛羅倫斯,生平多在意、德、英、法等國度過。曾鑽研委拉斯開茲等人的技法。作品多為國際大資產階級及其家屬畫的肖像畫,技法純熟;除油畫肖像及水彩畫外,也為美國波士頓圖書館做裝飾畫。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一、藝術的媒介之維  現當代藝術研究的分析框架長期受到美國藝術理論家艾布拉姆斯的藝術四要素論的影響。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一是藝術創造的必要條件和技術手段,正是媒介的特殊性為藝術家「隨物賦形」的能力奠定了基礎。二是現代藝術分立的合法化依據,正是媒介特殊性賦予了不同門類藝術以差異性。在藝術傳播中,藝術媒介的特殊性承擔了「中介功能」:它不僅賦予作品以意義,在作品之間建立了某種延續性,而且在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以傳播方式影響了欣賞者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接受。
  • 藝術人物:畫家周銘作品賞析
    著名美術評論家) 周銘的山水畫作品在繼承與創新的實踐中,顯示出其不同尋常的藝術潛質及良好的藝術感受力,他以獨到的筆墨語言與恰到好出的整體把握為我們營造出新的山水圖式。還要有相對深厚的文化底蘊、綜合性的藝術修養以及由「輸血」變為「造血」的轉化功能。放眼望去——在「走出來」的路徑上探索者眾,無數畫家前赴後繼、期盼新生。周銘的繪畫作品證明,他一直在「走出來」的路上虔誠地修行。
  • 油畫欣賞:德裔美國畫家卡梅洛·布蘭迪諾他畫的每一朵花,都會
    Carmelo Blandino卡梅洛·布蘭迪諾德裔美國畫家他在當地的大學學習藝術和設計,並作為一名自由插畫師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與建築師、設計師和廣告公司一起工作。2002年,布蘭迪諾轉移了他的注意力,沉迷於藝術世界。他的畫因其對色彩、動感和形狀的直接而強烈的表現而廣為人知。
  • 列賓眼中的天才—俄羅斯著名畫家尼古拉費欽油畫人物作品欣賞
    尼古拉·費欽(1879-1955)又譯尼古拉·費申、尼古拉·費迅,全名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欽,俄裔美籍畫家,出生在俄羅斯喀山的木雕工手藝人家庭。,列賓的學生,作品別具一格,代表作有《秋天》、《卡努裡雅肖像》、 《父親像》等。他的畫色彩明快、明暗對比響亮,表現力強。
  • 青年畫家陳獻猛作品欣賞
    · 能解花語 ——青年畫家陳獻猛作品 文/萬成宣 花語是信仰者的幸福。 才入驚蟄,青年畫家陳獻猛的工作室蘭花吐蕊,菖蒲青蔥,混合著花香、紙香,墨香的氣味彌散,陳獻猛喜歡沉浸其中,傾聽「花草四雅」的和音,幽蘭的徹夜長談,水中仙子的淺吟低唱,或是松竹或是殘荷……朋友圈裡不時會見到他伺弄的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的蒼翠靚影,他曬出的蘭花素心皎皎、笑靨半含,讓人豔羨不已。 「蒲草本無心,人可附之魂」。
  • 波蘭畫家:馬庫西斯Louis Marcoussis藝術作品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藝術家,他就是:路易斯·馬庫西斯(英語:Louis Marcoussis,原名:Ludwik Kazimierz Wladyslaw Markus,Ludwig Casimir Ladislas Markus),是波蘭裔畫家和雕刻師,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巴黎,成為法國公民。(生卒日期: 1878年11月14日 - 1941年10月22日)。
  • 美國印象派畫家和教育家,約翰·奧蒂斯·亞當斯,油畫作品欣賞
    約翰·奧蒂斯·亞當斯(john ottis adamsr)(1851年7月8日- 1927年1月28日),他是一位美國印象派畫家和藝術教育家。亞當斯是1896年成立的西方藝術家協會的成員之一,也是印第安納州山地畫家中的一員,並在1908年和1909年擔任該組織的主席。亞當斯在印第安納州中部長大,他在印第安納州博覽會看到了威廉·梅裡特·蔡斯(William Merritt Chase)早期繪畫作品《西瓜靜物畫》,這幅繪畫作品激勵亞當斯成為一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