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女排精神,不僅僅是苦練和與時俱進,還有傳承!

2020-12-11 騰訊網

影片《奪冠》從故事情節到畫面,高質量地完成了對女排精神的呈現。有多少觀眾,明知女排的賽事歷程,還去欣賞了這部影片?這說明了,我們看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想看到的是女排精神,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拼搏的精神。

該影片主要拍攝了運動員比賽背後的苦練,和三場比賽賽場上隊員們的颯爽英姿,從經歷到結果,女排團隊在不斷突破自我的故事。影片中選拍的三場比賽,一場1981年女排世界盃,決賽是中國與日本比賽,最終中國獲得第一次女排世界冠軍。一場2008年奧運會中美比賽,美國女排贏得了這場比賽。這場比賽,中國主場,郎平擔任了美國女排主教練,所以這場比賽被選拍在影片中,也是有著上下貫穿的作用。一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時間距今最近的一次世界冠軍,中國與巴西女排對戰。當然,中國女排的精神,團隊的合作和拼搏的鬥志,都是貫穿於整個女排發展歷程的。

在人物安排上,教練及隊員從八幾年開始的艱苦訓練,到現代的戰略戰術的研究,終究離不開苦練二字,而恰恰是苦練的苦字,在彭昱暢出場的時候,給這一些苦字帶來了一些風趣,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對比,這也是給這部影片帶來歡笑的主要人物安排。也正是這個給大家帶來歡樂人,突顯了影片中的一個主題:中國女排不是某一個人的女排,而是團隊的女排,是中國女排。

在這部電影裡,看似整部片子,郎平是主線,但實則是郎平恰好站在了這兩代排球人的歷程之上,恰好郎平的精神可以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女排精神,恰好這個時代賦予了她很多責任。她,恰好叫郎平。她,從年輕時還是候補隊員的時候,就不服輸,有著遠大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向著目標前進,在國家隊中努力練球鑽研能力,成為了主力隊員之一;退役後,在美國隊當上了年輕時候就有著的夢想——主教練;後來,又回到中國女排擔任主教練,帶領了一屆又一屆的女排參加了比賽,在賽場上證明了中國女排精神依舊存在。

在立場上,導演拍出了夢想和現實的碰撞;價值觀與自我實現的碰撞;時代進步與變革的碰撞。片中,有個場景是郎平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說: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之後,在臨近奧運決賽的時候,讓大家找到的是為自己去打排球、放下心裡的壓力打出最好的狀態的心理,與前面呼應。從多維度去詮釋了,現代的中國女排精神,也有著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從鏡頭展現上,賽場上的鏡頭幾乎還原了賽事的整個過程,從隊員的精神飽滿度,到比賽過程中每個回合的動作與得分點,真切的能感受到好像是在看直播。影片能拍得這麼細緻,可以說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看到影片中演員們得到了世界冠軍的時候,激動的心情猶如昨日在賽場看到了女排隊員們奪冠的場景。這與2016年奧運會女排比賽中的隊員,本色出演影片中的角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女排精神,不僅僅是苦練和與時俱進,還有的是傳承!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奪冠」靠的不僅是拼搏,還有智慧;精神要傳承,更要與時俱進
    電影《奪冠》為我們補上了這一課,把女排精神詮釋得無比深刻、無比感人。電影從1978年的漳州訓練基地開始,展現了中國女排近40年拼搏歷程的重要章節。要獲得冠軍,首先要苦練和拼搏。2013年,在中國女排因人員青黃不接等原因跌入歷史低谷時,昔日的冠軍成員郎平毅然回國執教。在新時期,有著豐富國際比賽和教練經驗的郎平堅持創新、改革,為女排精神的傳承注入了眾多的新元素。記得2016年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在奧運會上奇蹟般地奪冠,筆者也以為那主要是女排隊員的拼搏,還有女排冠軍基因的激勵和護佑。看過影片才知道成功從來不會是偶然的。
  • 這才是與時俱進的女排精神,也是今天的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精神
    ,以及到底什麼樣的精神屬於「中國女排」精神。只能靠比別人更加的努力,吃更多的苦,而這就是老一代的「中國女排」精神!>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時候我們對手也依然是東道主巴西,這場比賽,我當時看了現場直播,說句真心話,陳可辛在這部電影裡做到了神還原,實在是太精彩了,強烈推薦大家進電影院觀看,據說拍這段畫面的時候,全套有12臺運動攝像機同時在拍攝,整個比賽的過程既有節奏感還有臨場感,真的能夠感受到比現場直播更加讓人沸騰的那種感覺。
  • 女排精神的與時俱進 電影《奪冠》交出滿意答卷
    原標題 《奪冠》:用光影圖繪中國女排精神 主題升華:女排精神的與時俱進 皮相的美固然抓人,核心的精神呈現又完成得如何呢?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好在瑕不掩瑜,和《絕殺慕尼黑》類似,《奪冠》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片,以陳忠和及郎平兩位重要人物的視角展開,聚焦中國兩代女排的傳承與榮耀。
  • 《奪冠》:穿越時空的女排精神
    指針撥回八十年代,幾縷陽光順著百葉窗的間隙緩緩淌進訓練房,拂過女排姑娘臉上的汗珠,輕灑在地板上。伴隨著鏡頭的緩緩拉起,「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折射出那個時代的躁動。 沒有計算機模擬水平分析,那就增高15cm球網;沒有跳躍天賦,那就苦練深蹲100公斤;沒有身高優勢,
  • 《奪冠》:不僅僅代表勝利,更是代表了「女排精神」
    這個國慶檔大片紛呈,備受期待的影片《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在全國公映。頭日票房即破億。「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國人。這種震撼與感動是否也讓你有所共鳴?
  • 電影《奪冠》完美詮釋「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從低谷到巔峰
    其實從電影《奪冠》發布的眾多預告片中,我們就已經能將影片的劇情猜了個大概。陳可辛導演巧妙地將女排三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比賽聯繫到了一起。這幾場跨世紀的大戰,從老一代到新一代,把女排精神毫無保留的展現了出來,也把「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兩個命題都做到了最佳!而令所有國人振奮的「女排精神」大概就是不畏艱難,團結拼搏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每當有比賽,中國女排就會以「N連勝」的整齊姿勢持續刷屏,這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奪冠》爆燃的背後,我們知道是誰在傳承女排精神嗎?
    《奪冠》的7.3分,意料之中。這是幾代國人的集體回憶,越是熟悉,越是難以複製重現,引起共鳴。更何況,想要把「女排精神」濃縮進130分鐘,的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女排精神」的呈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一種信念將被時代所衝刷,當我們依舊喊著「女排精神」時,大家到底在渴望什麼?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創新,從「唯金牌論」到體育精神本身
    而在導演創作方面,第一,感覺剪輯有些亂,時間的脈絡不夠清晰;第二,高潮段落有,但還是不夠勁兒,像1981年第一次奪冠,2003年陳忠和帶領中國女排時隔17年再次奪冠,2016年郎平帶隊在奧運會上奪冠,這幾次「奪冠」高光時刻,還原的不夠「激昂」和「感動」。
  • 《奪冠》——精神的傳承
    從變更名字到一開始的定檔撤檔,到最後正式進入院線,電影奪冠上檔的歷程也像中國女排一樣經歷過高峰與低谷,又迎來了新的勝利。奪冠拉開了國慶檔電影的序幕,而以奪冠目前的票房來看也著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是一部非常陳可辛風格的電影,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通過細節的拍攝,能夠將現實與虛擬之間搭建一個共鳴的橋梁,而這種共鳴就是觀眾的共情。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而這兩首歌也在電影《奪冠》中被用來做了插廣曲,不僅相得益彰和協調,也更顯現了這兩首歌的優美旋律和催人奮進的美好寓意。 其實說的簡短直白點,《奪冠》這部影片其實就是在通過影像直觀展現「女排精神」。影片在注重展現女排群像的過程中,沒有過分停留於煽情、沒有對集體主義的完全服膺有過度地美化。相反,影片看待體育的胸懷是科學、專業、開明和尊重個體自由及價值的;在傳遞體育精神時更是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
  • 從電影《奪冠》再看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什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仍然需要女排精神?近期有一部非常令我出乎意料的電影《奪冠》,我沒有想到它的質量是如此之高。,又為中國人帶了什麼,以及探討了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這就是老一代的女排精神,它代表了中國人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這種精神。也是靠著這種精神,女排一口氣拿下了一個五連冠。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每當中國需要在國際影響力上證明自己的時候,女排總是會適時的出現,並拿下冠軍,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鼓舞國人。
  • 今天的「女排精神」,不僅僅是敢拼
    ,《奪冠》中所描寫的是更複雜的情感,和更深刻的女排命運。太不容易了,正和當年和女排走向世界的整個中國自己一樣,比起西方各國全方位落後,一窮二白,能怎麼辦?奮起直追。《奪冠》在寫女排,其實更是在寫一個時代的拼搏精神。「在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在那個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裡,決心和努力是我們唯一的武器。
  • 《奪冠》: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對戰日本女排的「驚天一扣」,成功定格了奪冠的榮耀瞬間,當全體隊員在場上歡呼雀躍時,《奪冠》開篇,就呈現了那次女排奪冠的歷史。1988年兵敗漢城,中國女排遭遇了至暗低谷,動蕩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新世紀陪打教練陳忠和扛起女排大旗。2004年雅典奧運會,陳忠和率領中國女排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揚和傳承。隨著經濟的發展,自信的增強,奪冠不再是大家唯一看重的。
  • 奪冠燃哭全場,這不僅僅是女排精神,更是中國精神
    在1981年的女排世界決賽場上,中國對戰日本時,記得主教練對女排姑娘們說了一句,「這場球拿不下來,你們會後悔一輩子。」  而女孩們也是為了國家為了榮譽,這場比賽輸不得,那時只有冠軍才是榮耀,因為人們只會記得第一,不會記住第二是誰,只有拿到冠軍,才能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精神、女排精神。
  • 《奪冠》熱血沸騰!女排精神不朽
    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博物館裡,人們依然可以看到當初老女排訓練時用過的舊球衣和護膝,上面還有血印和泥土。當然,還有國人上街慶祝的畫面,體現出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的意義,女排精神就此誕生。還有2003年女排世界盃奪冠、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冠,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戰」,幾乎都是神還原。
  • 《奪冠》熱映憶女排:「鐵榔頭」重歸故裡率女排傳承精神再振國威
    還有張蓉芳,梁豔,孫晉芳,周曉蘭,蘇慧娟,賴亞文,到後邊的楊錫蘭,鄭美珠等這些姑娘們的面孔和高超球技都深深的印在了國人的腦海裡。可是女排還在,無論是原來的五連冠高峰期還是後來的低谷時,女排姑娘們一直在堅持著走下來。從甜蜜到苦澀,她們等待著,醞釀著,積蓄著力量,希望有一天能再創佳績,再振國威。她們雖然一批批的新老更替著,但女排精神卻始終沒有更改,一屆屆傳承了下來。
  • 奪冠!重溫中國女排燃情歲月,傳承中國精神
    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電影《奪冠》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詮釋了幾代中國女排人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女排精神,激勵了整整一代中國人。1981年11月16日,日本女排世界盃,中國隊七戰全勝,首次奪得世界盃賽冠軍。1982年秘魯世錦賽再度登頂;1984年折桂洛杉磯;1985年再奪世界盃;1986年榮膺五連冠。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中國女排的勝利鼓舞和激勵了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走向世界,追尋輝煌。她們,是中國的英雄。
  • 女排精神的時代傳承,我們從未忘記—《奪冠》
    女排的影響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超越了體育的概念。如果這個導演不是對女排,不是對整個新中國有特殊感情的人,拍出來很容易不對味兒,那影響的自然也就不僅僅只是體育界的人了。在這個金錢至上,說兩句「愛國」就會被嘲諷是「小粉紅」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喚起女排精神。很多人覺得女排精神就是奪冠,但在我看來,遠不止於此,奪冠只是結果,不是目的。郎平曾經這樣說過:「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 觀看女排《奪冠》,解讀女排精神
    「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奪冠》以此為主題,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把女排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吧,讓這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種力量!影片以郎平重回女排漳州訓練基地的回憶視角,串聯起1980年代女排的拼搏訓練和比賽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