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是如何承受的?

2020-12-26 讀創

上個月,一個大新聞幾乎刷屏了朋友圈: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國載人深潛器新的深度紀錄!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隨著深潛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才逐漸發現,茫茫深海之中並非一片死寂,無數生物在這一片漆黑之處繁衍生息。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約8000米處的馬裡亞納獅子魚,是目前人們發現的「最深的深海魚」。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300多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差不多相當於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麼深的海中的。

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的呢?難道是因為它們心態好嗎?

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

大家在遊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遊泳池底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這是因為耳膜外部的水壓明顯大於內部的氣壓,導致耳膜受到一個向內的壓力。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水深的增加,水壓會遠遠大於大氣壓,導致周圍的水會開始向內擠壓充氣的物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大部分的硬骨魚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充氣的物體,因為它們體內有一個充氣的魚鰾。對於生活在淺海的硬骨魚類來說,魚鰾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可以幫助魚類調整浮力,從而實現上浮或者下潛。但是對於深海魚來說,充滿氣的魚鰾無異於一個脆弱的氣球,外部巨大的水壓會毫無保留地擠壓、蹂躪這個氣球,直到它炸成碎片為止。因此,很多深海魚在進化的過程中「捨棄」了魚鰾這個「危險」的結構,轉而依靠某些脂類來提供浮力。

相比於淺海中的魚,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於淺海魚。對於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協」。所謂「過剛則易折」,相比於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

同時這樣的身體結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較低比例的骨骼和肌肉能降低深海魚的能量消耗,而高比例的脂質則同時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這對於身處營養貧瘠、氧氣稀薄的深海的魚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前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醜生物的水滴魚——軟隱棘杜父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被捕撈上岸的水滴魚往往是軟趴趴的一攤粉紅色物體,活脫脫像一個長著大鼻子的史萊姆。然而在深海中水滴魚的外形和普通魚類並無二致,只是在被捕撈上岸的過程中,由於壓力的迅速降低讓它們的身體結構被破壞,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而在它們生活的地方,卻正是這一身的膠質幫助它們存活了下來。

水滴魚

之前的研究發現,在馬裡亞納獅子魚的基因組中,調控骨骼發育和骨組織骨化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一突變會導致馬裡亞納獅子魚骨骼的鈣化過程提前終止,導致其骨骼組成中大部分為軟骨。而軟骨的抗高壓能力是遠遠強於硬骨組織的。

深入細胞膜的強大抗壓能力

然而這並不是深海魚的全部本領。

要知道,靜水壓力並不是一個宏觀的物體,它並不像一隻死死捏住深海魚的手,只會從宏觀的身體結構上對深海魚造成影響。靜水壓是無孔不入的,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微觀結構都會受到它的攻擊。

當我們把視線聚集到微觀世界,我們會發現,高壓環境下,細胞膜的流動性會降低。簡單來說,在深海之中細胞的細胞膜會變得更「硬」,這絕非一件好事。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重要關口,細胞膜變硬會導致物質進出細胞更加困難。細胞外的營養物質無法進入細胞,細胞內產生的廢物難以運出細胞,那生物將無法生存下去。這就像是外賣員要通過一個人頭攢動的路口去送外賣:本來他只要在人縫中擠過去就行,結果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所有人都往一塊推,搞得人貼人人擠人,外賣員拼了老命也沒能擠過去,這時他就會覺得壓力好大。

科學家發現,相對於淺海魚來說,深海魚的細胞膜上有著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讓它們的細胞膜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較高水平的流動性,提高物質運輸的效率。

打個比方,植物油相對動物油來說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更高,所以在常溫下植物油一般是液體,而動物油則固體居多。你很難讓一枚硬幣穿透一塊黃油,而讓它從一瓶花生油的表面掉到瓶底卻很容易。

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讓深海魚即使身處高壓環境仍然擁有「柔軟」的細胞膜,但如果一條深海魚被捕撈上岸,它的細胞結構也會隨之破壞,因為當它身處低壓環境中時,細胞膜的流動性就有些過強,細胞膜過「軟」,導致細胞很容易壞掉。

脂質並不是唯一受到高壓影響的物質,蛋白質也難以逃脫這無處不在的壓力。正常來說,受到高壓影響的蛋白質會發生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喪失,而蛋白質的正常工作對於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幸好對於這一點深海魚也有相應的應對策略。深海魚的某些蛋白質特定位點的胺基酸會被其他胺基酸所替換,提高其對壓力的抗性。比如深海魚體內的α肌動蛋白在多個位點發生了胺基酸的取代,其中包括了鈣離子和ATP的結合位點。這兩個位點的胺基酸替換能夠保證肌動蛋白在高壓環境下仍然能正常工作。

此外,有些蛋白質中的化學鍵的數目和種類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蛋白質三級結構的改變,從而加強了蛋白質結構的剛性,也就提高了其對高壓環境的適應性。就像你在搭積木的時候在積木外面多貼兩根膠帶,絕對比不貼膠帶要穩固許多。

也有研究發現深海魚體內氧化三甲胺(TMAO)的含量遠高於淺海魚。氧化三甲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穩定劑,它能夠幫助變性的蛋白質恢復原來的結構,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深海魚體內大量的氧化三甲胺能夠幫助它們細胞內的蛋白質維持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從而保證細胞的活性。

有趣的是,隨著魚類的死亡,氧化三甲胺會逐漸分解為三甲胺,而三甲胺則是海魚腥味的重要來源。那麼也就是說,越是深海魚,死了以後的腥味就越重,內陸的朋友們總覺得帶魚的腥味重也就不難理解了。

深海的魚類面臨著這麼大的壓力都從未放棄,即使從蛋白質層面開始改變自己,也要適應環境,成為環境的主人,面對壓力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行動起來改變自己,試著戰勝壓力呢?

來源:科學大院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為什麼沒被壓死?
    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的呢?難道是因為它們心態好嗎?Part. 1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大家在遊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遊泳池底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
  • 為什麼深海魚類活動自如,人類卻無法承受深海壓力?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這種壓力並不均衡,會是什麼狀態?一個正常的成年人,皮膚約1.5~2個平方米,也就是1.5萬~2萬平方釐米,一個大氣壓下承受的總壓力達到1.5萬~2萬公斤,如果這些壓力只集中在身體的任何地方,比如頭頂、四肢、胸膛或屁股,能夠承受嗎?
  • 魚類能頂住深海壓力,可不是因為心態好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約8000米處的馬裡亞納獅子魚,是目前人們發現的「最深的深海魚」。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300來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左右,差不多相當於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麼深的地方的。
  • 深海魚是什麼?深海魚對身體有哪些益處?
    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水產類食物,也可烹飪成各種口味的美食,但魚是分著淡水魚和深海魚,而深海魚肉中富含的蛋白質比起淡水魚更加豐富,所以多吃深海魚可以給我們補充每日人體所需的大量蛋白質,有助於我們身體保持健康狀態。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今天(18日),「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迷你世界》深海魚吃什麼繁殖 深海魚繁殖方法分享
    導 讀 迷你世界深海魚其實是不能繁殖的,那具體怎麼回事,下面小編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 深海壓力那麼大,海底生物為什麼沒被壓死?| 趣問萬物
    阻礙人類下潛的一大因素就是那足以壓垮普通潛艇的超高水壓——最深處的壓強超過1000倍標準大氣壓,相當於一個指甲蓋上站兩頭牛。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超級高壓鍋」裡卻依然活躍著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除了無處不在的微生物,甚至還有體格不小的魚類等動物,比如活躍在6000米深海之下的鈍口擬獅子魚。
  • 深海巨口魚,上可縱橫海面下可深潛一千五百多米
    在去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時候,我們曾科普過一種名為鮟鱇魚的深海魚(詳見:傳言87歲的巴菲特依然耳聰目明,就是因為常吃這種很醜的海魚),文中曾描述了這種魚是何等的醜陋。然而其實像鮟鱇魚一樣醜陋的海洋生物是有很多的,比如今天我們要科普的這種——黑巨口魚(又名深海龍魚)。
  • 《深海奇遇》科普互動展走進五角場商圈,為「院士科普進商圈」的...
    不斷噴湧而出的海底熱液造景、採自南海深海的冷水珊瑚標本、國產「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模型、展現海底奇觀的珍貴影像……10月24日中午,「院士科普進商圈」之《深海奇遇》科普互動展在五角場的太平洋森活天地NOYA(North of Yangpu)青年文化地下空間拉開帷幕,引來行人紛紛駐足觀看。
  • 一波長相恐怖的深海科普
    一些深海魚為了捕食撓足類,也會進行日夜洄遊,而進一步又有其他較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尾隨而至,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動物洄遊活動。這種行為可以增加表層和深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巨口魚就是參與這種晝夜垂直洄遊的魚類之一。   棲息深度:深及5,000英尺(1,524米)   黑巨口魚屬於巨口魚目。儘管這種魚不大,但它是一種兇惡的捕食者
  • 一拳超人:背心尊者遠強於深海王,單挑穩贏,餓狼的評價很客觀
    但事實上深海王只能吊打S級的囚犯,傑諾斯若非大意,基本也能穩贏深海王,只不過要承受相當大的損失。先來了解下深海王的實力,即便是在雨天,也是被G4傑兩招擊殺的程度。而G4傑實力不如背心尊者,間接表明背心尊者遠強於深海王。當初背心尊者若被派去對付深海王,單挑穩贏。
  • 中國最好吃的淡水魚和深海魚,一個售價8000,一個售價不過百
    但它因為不稀少所以價格非常低廉,同時這也是中國許多百姓,嘗到的第一條深海野生魚——帶魚。深海野生魚這一概念,在我國也是近幾十年才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在人民生活水平尚且落後之時,人們認為魚都是淺水魚,深海裡的魚大多數不能吃。而且在當時的捕撈技術下,很多深海魚都難以成功捕撈上來,這樣一來,深海魚這個概念在當時鮮為人知。
  • 神秘而永恆黑暗的國度,深海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潛水的深度限制始終為200~300英尺,這是人體能夠承受的極限。如果超出這個深度,過多的氧氣將溶解到人體血液中,迅速產生毒素。需要往復潛入大於200英尺深度的潛水員,會吸入氦氧混合氣,也就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後來,工程師們開始建造潛艇,以抵擋深海的巨大壓力。
  • 深海「飛翔」——水下滑翔機
    說起滑翔機,你可能會想到能自由翱翔在空中的滑翔機,或在無垠的大海上馳騁於水面上的水上滑翔機,然而今天我們要談及的滑翔機卻不同於這兩種,它是可以在深海中「飛翔」的水下滑翔機。  早在2017年,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在人類馬裡亞納海溝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
  • 8200米深海的魚我們都沒見過
    根據統計,地球的71%是海洋,而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只是了解的一半,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探測只下降了6,500米,那麼在6,500米以下會發生什麼?目前記錄的人體最大承受深度為100米,因為每潛水1米,海底越過身體邊界,海底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就會使其平整,當前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身穿潛水服並摔倒了,只有332米,在更深的水域幾乎無所事事。
  • 深海水族館全部極地隱藏魚解鎖條件一覽
    深海水族館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收集休閒遊戲,這個遊戲中,玩家可以收集到很多深海魚類,了解這些魚類的相關知識,也是非常益智的遊戲。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極低隱藏魚和解鎖辦法吧。極地有很多需要大家解鎖才能獲得的生物,那麼深海水族館極地隱藏魚有多少?分別怎麼解鎖獲得呢?一起看看吧:
  • 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
    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現在的地球,70%以上都是海洋,剩下的就是陸地了,實際上,現在的陸地曾經都是海洋,只不過經過時間的流逝,由於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才慢慢的變成了陸地,海洋對於人類來說,常有一種神秘感,那麼在海洋的最深處到底是什麼模樣呢?大家還沒有見過,就連核潛艇能夠下潛的深度也只有600米,那麼在海底1萬米的世界,究竟有多麼恐怖?
  • 火星包solo深海魚,贏了比賽輸了愛情,魚還愛著包子?
    尤其近日包子和深海魚在天秀杯的SOLO賽中,引起了眾多LOL玩家的注意,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包子和深海魚之間的愛情故事,小編就不多提了,喜歡LOL圈八卦的水友自然是相當熟悉了。「如果不是真正的喜歡,誰願意做舔狗」,此話的出處就是包子所說的,可見包子和深海魚之間的故事還是相當曲折的。在包子和深海魚的三局solo中,最終包子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 深海迷航攻略 深海迷航小知識匯總
    導 讀 《深海迷航》中有很多小知識,玩家不一定知道。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深海迷航玩家「zhaizhaoguo」分享的小知識匯總,一起來看看。
  • 深海萬米有生命存在嗎?
    不論是美國還是我國都曾經實現了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萬米的雄心,在這萬米深海處,海水仍然是以液體的形式存在的。壓力=密度*距離水面的距離*g,所以距離水面越遠的地方,壓力就會越大。根據科考測量,馬裡亞納海溝在11000米左右的地方約有1100多個大氣壓,是我們地面大氣壓的1000多倍,也就是人能夠被輕輕鬆鬆壓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