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為了當官,唐朝詩人們有多拼。#那些唐詩背後的故事#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但是他也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明擺著和尚頭上的蝨子,李白確實有才,也想一展才華。
但是,蘇軾一句話說得極好。非才之難者,所以自用者實用者實難。這句話是蘇軾評論漢朝賈誼的,賈誼也是屬於張良、姜尚之才,只是仕途也坎坷。這句話用在唐朝詩人們的身上,也是貼切。
01根正苗紅官運亨通的前半生:
宋之問文採特別好,長得也帥,19歲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可謂是少年成名。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年紀。之後官運亨通,15年間,官位連升4級,從從九品達到五品。
武后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遊洛陽龍門,武后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后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后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此中予奪,既反映了武后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這就是有名的「龍門奪袍」事件。既反映了宋之問的行事作風,也為後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02見利忘義身敗名裂的後半生: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被逼她退位,唐中宗上位。宋之問被貶至今天的廣州羅定參軍。這也是,宋之問人生的轉折點。
宋之問不甘心羅定參軍,於是秘密逃回洛陽。好朋友張伸收留了他,留他在家中。半夜,宋之問聽到,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密謀刺殺宰相武三思。宋之問毫不猶豫地出賣了友人,賣友求榮。宋之問重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位,但是名聲也開始發臭,「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也是一位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詩云:「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生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宋之問看到外甥這首尚未公之於眾的詩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宋之問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這也是同樣讓人不齒的「因詩殺親」。
03「偷渡」時的一首詩歌,居然讓他青史留名
正是他賣友求榮前夕幹的事情,那時候,他從廣東羅定,偷逃回洛陽,渡過漢江。因為害怕被抓捕,於是寫出了遊子回鄉的千古絕唱《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朝到現在已經過去千年,我們也許很難理解賣友求榮,因詩殺親的宋之問。前半生官運亨通,後半生因見利忘義身敗名裂。但他是唐朝著名詩人。
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一時的榮華名譽,換來遺臭萬年,真的值得嗎?宋之問,元芳,你怎麼看?