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潮州市泓基混凝土有限公司林鴻炎
混凝土與水泥製品作為重要的建築材料,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不平凡的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逆勢而上,勇於擔當,創新發展,不僅為防疫抗疫作出突出貢獻,也為經濟的穩步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
盤點過往 成績亮眼從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產量和經濟指標仍實現逐月好轉,部分產品前3季度累計產量實現同比增長。
其中為應急搶險、減災救災、重點工程快速復甦作出突出貢獻的預拌混凝土行業,上半年1至6月份產量11.52億立方米,同比下降2.36%;1至9月份累計產量19.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52%,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較平穩發展。混凝土預製樁前3季度累計產量超過3億米,同比增長1.53%。從4月份開始當月產量實現同比增長,5月、6月、7月、9月當月產量同比增速均超過12%。而混凝土壓力管前3季度累計產量5257.74千米,同比增長5.21%。
《北海基地弧形電桿堆場一角》——廣西北海精一電力器材有限責任公司
在疫情的影響下,上半年商品混凝土價格出現明顯回落走勢,直至8月份開始止跌企穩,價格平穩運行至10月份上半月,整體變化趨勢與2019年同期基本相符。儘管今年商品混凝土價格出現回落,但從長期來看目前全國商品混凝土均價仍處於近幾年高位水平。
從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前3季度,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幅繼續提升。1至9月份規模以上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12182.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增速較上月提高1.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累計553.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8%,增速較上月提高1.45個百分點。
展望全年,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前3季度投資先行指標繼續向好,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14.6%,增速比1至8月份加快2.5個百分點;投資到位資金增長4.8%,增速加快1.1個百分點,特別是國家預算資金增速高達29.3%。同時從工程建設先行指標來看,挖掘機、鏟土運輸機械等相關工程機械產品產銷兩旺,前3季度挖掘機累計產量同比增長31.2%,鋼材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7.35%,水泥產銷量同比降幅逐月收窄。4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有望繼續延續目前由負轉正、進一步回升態勢,將有力支撐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需求穩定增長。
總結收穫 創新領先今年,行業內一批堅持自主創新的企業推出了許多新產品新技術,如POM纖維(共聚甲醛纖維)以其出眾的綜合性能,在我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發展方興未艾之時,受到市場期待。建華建材不斷突破預製樁技術發展瓶頸,通過材料技術創新解決了免壓蒸工藝超早強和蒸養易開裂的技術難題,提高了模具周轉率和生產效率,顯著降低了養護耗能、提高了耐久性;開發了強度在C105至C125的超高強樁,突破了現行規範對高於C80的超高強混凝土的應用限制,解決了傳統管樁在高砂土、密實砂夾層,及硬塑黏土中沉樁易爆樁的問題,拓展了管樁的應用範圍;針對超高強樁大量應用於植樁工法,改由樁身強度控制單樁承載力,進一步提高了預製樁基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挖掘預製樁技術的潛能,從地下基礎工程拓展到上部結構應用。
《管片廠區帶來的綠色新景觀》——中國電建集團山東電力管道有限公司潘馴江
另外,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聚焦行業創新發展的熱點和重點,建設了多個面向行業服務的科技創新平臺。其中,與北京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共建輕骨料材料設計創新中心,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綠色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協同創新中心,與湖北昌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磷石膏水硬性膠凝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與中山市武漢理工大學先進工程技術研究院共建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浮式構築物重點實驗室,並繼續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的評價與推廣工作、開展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混凝土科學技術獎獎勵和創新標準工作,推動了行業科技創新發展。
除了產品、技術的創新,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在應用領域的創新也是今年一大亮點。其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目前水泥基材料研究、應用、創新和發展最具活力的領域。針對UHPC的創新發展,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執行會長徐永模指出,UHPC突破了水泥基材料性能和應用領域的很多極限。無論是結構材料組分的複合,水泥基材料本身的性能、纖維增強的複合、還是與其他結構材料的組合,應該說都打開了許多發展空間,為創新者提供了許多想像空間。目前UHPC在各種工程上的應用還只是開始,一旦UHPC的性能和優勢被認識,將很快形成UHPC的開發和應用高潮。
除此之外,混凝土與水泥製品行業還通過技術創新充分發揮混凝土特質優勢,如新拌混凝土的模塑性、硬化混凝土的可加工性、組分材料性能的可設計可複合性、混凝土材料的堅固性耐久性、造型與體量設計的可實現性等,不僅讓混凝土更加藝術化、功能化、精品化,還讓令人嘆為觀止的超大型建構物、雕塑藝術品,實現了向家居健康生活用品的轉變。
《南水北調工地巨龍》——北京韓建河山管業股份有限公司汲傳翠
展望未來 綠色發展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建築垃圾排放現狀為每1萬平方米新建建築施工,產生建築垃圾500噸至600噸;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築,產生7000噸至1.2萬噸建築垃圾。未來10年,我國平均每年將產生15億噸以上的建築垃圾。而今年9月正式實施的新固廢法對建築垃圾產生的要求是:新建築每平方米不超過300噸,裝配式建築每平方米不超過200噸。在這種情況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如何在建築垃圾無害化的前提下,進一步實現資源化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混凝土產業具有寶貴的利廢屬性,是我國「吃」廢「呑」渣的扛鼎產業,即混凝土也是我國工業固廢與建築垃圾資源化的最大承接產業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宗工業固廢與建築垃圾的年綜合利用量約20億噸,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其中水泥、混凝土行業利用廢渣量已超過10億噸,同比增加10%以上。用於商品混凝土超過6億噸,總產值近5000億元。我國混凝土產業發展迅速,去年產值突破1.5萬億元,已連續多年成為建材行業的最大產業,固廢與建築垃圾在混凝土中應用的技術和工藝水平也取得了顯著提高。可以說,混凝土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實現大規模消納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
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的還有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產業。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處境艱難,但疫情防控期間新建固廢陶粒及陶粒混凝土製品產能依然創歷史新高,進一步推動環保利廢輕骨料產業和高強明輕骨料混凝土的發展。
《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助力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今年,以環保利廢和高強輕骨料為重點的輕骨料研究開發工作發展很快,採用先進和高效節能窯爐生產高強輕骨料生產線也已在山東投產,產品性能和能耗都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與此同時,高強輕骨料混凝土的研發和工程應用也不斷取得進展。在工程應用技術方面,住建部新版《輕骨料混凝土應用技術標準》(JGJ/T12-2019)也已於今年1月1日實施。這些創新發展成果為綠色高強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的發展和工程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生態混凝土行業在今年也實現了快速恢復性增長。生態混凝土是指具有生態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及製品。生態功能涵蓋生態修復與保護、城市綠化、生態景觀、水土涵養等,在建築綠植化、構築物生態化、立體綠化、生態景觀構築、山體河道生態修復與保護、透水路面、綠植路面等結構工程中應用,也正在山體修復、礦山復墾、海洋牧場、人工島礁、沙漠與荒漠化治理等領域發展,也包括室內生態健康環境功能混凝土材料,是混凝土從結構材料向結構與生態功能一體化發展的新領域。生態混凝土的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面對問題 穩步向前回顧今年整個行業的發展,儘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產業結構調整喜憂參半、科技創新老問題老大難、商業模式有待完善、「走出去」國際化程度不足等問題。
《新型裝配式工業廠房》——北京榆構有限公司桑宇錚
對於今後的發展方向,徐永模在行業大會報告中指出,一是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培育龍頭企業;鼓勵企業上市,與資本市場對接,做強做優;鼓勵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大力推動技術結構調整。以綠色製造和智能製造為抓手,推動技術升級;發布鼓勵、限制與淘汰產業技術目錄;加強創新技術的評價與推廣應用,推介「一帶一路」技術目錄;以協會標準為抓手,以標準必要專利為突破口,加快提升行業標準水平,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三是加快建立新型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開放性平臺型的新型科研機構,建立平臺型行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行業「專精特新」技術創新平臺。
在「大局」觀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方面,一是要平臺化構建行業發展的「大局」觀。如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打造開放型行業創新平臺,建立同業技術創新聯盟,向平臺型企業轉型。二是要從生態圈構建企業競爭的「大局」觀。摒棄「叢林法則」,中小企業要積極參與大企業主導的聯合重組,向有關水泥企業學習合作共贏。積極打造生產業鏈生態圈,提高綜合競爭力,從產品競爭轉向平臺競爭、生態圈競爭。加速企業網際網路+、智能化、自動化、提升產業基礎水平,將發展向高端引領,不能被新一輪產業革命邊緣化,努力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建材報記者:吳躍
責編:龐越峰 劉璇
校對:和新龍
監審:韓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