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創辦於1958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兩地辦學,是湖南省屬綜合性大學,也是武陵山片區唯一的綜合性大學。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轄7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1市(吉首市),總人口300萬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80.84%。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鳳凰古城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裡耶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簡3.7萬枚、20多萬文字,填補了文獻中有關秦代歷史的大片空白,考古專家稱之為「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是我國大西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其觀賞性、真實性、完整性為中國現存城市遺蹟所罕見,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全州有裡耶鎮、芙蓉鎮、浦市鎮、邊城鎮四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南方長城等399處歷史文化古蹟。湧現出民國總理熊希齡、現代文豪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湘西是革命老區,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湘西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湘西州是文化部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花垣縣苗族趕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州擁有26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茅古斯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稱中華一絕,苗族「趕秋節」、土家族「舍巴節」等傳統節慶活動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湘西州山水風光神奇。猛洞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的猛洞河漂流,被譽為「天下第一漂」;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南十三省唯一倖存的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的原始次生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吉首德夯,被人們稱為「天鑿奇峽」;矮寨大橋是世界上跨峽谷跨度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創下了四個世界第一;還有國家森林公園坐龍峽、國家地質公園紅石林、國家溼地公園峒河等227個世界級、國字號旅遊品牌。湘西州資源稟賦獨特,全州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0%,農業、水利、礦產等資源豐富,堪稱華中「生物基因庫」和「中藥材寶庫」,擁有中藥材資源2000多種。湘西處於全國罕見的氣候微生物發酵帶、土壤富硒帶和植物群落亞麻酸帶,「酒鬼酒」、「果王素」、「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椪柑」、「湘西金葉」等都源於這寶貴的「三帶」資源。州域內已勘查發現48個礦種584處礦產地,其中錳、釩、汞、鋁、紫砂陶土礦居湖南之首,錳礦居全國第二,鉛鋅礦居全國第三,釩礦遍及全州,有「錳都釩海」之稱。初步探明頁巖氣儲量4.8萬億立方米,佔全省的70%,可採儲量超過1.4萬億立方米,價值高達3.5萬億元,開發潛力巨大。湘西州是湖南「一帶一部」的重要節點。處於中西部結合部,是承接南北、溝通東西部地區的橋頭堡,州府吉首市是全國18個高速公路樞紐城市之一,今年黔張常鐵路將建成通車,明年湘西機場將通航,2021年張吉懷高鐵將建成通車,湘西對外開放的交通瓶頸得到有效破解。
學校是國家民委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現有教學學院19個,一級學科41個,本科專業78個,覆蓋了12大學科門類。
學校現有省重點學科5個(其中優勢特色重點學科1個)、省「雙一流」學科2個,國家民委重點學科2個;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1個;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專業碩士點13個;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有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共15個。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共30餘個。
學校在職教職員工近1500人,專任教師11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7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共560餘人。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人選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28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7人,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人選1人,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人,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2人 ;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有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五一勞動獎章2人,全國優秀教師9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徐特立教育獎獲得者1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5人,寶鋼教育基金獎獲得者2人。
學校構建了「課程主導、環境薰陶、實踐礪煉、自我塑造」為體系的「立人教育」體系,學生動手能力強、社會實踐活動多,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比賽、競賽中屢獲特等獎、一等獎。大學生少數民族藝術團多次赴美國、香港等地演出,影響廣泛。學校多次獲全國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單位和「西部計劃項目優秀高校」稱號。辦學60餘年來,共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畢業生30萬餘名。
學校注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承擔了一大批國家與地方重大科研項目,學術研究形成了自身特色。社會科學研究以區域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為重點,差異哲學、民族人類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沈從文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經濟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自然科學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為重點,提出了「三帶」理論,研發了「米良一號」獼猴桃品種及深度開發,在杜仲、獼猴桃、葛根、椪柑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學校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湘西民族文化博覽園」,建有黃永玉藝術博物館、沈從文紀念館等六大文化場館。
學校擁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資格,與美國、英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高校開展了合作交流。實施了學生出國交換交流學習等國際合作交流項目。
*以上圖片/文字轉載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吉首大學官網,特此聲明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